反射閃光

反射閃光,光線從天花板、牆壁或其他表面反射回來以柔化照射在主體上的光線。

定義

光線從天花板、牆壁或其他表面反射回來以柔化照射在主體上的光線。因為反光表面的色彩會影響光線的顏色,所以白色或淺色的表面是最佳的選擇。與直接閃光相比,反射光線的亮度也會降低,因此需要調整光圈ISO感光度設定。

闡述

反射閃光的優勢

“反射閃光法”就是使閃光燈按照一定角度對天花板、牆壁等處閃光,讓被攝對象被反射閃光所照明。這種間接的照明光線更為柔和,效果更為自然。在拍攝某些特定對象時,直接閃光和間接閃光的效果截然不同,使用反射閃光法,有利於獲得更好的圖像層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圖像質量。

數位相機的有利條件

由於閃光經媒介反射後,照度大打折扣,所以運用反射閃光時對閃光燈的指數要求較高,閃光燈指數越高,越便於獲得較為充足的曝光。以往使用傳統相機時,因受膠捲感光度影響,在很多情況下採用反射閃光容易導致曝光不足,使用範圍受到限制。現在一般較為專業的閃光燈指數都達到了38(ISO100,米),當感光度設定為ISO200時,閃光指數則成為53,高指數閃光燈為反射閃光提供了基本保證。
數位相機的感光度可任意調節,而且現在選擇相對較高的感光度時,成像質量也有了一定的保證。目前選擇ISO400的感光度,再利用反射閃光法來完成拍攝,即使現場反射媒介吸收了較多光線,對被攝主體的曝光影響也不會太大,所以攝影者在日常攝影實踐中應放手大膽地使用反射閃光法拍攝。

反射閃光的必要性

也許拍攝一般對象時,直射與反射閃光的差異不是太明顯,但是拍攝如實驗室的化驗員,醫生、護士等穿白色服裝的被攝對象時,白色服裝的層次感會產生很大差異,直射閃光的立體感較差,反射閃光的效果要明顯優於直接閃光。
除了拍攝穿白色服裝的對象外,需要藉助反射閃光的場合還很多,尤其是拍攝會議、會場等內容時,因為主席台上有專用聚光燈照明,往往亮度很高,而聽眾席上燈光卻比較弱,曝光時很難做到兩者兼顧。此時如藉助反射閃光法,將閃光燈向天花板反射閃光為聽眾席做些補光,會明顯改善圖片效果。有時即使會場的天花板比較高,反射後的閃光照度不太強,但只要有些許閃光反射而下,對減弱反差、豐富層次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採用直接閃光,靠近相機的聽眾往往顯得太亮而相對較遠的被攝者又會曝光不足,整個畫面照度很不均勻。因主席台距相機較遠,閃光對主席台幾乎無任何作用,但反射到聽眾席的閃光範圍更為擴散,自上而下的反射光線照度也更均勻,只要拍攝時控制好閃光燈的上仰角度,聽眾席就不容易出現近亮遠暗照度不勻的狀況。

反射閃光的曝光

把頻閃燈的閃光打在天花板、牆壁或反光傘上,只要感測器沒有移動依舊指向被攝物體,仍然能夠較容易地計算出曝光量。目前有這樣的閃光燈,即使閃光離開被攝物體投向了反光傘、天花板或牆壁等物體,而它的感測器仍然能夠指向被攝物體。因此,感測器仍然能夠正確地測量來自被攝物體的光量,而無需任何修正。甚至,即使閃光燈脫離了照相機,其感測器仍然可以留在照相機上準確地測量曝光量。對於傳用閃光燈,被攝物體的曝光量是在膠片平面處測量的,因此不管閃光燈被放在何處,其曝光都是自動控制的。
我們所必須完成的唯一工作就是監視是否有使膠片正確曝光的足夠光線照射被攝物體。這些都得靠前面提到的指示燈幫忙。這些IED指示燈在每次拍攝後都會持續地亮幾秒鐘,表明感測器接收到了足以正確曝光的光線。有些閃光燈,其指示燈位於裝置的背面。對於專用閃光燈,指示燈會出現在照相機的取景框內。如果這些指示燈沒有點亮,說明曝光不足,需要開大孔徑,或者使反射面靠近被攝體。如果我們利用的是像牆壁、天花板這樣的固定反射體。則可以將閃光燈移近被攝體,看曝光不足的情況能否有所改善。
如果我們使用的不是自動曝光的頻閃燈,應該怎樣來計算反射閃光的曝光量呢?這時,我們不得不根據經驗事先假定一個曝光起始點。
假設把閃光打向反光傘相當於損失了1.5擋光圈。那么,拍攝時先用閃光指數計算出正常曝光量,然後將光圈開大1.5擋就可以了。當然,這僅僅是試驗的一個起點,正確的作法還是分界曝光和實驗。
如果把閃光打在牆壁或天花板上,並認為光強的損失相當於2擋光圈。此時可以先計算出正常的曝光量,再將光圈開大2擋,並以此為起點分界曝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