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木屐

原始木屐

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個洞,作為繫繩之用。出土時一隻已腐爛,另一隻比較完整。據考古學家運用C14測定為5365士125年前的遺物。這雖是仿製品,但再現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介紹

這張照片展示的是我國迄今為止,最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個洞,作為繫繩之用。出土時一隻已腐爛,另一隻比較完整。據考古學家運用C14測定為5365士125年前的遺物。這雖是仿製品,但再現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木屐溯源

在我國,木屐一向被認為始於春秋時期,傳稱孔子周遊列國到蔡時,蔡國因怕楚禮聘孔子,就有意軟禁孔子。有一天半夜,孔子腳穿的一雙大木屐被人偷去了,長期不知下落。後來孔子的木屐復又出現。到西晉時,被視為國寶,珍藏於皇宮武庫。公元295年,武庫失火,以致歷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萬器械一時盪盡。”而所見最早的實物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郊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的漆木屐。慈湖遺址木屐的出土,把我國木屐歷史向前推進3600多年,堪稱當今中國乃乃致世界第一古屐。

如果僅此而言,還不足以說明木屐對古人進行生產和各類活動所產生的巨大的優越性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據《廣雅·釋器》:“屐jué木也。”又《急就篇·釋車》云:“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不僅說明木屐早就被古人所重視,而且遲至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屐底前後有齒的木屐。隨著生產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木屐在古代鞋類中越來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據所關考古資料記載,進入南北朝時期以來木屐的品種規格已多樣化,甚至出現了竹屐、帛屐、蠟屐、棕屐、草屐、皮屐、金齒屐、勾背屐和畫屐等。可以想見,在長江流域,腳著木屐已成為一種時尚。不僅如此,就在黃河流域也頗為流行。相傳晉國大臣介之推被燒死在錦山上,晉文公十分悲痛,將其死時所抱之樹製成木屐,每年此日便向木屐深深鞠躬。木屐的廣泛流行,也進一步拓展了它的使用功能。據《晉書·宣帝紀》載:“青龍二年諸葛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帝出兵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是也。”這是木屐用於軍事目的一個實例。甚至連敦煌出土的觀音畫象中所畫的觀音菩薩也穿上飄逸瀟灑的木屐。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種前齒和後齒均可拆御的,供遊山玩水所穿的木屐。《宋書·謝靈運傳》稱謝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使用起來,既科學又十分方便。還有一種與木屐功能相同的鎏金銅釘屐,更是把木屐裝飾得華貴富麗。如出土于吉林省集安縣的鎏金銅釘屐,每隻屐上鎏金銅釘多達35枚。

木屐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具,凡此種種實例,在近幾年考古資料中舉不勝舉。另一方面,我們在古代的詩文中來考察木屐,會驚奇地發現,古人對木屐更是作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描繪的是唐代貴婦穿木屐的情景,而“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又給人以無窮的?想。詩人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使道士幽閒、靜雅的居處順著屐印而隱約可見。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直至清代詩文仍然有深深的屐印。如孔子七十代孫孔廣綮《春雨》:“高低繡陌濕無痕,處處蒼苔屐齒存。”

對木屐的穿著習俗,古代規制也頗為講究。《後漢書·五行志》載:“婦女出嫁時必須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畫,並以五彩絲帶系之。”在南北朝時期,婦女著圓頭屐,男子著方頭屐,圓即順從之義,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陋習可見一斑。不過到近代,著屐只是為了輕便、涼爽,在重要場合是不能穿木屐的。

木屐在我國傳承了5000多年,雖然由於歷史原因,進入二十一世紀年輕人基本已不再穿木屐,但在原百越文化圈邊陲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還有木屐身影。但印刻在木屐身上的歷史信息,並不會因之消失。相反,會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而愈加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