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心理學名詞]

印象[心理學名詞]

印象是個體(認知主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總是按照以往經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它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這一過程稱為印象形成。印象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

印象的形成

一般規則

印象的形成是非常複雜的過程,我們至今還沒有完全掌握其形成機制,但總體來說,印象的形成存在某些基本規則。如一致性規則。

所謂一致性規則,是指認知主體對客體的印象應該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認知主體收集到的關於客體的信息前後矛盾,認知主體會根據一致性規則把各種矛盾的信息整合起來。在對一個人進行社會認知時,認知主體傾向於將其作為協調一致的對象來觀察,尤其是在評價該對象時更是如此。一個對象不會被看成既是好的又是壞的,既是誠實的又是虛偽的,既是熱情的又是冷淡的。如果有關於某個對象的信息是前後矛盾的,認知主體也會盡力消除或減小這種衝突,把對方看作多種特性相融合的、一致的人。

效應

(一)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信息出現的順序對印象形成有重要影響。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後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稱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獲得的信息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機制。第一印象一經建立,對其後的信息的組織、理解有較強的定向作用。個體對後續信息的解釋往往是根據第一印象來完成的。

一般來說,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之間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而不熟悉或者少見的人之間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二)光環效應

在形成第一印象時,認知者的好惡評價是重要的要素。人們初次相見,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斷是相互喜歡與否。個體對他人最初的好惡評價極大地影響對他人的總體印象。

個體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品質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著這種傾向去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最初的傾向性印象好似一個光環,使其他品質也因此罩上類似的色彩。例如,個體對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會對他的人格品質也傾向於給與肯定評價。這類現象叫光環效應,也稱暈輪效應。

光環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是在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的。由於它的作用,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變成光圈被誇大,其他優點或缺點也就退隱到光圈背後視而不見了。甚至只要認為某個人不錯,就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便認為他所使用過的東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錯。

(三)刻板印象

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們對某些人或事務的看法和觀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圖形那樣難以更改、抹滅。比如很多人認為北方男人粗獷、豪爽,而南方男人細緻、拘謹,其實真的走南闖北以後,會發現事實上不一定這樣。但很多人的這種刻板觀念並不因為新的經驗而很快改變。

刻板印象具有社會適應的意義,使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化。但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偏見,甚至歧視。

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個體所獲得的信息總是認知對象的各個具體特徵,但個體最終形成的印象並不停留在各種具體特徵上面,而是在把各種具體信息綜合後,按照保持邏輯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則,形成一個總體印象。

(一)加法模式

加法模式,指人們形成總體印象時參考的是各種品質的評價分值的總和。個體被肯定評價的特徵愈多,強度愈大,給人的印象則愈好;相反,個體被消極評價的特徵越多,強度越大,留給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難於為他人所接納。

(二)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總體印象的形成上並不是簡單地把他人的多種特徵的評價分值累加,而是將各個特徵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後根據平均值的高低來形成對他人的好或不好的總體印象。

(三)加權平均模式

許多人形成對他人的總體印象時,不僅考慮積極特徵與消極特徵的數量與強度,而且從邏輯上判斷各種特徵的重要性。對他人的總體印象不是根據簡單的平均結果,而是根據重要性確定出各種特徵的權重,然後將權重與每種特徵的強度相乘,最後加以平均。

(四)中心品質模式

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對個體意義不大的特徵,僅僅根據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徵來形成總體印象。真誠、熱情是積極的中心品質,虛偽、冷酷是消極的中心品質。一般來說,中心品質模式更接近於大多數人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實際情況。

印象管理(印象整飾)

概念

印象管理,亦稱印象整飾,指個體以一定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與印象形成的區別是:印象形成對認知者來說是信息輸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輸出,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過程施加影響。

作用

印象管理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現實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裡,每一個體都承擔著許多的社會角色。個體要為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表現必須符合社會對他的角色的期待。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個體就要實施有效的印象管理。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礎,是正確理解情境,正確理解他人,正確理解自身的狀態,正確理解自己承擔角色的社會期待。但理解了,並不一定表示個體就會按社會要求行事。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

常用策略

在人際交往中,互動的雙方在都知道對方在不斷觀察、評價自己,所以個體往往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辭、表情和行為等,以期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好面子”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突出的現象。由於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個體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交往中會重視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通過各種印象管理策略來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維護自己的“面子”。楊國樞(1994)認為,中國人重視的他人是“重要他人”,也就是和自己有密切聯繫和利益關係的人,比如家人、朋友、鄰居和同事等。而西方人重視的他人是“概括化他人”,也就是一般的人都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因此中國人非常注意維護在重要他人面前的形象,而對與自己關係不大的人,則不太在乎他們的看法和感受。

黃先國(1987)認為中國人是把面子和尊嚴聯繫在一起的。面子是從他人那裡獲得的尊嚴,面子一方面代表了自己的社會形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個體的社會地位。所以,面子是越高越好。人們通過人情和各種社會交換手段來獲取、維護和提高自己的面子,也通過權力來確認和鞏固自己的面子。人情和面子是中國人核心的人際關係準則。

面子是個體社會化的產物,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別人面前“有面子”,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的心理需求。問題是不可太“好面子”。“好面子”會使自己的行為太依從別人,缺少自己的內在標準,最終不利於個體的成長。

印象管理是一種社交技巧。其常見策略有:

1.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比如人們認為外表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而外表最容易為他人所知覺,所以個體往往留意修飾外表,尤其在異性面前更加如此。

2.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個體的真實自我也許不受他人和公眾歡迎,為使他人對自己產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個體常常把真實自我隱藏起來,好比戴上一副“面具”;同時,通過各種辦法自我抬高,讓他人覺得自己在總的方面或特殊的方面很優秀,也可以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會承認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時變得可信。

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規範。例如教師在學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行動。

4.投人所好。個體為了得到他人的好評,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採取自我暴露、附和、諂媚、施惠等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