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村[福建省漳浦縣綏安鎮南門村]

南門村[福建省漳浦縣綏安鎮南門村]

南門村以在縣城南門外得名,今屬縣城建成區南隅。北鄰綏南村,東鄰綏東村,西隔鹿溪橋閘與京里村為鄰,南隔鹿溪與溪南村相望。在南門外和南門內之間有南溪,又名南門溪。原是鹿溪的主流河道,明萬曆年間,南溪被洪水改道從今鹿溪橋閘處經過。崇禎六年(1633年),在岩前溪(今割後溪)匯入鹿溪處築雙溪壩,攔水入南溪故道,解決城西、城南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雙溪壩圮壞後,又在附近的“梧桐隙”處築陂攔水引入南門溪。1974年底至1975年初,“農業學大寨”鹿溪縣城段自梅東合溪口至英山、後港11.7公里的河道,裁彎取直,人工開挖一條底寬100~130米、堤高6米、全長8.3公里的新河道,並在塗橋頭建成一座橫跨鹿溪新河道的26孔石拱橋閘,用以調節上游來水,保證縣城工農業、居民生活用水。鹿溪縣城段的裁彎取直後,使城西、城南居民免受水患,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但南門溪的來水發生問題。1978年,在梧桐隙上方築石陂,引源自割後之水入南門溪,能灌城西、城南農田,南門溪又有活水注入。到了八十年代,南門溪上段周邊多基建,南門溪源頭來水又產生問題,南門重現“龍鬚溝”。1986年,縣政府撥專款12萬元,在西湖洋新開一條寬9米、深2米、長933米,流量每秒4立方米的引水渠,上連梧桐陂,下接南門溪,並對南門橋以上河道清污排障,對雙溪口至城東溪(東門溪)380米土渠改石渠。經過治理,南門溪又有源頭活水,南門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政區沿革

南門自古有“金南水鎮”之稱,民國29年為屬於綏安鎮的金南保,民國33年與榕樹保(商樹埔、京仔)合併為金榕保。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城關區)金榕鄉,1987年劃屬城關鎮(區轄鎮)管轄,1958年9月屬於城關公社的南門大隊。1980年9月從城關公社分出綏東、綏西、綏南、綏北、南門5大隊設立城關鎮,1982年3月改名綏安鎮。1984年9月5大隊改為行政村,隸屬不變。南門村轄王頂、溝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橋新村5社,現共有502戶,2024人,其中,王頂132戶,552人;溝仔尾120戶,519人;田仔?148戶,552人;港仔口92戶,357人,土橋新村10戶,44人。

姓氏源流

南門村有蔡、郭、李、陳、劉、林、張、程、謝、黃、江、張、莊、曾、楊等多種姓氏。蔡姓分居於王頂、溝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橋新村等處,祖先來自東埔(東埔有蔡姓祖祠俗稱“浸水祠堂”,在今食品廠處,為東街、石齋村、南門村及舊鎮上蔡、寨內蔡姓的總祖)。謝姓居溝仔尾、田仔等處,祖先有從沙西鎮北旗村來,也有從赤湖來。莊姓為港仔口原住民,祖源不詳。郭姓為王頂原住民,祖源不詳。程姓居王頂,祖先來自舟市。江姓居溝仔尾及田仔?,祖先從海澄來。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574畝,農地29畝,並有一些種果山坡地。農作物有水稻、果蔗、蔬菜。有種菜專業戶120戶。有魚塘6口,共100畝。有村民6戶在村中開設商店,7戶從事修配,6戶從事運輸。到縣內外做工者260人。

供電情況正常。電視普及率96%。電話用戶300多戶,部分村民有手機。全村飲用自來水。南門外自古是縣城通往雲霄、廣東的大路,大路在南門村的一段今已成為街道,北接五鳳橋(南門橋)通城內南門街。世紀之交興建的40米寬龍湖路已通到王頂社邊。王頂社位於西湖公園旁邊,已建為新村,街巷交叉,筆直有序,過南水門橋通湖濱路及準提室路至西大街。村中新建水泥路面的村道長400米,直通土橋新村(土橋即得仙橋,今鹿溪橋閘)。

南門村原有南門國小,現與綏南國小合併為縣第二實驗國小,移新校址,南門村學童都到縣第二實驗國小上學。

古蹟

天后宮(媽祖宮)在南門溪邊橋頭,從前此處舟楫雲集,為進出縣城貨物中轉的小碼頭。行船者崇拜媽祖,香火旺盛。南門天后宮建於明代,清代修建,今有續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鳳橋,建於南宋淳年間,石墩石樑,長30丈,有五個橋墩,今尚存。

乾橋,俗稱溝仔尾橋,在五鳳橋南半里,長200丈,跨越一片沼澤,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得仙橋,在乾橋南二里許,因該處原有一座土陂,故俗稱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609年),清康熙、乾隆兩度重建,1975年河道裁彎取直,建鹿溪橋閘,得仙橋廢,今尚存石碑兩道,立於鹿溪橋頭。

古代人物

王春澤,王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山東參政。

袁有鳳,下灣(下袁,今無社)人,明萬曆五年進士,官刑部員外郎

江觀,溝仔尾人,清乾隆十九年進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