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萬鹽場

南萬鹽場

青島南萬鹽場是以生產原鹽為主、兼產對蝦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隸屬於青島市鹽務局。場區位於膠州灣東北部,東起白沙河,西至羊毛溝,隔河與東風鹽場為鄰,北靠青(島)膠(州)公路。

概況

青島南萬鹽場是以生產原鹽為主、兼產對蝦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隸屬於青島市鹽務局。場區位於膠州灣東北部,東起白沙河,西至羊毛溝,隔河與東風鹽場為鄰,北靠青(島)膠(州)公路。場部設在嶗山區棘洪灘鎮東3公里鐵家莊村南,距南泉、韓窪、城陽火車站6~10公里,場內公路、港灣水陸外運都很方便。

歷史沿革

南萬鹽場海鹽歷史悠久,但到青島解放前夕,鹽田設備和其他設施卻已破爛不堪。青島解放後,通過互助組合作化運動和鹽田改革,使多種經濟類型的鹽場,自1960年春全部變成單一的國營企業。1984年1月至1985年1月,將女姑鹽場併入南萬鹽場,成為南萬鹽場二工區的河(洪江河)東制鹵區(原稱三工區)。至此,分散的灘場管理歸於統一和集中。

南萬鹽場在老灘技術改造上,成績顯著。從1964年起,開始推行長蘆鹽區“新、深、長”(新鹵結晶、深鹵結晶、長期結晶)先進生產工藝,拋棄了過去“老、淺、短”的舊操作,鹽質有所提高,並產出少量的優質鹽。1971年,根據市鹽務局“改灘不減產,改後又增產”的要求,採用改擴結合的方法,首先在場南面圍海擴灘,修建整齊、集中、先進的結晶區,每個結晶池的面積45公畝,比老式結晶池大20倍左右,隨後又將老灘推平,改建為制鹵區。從1975年開始實施塑膠薄膜苫蓋結晶池的新技術(到1989年苫蓋面積達8910公畝,基本實現了結晶塑苫化)。到1980年改灘結束時,鹽田生產面積由原來的147254公畝,擴大為224432公畝,增加面積52.41%;當年還配套海鹽生產專用收鹽機4台、運鹽車25輛、活碴機4台、壓池機12台。使全部鹽田達到了結構合理,能適應工藝科學化和機械化作業的要求。在此基礎上,1983~1987年底,將原女姑鹽場改為南萬鹽場的制鹵區。改灘後比改灘前生產增長幅度較大,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1988年工業總產值達1 350萬元,比1971年提高475.77%;原鹽產量14萬噸,比1971年提高106.61%;原鹽優級品率85%,比1971年提高502.84%;原鹽平均含純95.85%,比1971年提高4.55%;原鹽公畝產量0.5噸,比1971年提高51.52%;全員勞動生產率每人16265元,比1971年提高511.93%;鹽工人年產量363噸,比1971年提高312.50%;利潤173.33萬元,比1971年提高94.97%。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除抓好改灘收尾、配套和進一步地完善工作外,還抓了以鹽為主,多種經營。從1983年起,利用低濃度的蒸發池水養殖對蝦。1988年投資160萬元,在女姑制鹵區擴建蝦場700市畝;同年為給蝦場配套又投資200萬元,建成200噸的冷庫1座。到1989年,養蝦職工人數增加到128人,養蝦麵積達1150市畝,年產對蝦99噸,12厘米以上的規格蝦占87%,平均體長13.5厘米,平均畝產172斤,盈利13.32萬元,都創歷史最好水平。

規模

1989年,鹽場占地面積287 340公畝,其中鹽田面積280 385公畝,(含養蝦麵積1150市畝,折合7670.5公畝),房屋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場部設13個科室,下設原鹽工區3個和養蝦場、冷藏廠、經營公司各1個。職工848人,其中,累計選派30人到大中專院校定向培訓,到1989年,工程技術人員和具有初、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24人。在全部職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873萬元,淨值1557萬元。共有機械動力設備312台,其中,鹽業專業生產機械93台;高低壓線路14公里,通訊線路30.5公里。原鹽生產能力14萬噸,實產15萬噸,原鹽優一級品率100%,其中,優級90%;原鹽平均含純95.9%。實產對蝦99噸,平均體長13.5厘米,超過12厘米以上規格蝦的要求。全年工業總產值1484萬元,超過1988年9.93%;實現利潤171萬元,與1988年持平;全員勞動生產率17583元,超過1988年8.1%。原鹽以供應青島鹼廠為主。

獲得榮譽

青島南萬鹽場在1984年企業整頓中驗收合格,由青島市政府頒發合格證書;1985年被評為工業普查先進單位;1987年以來連續2年評為山東省鹽業系統先進企業,1988年榮獲山東省先進企業稱號;1989年升為國家二級企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