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

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
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簡稱南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類為主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111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為“中俄交通大學聯盟”成員。 學校前身是1952年10月以511廠為基礎創建的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是新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2012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民用航空局簽署協定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截至2019年1月,學校明故宮校區、將軍路校區共占地2077畝,設有16個學院、55個本科專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1952—1956)

1951年11月,航空工業局命令在南京511廠成立南京學校建校委員會,開始建校籌備工作。

1952年6月,校名確定為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華東軍區調1200名現役軍人進校補課,準備開學。

學校風光學校風光

1952年10月19日,校長鄧永清主持開學典禮,首屆學生973人。10月20日正式上課。

1955年5月,二機部建議南航專遷到西安並升格為航空學院,校領導表示有困難,後決定華東航空學院西遷,南航工專留寧發展。

南京航空學院(1956—1993)

1956年4月28日,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南京航空學院,開始部分招收本科生。

1956年,華東航空學院遷離南京後,原華航衛崗校園劃歸南京航空學院。

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蘇州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分批併入南京航空學院。

1958年,衛崗校園劃歸南京農學院。

圖書館圖書館

1970年底,西北工業大學直升機專業調入南航。

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93—)

1993年,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97年12月,進入國家“ 211工程”重點建設的行列。

199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江寧校區。

2000年,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

2011年,入選國家“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校。

2011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2年12月27日,中國民用航空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北京簽署《關於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協定書》。

2017年9月,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教學樓教學樓

截止2014年,學校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工業技術研究套用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6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國家級研究機構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直升機傳動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家空管飛行流量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
超聲電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 國防科技工業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研究套用中心
省部級研究機構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精密驅動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飛行器先進設計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行器結構力學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納智慧型材料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雷達成像與微波光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材料與結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航空電源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
部級開放研究實驗室 特種加工部級開放研究實驗室
振動工程部門開放實驗室
空氣動力學部門開放實驗室
部級CAD/CAM開放研究實驗室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新能源發電機與電能變換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數位化醫療裝備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精密與微細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風力機設計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航空動力系統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核能裝備材料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航空航天電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飛行器自主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與裝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超聲電機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數位化設計製造工程技術中心
江蘇省物流自動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複合材料工程中心
江蘇省熱處理及表面改性工程研究中心
人文社科研究平台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江蘇省能源軟科學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航空飛行器設計製造與飛行安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科研所 簡介
磁懸浮技術研究所 磁懸浮套用研究所成立於2001,並先後得到航空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基金、航空預先研究計畫等基金及項目的支持。
納米科學研究所 納米科學研究所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定下的一所集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科研機構,為國家211工程和學校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交叉前沿學科,為學校的學科特區。
精密驅動研究所 成立於2006年6月,它的前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超聲電機研究中心於1997年由趙淳生教授創建,是國內第一個專門從事超聲電機的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是以超聲電機為主,包括其相關的驅動技術、材料以及其他新技術的研究。
南航-IBM現代物流與服務科學聯合實驗室 NUAA-IBM現代物流&服務科學聯合研究實驗室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建立、運作的實驗室。
灰色系統研究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灰色系統研究所先後組織並主持召開了八次全國性灰色系統學術會議和十多次重要國際會議的灰色系統專題會議,並相繼成立了中國(雙法)灰色系統委員會和全球性的學術組織IEEE灰色系統委員會。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3月,致力於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的研究,對仿生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進行積極探索;主要的研究內容有3DOF特種仿生機器人和生物機器人基礎研究與開發,及與上述機器人配套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神經信息學、輕質幾何構型及材料的仿生製備研究、IPMC驅動感知一體化材料製備及測試、摩擦體系熱力學及表面仿生技術的研究。

科研成果

將軍路校區將軍路校區

2006年至2014年,學校承擔“973”項目、“863計畫”、國防重大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400餘項。

自建校至2014年,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1391項,其中國家級獎72項,自行成功研製了28種型號的飛行器,包括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高原無人駕駛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第一架微型飛行器等,自主研製的首顆星——“天巡一號”微小衛星成功發射,並良好運行至今。2013年底,南航新型航天技術助力“嫦娥三號”成功奔月。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航空航天類核心期刊,荷蘭Scopus資料庫、《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SA)、《國際航空宇航文摘》(IAA)、《科學文摘》(SA)、《數學文摘》(Zbl Math)、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分析資料庫(CSTPCD)來源期刊。

設施建築設施建築

《數據採集與處理》:中文核心期刊(電子技術、通信技術類)、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荷蘭Scopus資料庫、俄羅斯《文摘雜誌》、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劍橋科學文摘》(CSA)、英國INSPEC資料庫收錄期刊。

《振動、測試與診斷》: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 資料庫收錄期刊。

•館藏資源

體育設施體育設施

截止2017年,學校圖書館館藏圖書277萬冊(件),此外還擁有豐富的各類電子型及數字型文獻信息資源,其中電子書刊1040萬餘冊,是OCLC(在線上圖書館中心——全球最大的圖書館計算機網路)和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信息保障體系)的成員館,是JALIS(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所屬江蘇省高校中文圖書采編中心之一。

辦學規模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1月,學校有教職工3131人,其中專任教師1845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1260人,博士生導師516人,院士及雙聘院士1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24人,“長江學者”20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全國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6人,入選國家和省部級各類人才計畫600餘人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7人。

稱號 姓名
兩院院士 趙淳生、胡海岩、管德、劉大響、屠基達、馮培德、陶寶祺、陳達、朱荻、賁德、宣益民、郭萬林
長江學者 裘進浩、舒昌、覃寧、胡俊輝、陶鋼、田貴雲、郭萬林、朱荻、徐九華、曲寧松
國家級教學名師 胡壽松、昂海松、王岩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聶 宏、郭萬林、廖文和、徐九華、沈建新、黃衛清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人員 顏曉紅、施大寧、徐國華、阮新波、袁慎芳、張麗艷、鄧智泉、沈建新、王 岩、黃衛清、傅玉燦、唐敦兵、周飛、朱孔軍、朱岱寅、潘時龍、周鵬、朱增偉 、陳謀、譚立俊、王立峰
教育部創新團隊 裘進浩、郭萬林、徐九華
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徐國華、周波、朱荻、裘進浩
國家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省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自動控制系列課程 吳慶憲 飛機設計專業方向 昂海松
機械工程設計基礎 劉蘇 機械工程設計基礎 劉蘇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 王成華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 王成華
飛機設計課程群 昂海松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 劉思峰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 劉思峰 大學物理系列課程 施大寧

院系設定

截至2018年7月,學校設有17個專業學院,在55個本科專業招生。

院系設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學院(飛行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專業設定
航空宇航學院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 土木工程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工程力學(錢偉長班)
能源與動力學院 飛行器動力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車輛工程
自動化學院 自動化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生物醫學工程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微波毫米波系統與器件技術) 信息工程
微電子學
機電學院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飛行器製造工程 (航空維修工程與技術) 工業設計
飛行器製造工程
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 套用化學 核技術
民航(飛行)學院 交通運輸(空中交通管理與簽派) 交通運輸(民航運輸管理) 飛行技術
交通運輸(機場工程與管理) 交通運輸(民航電子電氣工程) 航空器適航技術
交通運輸(民航機務工程)
理學院 信息與計算科學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套用物理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國際經濟與貿易 工業工程
金融學 電子商務 會計學
市場行銷 工商管理 管理科學與工程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法學 公共事業管理 政治學與行政學
外國語學院 英語(民航業務) 英語(國際貿易) 日語
藝術學院 廣播電視新聞學 音樂表演(歌舞) 藝術設計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航天學院 信息工程(航天信息套用)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航天) 空間科學與技術
信息工程(航天電子信息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軟體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
物聯網工程
繼續教育學院 SQA HND TAFF

學科建設

截止2018年5月,學校有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33個、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17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國防特色學科10個。

2017年3月10日,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發布的統計數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總數達到4個,分別為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和計算機科學。

2017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學校有2個學科進入世界頂尖學科,分別是:機械、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與2016年比較,新增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世界排名451-500;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從前300提升至前250。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正式發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力學、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進入前10%,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進入前20%,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工商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進入前30%。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力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環境與工程、力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導航、制導與控制(培育)、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培育)。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及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十二五”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備註
力學 力學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 “十一五”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電氣工程 電氣工程 “十一五”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物聯網與控制技術 控制科學與工程 “十一五”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信息與通信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光學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交通運輸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十一五”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5個 12個 4個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美術學、設計學、統計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化學、外國語言文學、法學、公共管理、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物理、土木工程、車輛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 、系統科學。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

建築與土木工程、航空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控制工程、航天工程、車輛工程、儀器儀表工程、電氣工程、兵器工程、管理科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積體電路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工業設計工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環境工程、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金融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工業工程、物流工程、會計、工程管理、社會工作、公共管理、音樂、戲劇、廣播電視、舞蹈、美術、藝術設計、英語、日語、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工商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兩次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比較
學科名稱 2008(名次/參與學校) 2012(名次/參與學校) 2008得分 2012得分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3/13 5/11 84 81
力學 5/41 6/39 85 81
交通運輸工程 8/23 13/25 70 74
核科學與技術 9/9 未參評 65
機械工程 12/70 10/102 78 82
電氣工程 15/24 12/41 71 74
控制科學與工程 19/51 17/83 75 7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38/70 33/120 67 70
材料科學與工程 37/69 33/98 67 72
信息與通信工程 32/41 25/74 68 71
管理科學與工程 27/52 14/102 71 78
套用經濟學 24/68 未參評 66
數學 43/61 未參評 65
物理學 44/55 未參評 64
軟體工程 未參評 16/106 73

教學建設

截止2014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5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15篇;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項目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工信部重點專業8個,國防重點專業和緊缺專業(方向)9個。

國家級精品課程 主講人
自動控制原理 胡壽松
物理與藝術 施大寧
電子線路 王成華
工程圖學 劉蘇
飛行器總體設計與系統工程 昂海松
材料力學 鄧宗白
工具機數控技術 游有鵬
灰色系統理論 劉思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王岩
大學英語 吳鼎民
工程訓練 周燕飛
高等數學 唐月紅
省級精品課程 主講人
微機原理與套用 吳寧
工具機數控技術 游有鵬
大學物理 施大寧
理論力學 陳建平
工程流體力學 張堃元
灰色系統理論與套用 劉思鋒
材料力學 鄧宗白
傳熱學 吉洪湖
電路 潘雙來
機械原理 朱如鵬
大學英語 吳鼎民
空氣動力學 陸志良
普通化學 梅天慶
會計學 劉益平
工程經濟學 李南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李宗植
信號、系統和控制課程群 胡壽松
信息工程專業基礎課程組 王成華
電力電子技術 謝少軍
機械製造技術 左敦穩
物理與藝術 施大寧
套用統計學 劉思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王岩
工程訓練 周燕飛
高等數學 唐月紅
國家級特色專業 省級特色專業
飛行器設計 飛行器製造工程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
工程圖學 交通運輸
信息工程 測控技術與儀器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交通運輸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生物醫學工程
工商管理
信息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工業設計
探測制導與控制

長空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航2010年申報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學校以此次改革試點為契機,最佳化優秀人才培養體系,將培養目標和實踐途徑統一結合,建有多個優秀人才特色培養班,具體包括工科研究試驗班、工程力學“錢偉長”班、中烏航天班、機類強化班、自動化學院培優班、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培優班、文科強化班、飛行器動力工程培優班、材料科學與工程培優班、計算機軟體培優班、適航技術培優班、理學實驗班等在內的各類特色培優班。

教學成果

自1989年國家設立教學成果獎以來,學校共獲部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74項,其中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7項;共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5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8篇;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防重點專業和緊缺專業(方向)9個。學校現有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在“周培源杯”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中,2000年、2004年連續兩屆獲得全國高校團體第二名;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居於前列;在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總成績分別列全國高校第八位、第五位、第二位榮獲團體優勝杯;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全國首屆無動力飛行大賽、江蘇省大學生力學競賽、江蘇省大學生非數學專業高等數學競賽等各類競賽中屢創佳績。

對外交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校先後建立了一批產學研合作研究基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國外50多所著名高校及一批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了“服務航空航天民航、服務江蘇,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開放型辦學新格局。國際科技合作形成了以俄羅斯、德國、美國、香港為四大主線帶動的上自政府下自民間,縱橫多種渠道的態勢。對香港的科技合作始於80年代中後期。十多年來,該校充分考慮到香港的視窗作用以及香港與內地教育較好的互補性,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在港高校及學術機構之間的聯繫,充分利用該地區優良的研究設備、充足的研究經費,結合國內重大課題和國際合作課題,有計畫、有目的地派遣教學科研人員前往香港從事合作研究,培養了很多高素質的套用型人才。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屬7所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組成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鄭永安
校長、黨委副書記 聶宏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 陶勇
黨委常委、副校長 許希武、黃志球、宋迎東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杭育新
副校長 施大寧
校長助理 熊克、黃炳輝
黨委常委、黨委組織部部長 李遙
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王暉

歷屆領導

黨委書記姓名 時間 院系
周 南 1952.10--1956.10 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總支委員會書記
吳繼周 1956.10--1966.08 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華誠 1972.07--1979.04 南京航空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吳繼周 1980.12--1984.11 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吳 明 1984.11--1991.04 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劉明浚 1991.04--1996.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姜澄宇 1996.03--2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譚振亞 2001.05--2006.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崔銳捷 2006.04--2015.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校長 時間 院系
鄧永清 1952.10--1956.09 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校長
吳繼周 1956.09--1968.01 南京航空學院院長
朱啟鑾 1979.11--1980.11 南京航空學院院長
余承業 1982.12--1987.11 南京航空學院院長
朱劍英 1987.11--1998.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姜澄宇 1998.03--2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胡海岩 2001.05--2007.0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王福平 2007.09-- 2009.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朱荻 2009.11-- 201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聶宏 201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知名校友

科教界 徐西鵬 華僑大學副校長 陶寶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淳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海岩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屠基達 中國工程院院士 賁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管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梅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曉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荻 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屏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
馮培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至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冠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達 中國科學院院士,少將
姜澄宇 原西北工業大學校長 秦文波 神州飛船副總設計師
孫澤州 “嫦娥一號”副總設計師 程肖彭 南京中醫藥大學原黨委書記
楊合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陸夕雲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吳希明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 趙光恆 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設計師
徐朝梁 中航工業直升機所副總師 聶海濤 中航工業成都所副所長、全國十佳科技工作者
王剛 中航工業動力所首席技術專家 盧建川 中電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劉勝 美國總統獎獲得者 姜麗萍 上海飛機製造廠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
徐西鵬 華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何湘寧 浙江大學教授、IEEE Fellow(2009)
政治界 胡蘇平 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 王珉 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呂祖善 浙江省委副書記,省政府省長、黨組書記 劉偉平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
李忠海 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主任 黃因慧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王榮炳 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 楊國慶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原副局長
呂新奎 信息產業部原副部長 劉宏建 南充市市委書記
曾卿 廣安市市長
商界 胡問鳴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 史堅忠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吳光輝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大型客機總設計師 羅榮懷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林左鳴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 龐為 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文藝界 陳都靈 演員、模特

校園文化

校園採風校園採風

校訓

智周萬物 道濟天下

校風

團結、儉樸、唯實、創新

辦學精神

負重奮進、獻身國防,唯實創新、志在超越。

校歌

志在長空牧群星(調寄《滿江紅》)

明廓翠屏, 擁南航 ,博大精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風行遠, 團結儉樸, 唯實創新,

效法羲和馭天馬,

志在長空牧群星。

越重關, 秉琴心劍膽, 御風行。

梧桐茂, 鳳凰鳴,

人才聚, 事業興。

創一流學府 ,心路鵬程。

智周萬物惟創造,

道濟天下展經綸,

鑄輝煌, 夙志存高遠, 勇攀登! 勇攀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