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航道更路經

南海航道更路經是南海綿綿三百餘萬平方公里,僅憑經驗,沒有數百上千年的探索和積累,是很難產生 這樣準確的航海圖,所謂的更路經、更路簿、更路傳,實為漁民自古以來自編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種記錄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或是一張手繪的航海地圖,它是每位船長必備的航海圖而圖中記載的航海路線,航行要領,氣象水流,更不知是多少漁民用鮮血換來的“生命航線”。 為證明西沙和南沙群島屬我國領土領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南海航道更路經簡介

2008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申報:海南省文昌市 公布:1027 Ⅹ-120

“祭兄弟公出海儀式” 是祭拜“108兄弟公”等一系列出海儀式活動的民俗盛會,是瓊海漁民在遠航前必舉行的儀式,該儀式民間通俗叫“做福”,以求出航一帆風順、平平安安。
“南海航道更路經” 是古代瓊海漁民開發西沙和南沙群島的歷史見證,為證明西沙和南沙群島屬我國領土領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南海航道更路經”是“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的實用指南,對研究我國華僑史、外貿史、南海開發史都有著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意義。
《南海更路經》又有《南海水路經》、《南海定時經針位》、《西南沙更簿》、《順風得利》、《註明東、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稱,不同的名稱有不同的手抄本和口頭表述內容。
我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了南海島嶼礁灘。史料記載,距今7000-3000年前,中國南方“駱越人”的一支跨海而來,成為海南島的世居先民,後稱黎族,說明那時人們已掌握了渡海技能。

南海航道更路經淵源

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先民在南海就已經有了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從漢代開始,中國開通了與東南亞、南亞、大洋洲、非洲、歐洲許多國家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海南島和南海諸島海域是必經之地。無數的商船乘風破浪,滿載中國傳統物品駛離,同時運回眾多國外奇珍異寶,航海貿易應運而生。
據專家考證,《南海更路經》形成於明代,如今,海南的漁民們仍然在實踐中補充豐富著《南海更路經》。
南海島礁散布,被航海者視為險途,南沙群島中部,向有“危險地帶”之稱,有諺云:“走水行船三分命”。一代代船長口口相傳,筆筆記錄,將航海技術、路線水流、島嶼暗礁分類整理,譜就漁民智慧的結晶———南海更路經。
《南海更路經》有兩類,一類是以手抄本形式傳下來的,俗稱《南海更路簿》;一類是口頭傳承下來,俗稱“更路傳”。主要分布於文昌市、瓊海市沿海一帶。其次是海口市、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寧市、三亞市、臨高縣等港口海岸漁村。
所謂的更路經、更路簿、更路傳,實為漁民自古以來自編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種記錄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或是一張手繪的航海地圖,它是每位船長必備的航海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