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津關村

南津關村位於宜昌城西北郊的南津關村,是長江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也是舉世聞名的三峽的起點。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津關村位於宜昌城西北郊的南津關村,是長江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也是舉世聞名的三峽的起點。滄海桑田,歷史變遷,造就了這裡豐富綺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聞名中外的三游洞,背靠長江,面臨下牢溪,三面環水,一面連山,洞景奇絕,山水秀麗。史料記載: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詩人元稹三人同游此洞,各賦古調詩二十韻一首,並由白居易作序,書於洞壁之上,三游洞由此得名。現洞中尚存明代重刻的白居易《三游洞序》碑石。到宋代,三游洞已成為南方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於嘉祐元年(1056年)冬途經夷陵,尋勝游此洞,亦賦詩唱和,人們稱之為“後三游”。景區內山、水、洞、泉交相輝映,亭、台、樓、閣渾然一體。“陸游泉”水清如鏡,半壁石亭依山而建,古樸凝重;歐陽修作記的至喜亭,造型獨特,似仙女亭亭玉立於西陵峽口;山頂古戰場擂鼓台旁,栩栩如生的張飛塑像高大挺拔,再現了一代猛將的勃勃英姿;江邊古代軍壘,堅如城堡,扼峽口之險要,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中外遊客登臨築于山顛的楚塞樓,西覽山重水複的峽江山水畫廊,東眺舉世聞名的葛洲壩雄姿,江山多嬌,氣象萬千,正如白居易之讚嘆:“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

白馬洞景區依山傍水,扼南津關口。據宜昌《東湖縣誌》記載:“曾有白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中。”白馬洞因此而得名。民間相傳這匹白馬是馱著唐僧西天取經後途經三峽,因留戀三峽美景,而隱居於此。白馬洞長2100多米,洞中有洞,石筍林立,鍾乳高懸,千姿百態,地下岩溶景觀奇特,遊客乘船200米入洞,可觀霧迷津渡、白馬匿蹤等40餘處景點。

“清流白石出,靜見千峰影。崖花無時歇,翠柏郁何整。”這是歐陽修當年描述南津關下牢溪的詩句。全長26公里的下牢溪景區,兩岸懸崖峭壁,山峰對峙,凳子石、麻溪溝、九師洞、姜家廟田園風光、下牢溪天然浴場等眾多景點星羅棋布。

位於南津關北岸的桃花村景區,相傳西漢王昭君入宮途經此地曾留戀這裡滿山的桃花。該園現在定植有人稱“桃花五仙子”的五彩桃、日月桃、人面桃、緋桃、碧桃等名貴觀賞桃花8000多株、共50餘個品種,並有桃花溪瀑布、桃花魚館、思鄉橋、昭君渡、滴水亭等多處景點。每當“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的時節,株株桃樹吐蕾,萬千桃花綻放,中外遊客雲集,好一幅“人面桃花笑春風”的動人畫卷。

如今,1100多名南津關村民充分利用大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以旅遊業為龍頭加快經濟發展,累計旅遊投資近億元,建成旅遊景點和星級賓館10多個,並開發出深受遊客喜愛的“南津關”蜜柚、“南津關”肥魚等特色旅遊產品,年收入過千萬元。目前,全村人平年旅遊收入超過2000元,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