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廣東省汕頭市]

1918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時,寺倒塌殆盡,僅存門樓和大殿四石柱。 1978年,政策落實,寺獲生機。 新建的大山門樓,坐南向北,高約9米,寬約10米,恢偉瑰麗。

簡介

位於廣東汕頭南澳島古城之南,地處“獨鯉朝陽”,後枕金山,面向梅花村,古樹參天,坑泉潺潺,井水甘甜,幽深清雅。

歷史

該寺創於明末,由火神爺小廟擴建而成。相傳當時寺有木匾“潛雲正宗”,至“文革”中的1976年被“紅衛兵”連同大批佛像、經書典藉(包括疊石岩所移寄者)諸文物一起焚毀。今遺一塊石板,長1.05米,寬0.5米,因石面呈灰色中,左上角卻浮現白色部分,彎形似月;右下方卻露出一點兒似日之白,故素稱“日月石”,昔為后座亭前台階打坐之石,今已鋪在天王殿彌勒佛前地面。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1918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時,寺倒塌殆盡,僅存門樓和大殿四石柱。震後4年,島上七鶴岩尼師釋修徹、修解,發下宏願,攜徒來寺,在善信們捐助下,於廢墟上,五易春秋,至1927年竣工,艱苦重建成前院房、正廳寶殿、兩側廂房,使其重光。“文革”中驅尼廢寺,瘡痍滿目。1978年,政策落實,寺獲生機。釋長仰攜盲師公釋演證返寺,挑起復寺重擔,經海內外善信解囊,總投資100餘萬元,重建大雄寶殿(1994年12月4日奠基,至1998年10月竣工),增建祖堂、客堂大樓、天王殿、觀音閣(1990年仲秋竣工)等,全寺宏大莊嚴,結構精巧,雕樑畫棟,飛檐翅角,琉璃煥彩。

建築

建築面積1千餘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的古剎,只見古代門匾額石刻深厚逸美的“南山寺”三字。新建的大山門樓,坐南向北,高約9米,寬約10米,恢偉瑰麗。大門內辟有停車場,興建一座三層接待樓(每層約200平方米)。向南走過圍牆,就抵中心,從西向東聳立著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堂、觀音閣、左廂三層樓,右側大庭院、齋堂等。寶殿雄偉,祖堂莊嚴,觀音閣恢宏,鐘磬傳聲,花草流芳,令人留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