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雲南曲靖市舊稱]

南寧[雲南曲靖市舊稱]

“南寧”,作為古代地名時一般指今雲南曲靖市的部分地區。現在所說的“南寧”一般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省會——南寧市。

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分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改設寧州,治所仍在味縣,直屬於中央王朝。寧州成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其餘為司州、兗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雍州、涼州、秦州、梁州、益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并州
爨氏稱雄南北朝 寧州易名南寧州
北周時期,仍授爨氏為寧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設定寧州於彭元(甘肅境內),為區別南中寧州,則將彭元的寧州改稱為北寧州,南中寧州改稱為南寧州,南寧一詞開始在雲南曲靖的歷史中使用。
隋置南寧總管府 戰火摧毀漢味城
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在味縣設定南寧州總管府,後以“平叛”為由,在南中發動了兩次大規模軍事征討,不僅徹底摧毀了整個南寧州的經濟社會,也重創了漢代建起來的味縣城。
盛唐高祖復南寧 都督仁壽築石城
唐王朝建立後,高祖在全國範圍內置州廢郡,承隋制設南寧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寧州為郎州,設郎州都督府。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復名南寧州都督府。管南 寧、恭、協、昆、盤,尹、曾、姚、西濮、西宗,西寧,豫,西利,南雲,磨,南籠等十六州。首任都督韋仁壽率軍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築成後世聞名的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於今治。
天寶之戰失唐地南詔大理石城郡
唐天寶年間,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與南詔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天寶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寶戰爭結束,唐朝損兵二十萬,南寧全境盡歸南詔,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轉移到洱海地區,正式結束了曲靖長達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南詔及後來的大理國均在石城設石城郡。大理國明政三年(宋開寶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國與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雲南世居的兩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們,奏響了民族大團結的樂章。
元跨革囊渡金沙曲靖名稱首出現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總管府為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

公元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在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的統率下,在石城周圍與雲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十萬蒙古殘餘勢力展開了殊死搏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戰,也稱白石江戰役。最後元軍全軍大敗,大明統一了中國。

1387年開始在勝峰山下,交海(東海子)之濱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遲暮衰老,又遭戰爭嚴重破壞的石城。 公元1394年升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府治仍在南寧(今曲靖老城)。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為 南寧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奉中央政府令:一律裁府改縣”。裁去曲靖府,南寧縣改為曲靖縣。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1月,設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曲靖縣城。

1983年撤銷曲靖縣、霑益縣,合併設立曲靖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