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村

南太平村

南太平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南2公里處,北距北太平1公里,南臨同合村,東臨三合村,西與霑化交界。2006年全村總戶數64戶,總人口235人,其中男性111人,女性124人。

基本信息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下轄村

南太平村 南太平村

村名由來

1920年,李丕之從霑化縣來劉家遷此立村,取名來劉屋子。1940年八路軍在此住過,當時居民過了一段太平安樂日子,故改名為太平村。1945年,因村北有一村為北太平,故改為南太平。

生活變化

解放後,該村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到2006年,該村有70%戶住上磚瓦房, 90%戶有電視機,5%戶有電冰櫃,20%戶用上洗衣機,有 70%戶安裝了固定電話,40%的戶有手機,50%戶有各種車輛。

經濟概況

該村民眾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小麥、棉花為主。全村區域面積4200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積600畝。

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左右。

文化教育

1958年創辦南太平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600平方,建築面積60平方 ,校舍4間,設國小班4個。1988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同合村國小就讀,入學率達到100%。

隨著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截至2006年,該村投資13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黨員電教室。

衛生醫療

2000年該村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孫文歧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1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

計畫生育

上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上世紀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2002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原有人口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51人,全年出生數2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1%,獨生子女領證率100%。

養老保險

1994年開始,該村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90人,占村人口的50%,參加其他保險40人,占村人口20%。自1998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100%。全村重殘貧困戶8戶,每年救濟百元;70歲以上老人15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

村政歷史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2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南太平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1名,委員2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87年8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大事記

1956年8月 南太平村黨支部成立。王傑三擔任支部書記, 孫洪祥和李光榮任組織委員,李光三任宣傳委員。

1949 年南太平村成立抗日民眾組織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自衛隊。丁寶主任農救會會長(主任),趙蘭英任婦救會會長(主任)。

1954年 9月南太平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5年 9月南太平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 8月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84年7月 恢復鄉村建制,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4年 12月南太平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播明鎮下轄村

南太平村隸屬播明鎮,人口1043人,耕地2414畝,人年均收入5100元。南太平村位於忻州市忻府區東北,公共汽車直通市內。

南太平村位處忻定盆地中心,村內地勢平坦,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村,以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進城務工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