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決定草案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符合國際慣例。

簡介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即將審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今天南京也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天氣,但是前來參觀和哀悼的人群依然絡繹不絕。今年也是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者79周年的紀念日。從1994年開始,江蘇、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號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目前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早在2005年和2012年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提出希望將每年的12月13號,也就是南京大屠殺同胞的遇難日上升為國家公祭日。上升為國家公祭日其實也是參考國際上一系列的做法,包括波蘭二戰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每年也會舉辦這個公祭日以擴大其影響力,哀悼遇難者也表達對逝去生命的尊重。一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話,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方面可能也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公祭日一些活動的細節。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下午審議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決定草案和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定草案。若草案獲批准,意味著我國以立法形式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立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新華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電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5日下午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受委員長會議委託,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适時就這兩個決定草案向會議作了說明。
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的說明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作出決定,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使我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十分必要的。
說明強調,制定本決定是為了更好地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彰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鬥。關於紀念日日期的確定,草案延續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國務院關於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規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的說明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說明強調,制定本決定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決定草案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設立原因

確定國家公祭,符合國際慣例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符合國際慣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表示,“國家這么做,太有必要了。”
“將二戰期間的重大慘案定為國家公祭日一直是國際慣例。”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鄒建平表示,如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原爆紀念館等,每年都舉行國家公祭。公祭當日,國家領導人到場獻花圈,並公開發表講話。這既是對逝者的安慰,也是對生者的警醒。
朱成山介紹,設立國家公祭日很有必要,以國家公祭形式來祭奠遇難國民,在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記憶的同時,也有助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並提醒世人不再重蹈覆轍。
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與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日本廣島核子彈爆炸一起並稱為二戰史上的三大慘案,是侵華日軍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南京之痛、國人之痛;南京之災,民族之災。”朱成山說,侵華日軍在當時中國首都南京大肆屠殺30多萬國人,這是中華民族無法抹去的傷痛,也是人類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日本對廣島和長崎核子彈爆炸紀念的規模之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上世紀90年代曾到過日本廣島紀念現場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感慨地表示,“我們是受害者,更應舉行國家公祭。”
銘記苦難歷史,加強愛國教育
“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參與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代表法官梅汝璈先生的話至今發人深省。
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表示,在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被作為判例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將侵華日軍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一直以來,一些別有用心的日本右翼分子始終將否認這一事件的部分史實作為美化侵略戰爭的突破口,並一而再篡改教科書中相關內容。然而,在鐵證如山的歷史面前,任何狡辯都是無力的。
“這是對妄圖否定歷史的日本右翼一個警示。”朱成山說,對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早有定性,通過立法形式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再次強有力地維護了當年的判決,體現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意志,不容任何詆毀與質疑。
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表示,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將歷史記憶、人道原則和現有制度做一次有意義的結合,有助於中國與世界在認識上進行溝通,在思想上達成共識。
以法律的形式設立國家公祭日,也將讓歷史的傳承變得更加有效。朱成山等專家表示,南京大屠殺歷史是“有國才有家,國強家不貧”的最好教材,正是國家不強,民族才遭此大劫。每逢“12·13”紀念日舉行國家公祭,這有利於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銘記中華民族的這段受難歷史。通過國家公祭,全民不斷緬懷歷史,形成奮發向上的氛圍,推動民族不斷復興。
牢記歷史浩劫,維護世界和平
“太好了!”聽到這一訊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佘子清激動得有些說不出話。老人隨即來到家中母親遺像前喃喃低語,“設立國家公祭日,您在天之靈可以安息了!”
朱成山告訴記者,自1994年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始組織公祭活動,主題由單一紀念變為祭奠逝者與祈禱和平並重,但活動層級始終停留在省市層面。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僅順應民意,也是對遇難同胞和那場災難倖存者最好的慰藉。
許多年來,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專家、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等一直為設立國家公祭日而奔走呼籲。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有過多份提案與議案。“如今這一希望變成了現實,可以說是民心所向。”2012年曾向全國人大提交“設立國家公祭日”建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鄒建平表示。
鄒建平說,通過國家公祭的形式悼念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可以在更廣闊範圍內表達對死難者的哀悼,藉此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牢記歷史、捍衛和平的決心。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的一次浩劫。”朱成山表示,我們要維護和平,必須要以歷史為戒,警示世人一定不能再讓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因此,設立國家公祭日,既是維護戰後秩序的必要辦法,也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亞洲和平、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心。只有以史為鑑才能實現攜手共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