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詠雁

《南中詠雁》是唐初詩人韋承慶創作的一首五絕。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借詠雁抒發貶謫之悲。此詩一作於季子詩,題作《南行別弟》。

作品信息

【名稱】《南中詠雁》
【別名】《南行別弟》
【年代】初唐
【作者】韋承慶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南中詠雁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作品鑑賞

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於被貶途中。
本來,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在任雍王府參軍期間,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謂文採風流,聲名遠揚;掌天官選事時,也能做到“銓授平允”,頗受好評。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意思是:春暖花開,群雁北歸,而自己卻要跨越千山萬水,遠赴萬里之遙到那險惡濕熱的南方瘴癘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樂園,我卻身不由己,淪落偏僻的異地。首兩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緊扣歸雁,進一層抒發內心的悲憤與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戶,因此,古人稱北飛的雁為歸雁。詩人此時身處南地,凝望那陣陣北歸的群雁,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和你們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園?古時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濕熱氣候,被貶謫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遙遠艱辛,更是生死難料。詩人那絕望、負罪的悔恨,都交織在這末二句上了。
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末二句自然、真摯,脫口而出,毫無矯揉裝束之態,沈德潛評云:“斷句以自然為宗,此種最是難到。”
這首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作者簡介

韋承慶(?—707),初唐著名詩人。字延休。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龍元年)。性謹畏,事繼母篤孝。進士及第。長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附於張易之。武則天死,張易之敗,韋承慶被流放到嶺南。後以秘書員外少監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遷黃門郎,未拜卒,謚曰溫。著有文集六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