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女人

《卓越的女人》,是一部勵志與成功類的網路連載小說作品。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卓越的女人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巴巴拉·匹姆

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與巴巴拉·匹姆大多數小說不同,《卓越的女人》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作者所要講的故事就是米爾德里德認為有趣的小事情,故事本身便是米爾德里德這位敘述人的眼睛所見。這位主人公一方面推進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她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也深刻地影響著讀者的感覺和印象。

這部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倫敦某小城市的教區。這個小教區實際上是世界的縮影。小說中出現的人物除敘述人米爾德里德以外,還有教區長朱立安·馬洛里及他的未婚姊姊溫尼弗雷德,他們家的房客寡婦阿利格雷,米爾德里德的鄰居內皮爾夫婦,米爾德里德小姐的好朋友多拉小姐,以及人類學家埃弗拉德·波恩。所有這些人的故事都是透過米爾德里德的眼睛表現出來的。而她,正是“卓越的女人”。在小說中,她告訴讀者,她並“不是簡·愛”,可實際上這種否認恰好承認了她們之間的相似之處。與那個責任心強、心地高貴但並不漂亮的著名的文學形象簡·愛相比,米爾德里德具有許多與她相同的品性,是個溫和、有教養的未婚女性,不年輕也不很老,不富有也不貧困,沒有驚人的美貌,也不至醜陋不堪,不過她的故事不過是哥德式情感小說之類罷了。她的故事實際上是連貫的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和現實社會中的普通小事——普通,就像雜物拍賣、為家務瑣事的爭吵、咖啡館裡吃飯,宣讀學術論文,老姑娘重新在學校聚會等等。在別人眼裡,這一切是冗長、乏味的,可在米爾德里德看來,這些都趣味無窮。

小說開始時,米爾德里德居住在守舊的品姆里科小城,過著閒適安靜的生活。她是一位鄉間教區長的女兒,父母去世後,便搬進這座小城,並很快發現,她對這裡的一切工作,諸如教堂服務、家務勞動以及她早已忘懷了的輕鬆的社會活動都感到那么適宜,如同接受了什麼協定似的,這令她吃驚。她在一家專門為解除淑女們的煩惱而開辦的社團里作臨時工作,又是當地聖瑪麗教堂的支持者(她對自己過去生活所做的微弱的反抗就是選擇了一個她父母會認為是“高”的教區),還是一名一絲不苟的守門人,守著她的倫敦住所,那裡面保存著所有她童年時教區長住宅里的一切珍貴物品,米爾德里德看上去是一個“卓越的女人”。她床邊書架上擺放著關於獻身的書和食譜,這正好說明了她生活的範圍——或更準確地說,是她行為的區域。然而,米爾德里德的內心世界,卻像匹姆許多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是活躍的。她喜歡觀察別人,她的朋友威廉·考爾迪科特稱她是“生活的觀察家”。品姆里科小城的新來者是她最喜歡觀察的對象,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令她激動萬分,甚至幾乎將她從工作中引誘開。使品姆里科變得豐富多彩的第一批外來者是海倫娜和羅金厄姆(都叫他“羅基”)·內皮爾夫婦。他們來後就住在卡爾德里德隔壁的套房裡。

海倫娜與米爾德里德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她穿著漂亮,對諸如做飯、打掃之類的家務事一概不感興趣,而且還總是大聲宣布她對組織有序的宗教的迴避;她有份有學問的職業,人類學研究者,而且儘管已結了婚,仍對她的合作者,冷漠的、漂亮又嚴謹的埃弗拉德·波恩懷有無須報償的感情。她的丈夫羅基,從前在海軍里專門負責組織海軍將官們的社會活動,安排各種舞會等,剛剛從義大利復員回來。他溫和的態度、好看的容貌,同情的勇敢行為,以及對家庭享受的喜愛一下子強烈地吸引了米爾德里德的女性心理。而米爾德里德實際周到的幫助和機敏的聆聽能力使她成為受海倫娜和羅基都十分歡迎的人物。米爾德里德半是急切、半是侷促地作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她漸漸發現,她正在觀察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裡充滿神秘,她被婚姻的雜亂和婚外性吸引。而最新鮮的,卻是她不再僅僅是別人的觀察者,她也開始刻意打扮自己,改變自己的習慣,同時還發現自己的感情不僅僅被姐妹之情所攪動——開始是被羅基影響,雖然他有明顯的優越感,然後是為埃弗拉德,她從來沒這么喜愛過一個男人,或至少她從來沒這么表白過她的喜愛。

當內皮爾夫婦等人走進她的生活以後,一種新的、令人興奮的變化也打亂了她那些純真的好朋友們、她的教區長和他未嫁的妹妹的日常生活規律。朱立安和溫尼弗雷德決定把他們住宅的空房出租出去,他的房客阿里格雷很快就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格雷太太本是一位牧師的寡妻,漂亮又迷人,還是一個孤兒(正如米爾德里德尖銳指出的,“許多年過三十的人還是孤兒”)。她下決心不再在這種孤苦伶仃的境遇中耽擱下去,首先發展成為馬洛里一家忠實的朋友,又很快使聖瑪麗教區的教區長與她訂了婚——米爾德里德一直驚慌地注視著這場聯姻,部分出於對朱立安無能軟弱的失望,部分出於對等待著溫尼弗雷德的命運所感到的悲哀。

在小說的結尾,那些擾亂了小教區生活的外來者從聖瑪麗教區離去了。內皮爾夫婦,一度分開又重新合好,一起往他們的鄉間別墅走去。格雷太太,此時已顯出她是一個非常自私的女人,也離開此地,搬到肯星頓市更時髦的寓所去了。天主教的卓越的女人們接替內皮爾夫婦住進了米爾德里德的隔壁房間,教區長的套房也租給了另一對新教徒。米爾德里德的生活也不是一成未變,埃弗拉德占據了她的思想的一部分,人們推斷出,埃弗拉德也占據了她的心。她將要為他閱讀論文,為他做飯——最終,會按這部小說的讀者所強烈期望地那樣嫁給他。

作品賞析

《卓越的女人》是匹姆最受讀者喜愛的作品,它曾被選入“書際佳選”,並曾在英國廣播公司“婦女一小時”節目中連續播講。它的吸引力在匹姆東山再起之後更是與日俱增。這部小說的題目已經成為匹姆小說世界的標籤。小說主人公兼敘述人米爾德里德是匹姆塑造的諸多女性形象的典型。她30歲出頭,不漂亮,未嫁人,且已經把自己看作是老處女,像大多數其他“卓越的女人”,米爾德里德在這個世界上非常孤獨。她沒有丈夫也沒有情人,沒有父母也沒有任何親戚,只有一兩個較親近的朋友。她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就限於教堂和她在教區的生活。她心地善良卻又時常愛諷刺,害羞又好奇心強、喜歡觀察,很容易就被吸引進旁人的生活卻又經常渴望退回到她個人生活的寧靜中去。她是個忠誠的卻並不感情用事的朋友,熱情地為教堂工作,又對教堂抱有懷疑的幽默態度。她對婚姻既矛盾又不存希望。米爾德里德和她在小說中的對立面正是一種新形象的代表,這種新形象既是文學意義上的,也是生活意義上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單身女人,不是暫時的單身狀態,而是一種既定的生活方式。她們是現代城市生活中不斷增長的一部分人;她們艱巨的任務是在沒有傳統的家庭、戀愛關係、滿意的工作或緊密聯結的社會的支持下找到一種心滿意足的心態和適宜的生活方式。彼得·格雷厄姆在評價米爾德里德時也說,在匹姆的世界裡,婚姻通常是以女性滿足男性對享樂的要求為外表的,獨身總是情願的——但米爾德里德的情形卻不如此。她是個自我拒絕的人。即使不是被能提供安全、陪伴和其它報償的丈夫所利用,也要被她那個小世界中的大多數居住人所利用。她周圍的人物都是擅長剝削別人勞動的人,儘管還有一系列卓越的女人作補充(溫尼弗雷德·馬洛里和聖瑪麗教區的其她老處女),儘管馬洛里牧師是神聖又單純的——他過於超然於世俗事物之外,反而表現出一種有意識的自私。即使是進步的女性也並未真正進化。海倫娜·內皮爾詛咒家務能力,自己卻表現出渴望受到米爾德里德的幫助。羅基·內皮爾自己承擔一部分家務責任,指出了這一點:只做你喜歡做的事不過是舊時自私自利的變形。埃弗拉德·波思雖然不是羅徹斯特先生,但對米爾德里德,他也有自私的願望,他給她增加了無數的負擔,那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不過埃弗拉德的自私與其他人物並不完全一樣,他是在利用米爾德里德,而米爾德里德習慣於這種待遇,不習慣要求什麼;埃弗拉德·波恩既愛她,又依賴她的幫助。匹姆是一位並不十分關心所謂“主題”的小說家。她的小說儘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卻也都出於她的個人觀察——真實的細節、環境和個性化的怪癖奇想。她擅於創造一個小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觀察種種思想,然後使人物栩栩如生。這部小說表現了各種人際關係的困難,尤其是女性與男性之間的矛盾。它讓讀者從內心深處理解了一種特殊的利他主義,也就是那個所謂“卓越”的未婚女教徒的精神。最後,匹姆的天才還表現在她表現了生活的豐富,細節中的快樂和她觀察的深刻,這些都使那些普通的人物既可愛又充實。

作者簡介

巴巴拉·匹姆(1913—1980),英國小說家,出生於英格蘭什羅浦郡一小鎮,父親是律師。她曾就讀於利物浦一家私立學校,又在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攻讀英國文學,1934年獲文學學士。二戰期間,她參加了在英國和義大利的婦女皇家海軍服務團的工作。戰後長期供職在以人類學研究為主的倫敦國際非洲問題研究所,成為該所雜誌《非洲》的助理編輯,並開始文學創作。1950年至1961年,她共有6部作品問世(《幾隻馴良的瞪羚》1950、《卓越的女人》1952、《姐妹倆》1953、《僅次於天使》1955、《一杯祝福》1959、《愛沒有回報》1961),她贏得了批評家們的讚譽和一批愛好者。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她的小說受到冷落。即使如此,她從未停止過創作。1977年,在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進行的一次公開調查中,著名的評論家大衛·西西爾和詩人菲立浦·拉金一致認為匹姆是英國二十世紀以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最突出例證。此訊息一經公布,匹姆的命運突變,她的許多在20世紀60年代受到冷遇的作品紛紛出版,電視與報紙的採訪更使她名聲大噪。然而,匹姆早已習慣於安靜的生活,關注個人世界甚於公眾的注意。她被譽為“當代簡·奧斯丁”。她的小說往往以教區的日常生活為背景,以單身女人的心態與命運為中心,刻畫了英國社會生活中的一群普通人物。她的作品集諷喻和心理分析於一體,擺脫了單純的行為喜劇的模式。她的後期作品有:《柔順的鴿子死去》(1978)、《幾片綠葉》(1980)以及她逝世後出版的《不適宜的戀情》(198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