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資

卓資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大黑河上游由東向西橫貫全境,並以河為界,河北為陰山山脈,河南屬巒汗山區。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北界長城分別由察右前旗、察右後旗進入卓資縣,沿大黑河北岸東西橫穿全境,由旗下營鎮進入呼和浩特市境內。

簡介

卓資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大黑河上游由東向西橫貫全境,並以河為界,河北為陰山山脈,河南屬巒汗山區。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北界長城分別由察右前旗、察右後旗進入卓資縣,沿大黑河北岸東西橫穿全境,由旗下營鎮進入呼和浩特市境內。1987年7—8月間,烏盟文物工作站和卓資縣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時,對其境內趙北長城做了全面、詳細的調查和測量,取得了比較科學的第一手資料。下面將這次調查的情況匯報如下:
 

詳細資訊

 一、長城的走向及結構
卓資縣境內的戰國趙長城遺蹟,經過兩千餘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已分成數段,但總體走向仍十分清楚,而且遺蹟亦比較明顯。長城分別由察右前旗、察右後旗進入卓資縣東北的哈達圖鄉境內,分南、北兩線,經馬蓋圖鄉、卓資縣城關鎮後,西折經福生莊鄉三道營鄉,由旗下營鎮進入呼和浩特市。城關鎮以東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城關鎮以西大至呈西北——東南走向,長城基本修築在大黑河北岸的陰山南麓(圖一)。
長城基本修築在山地之上。哈達圖、馬蓋圖境內屬丘陵山區,地勢較緩,長城則翻山越嶺,依勢而築,有時修築在平地或半山坡上,有時則構築在山巔之上。而城關鎮以西則建築在山勢較陡的陰山南麓半坡上。長城所經地帶大多緊依河流或泉溪,地形亦對軍事防禦十分有利。
因長城已被分割成數段,為了便於敘述,採取由東向西逐次對其走向及保存現狀做進一步介紹。
南線長城從察右前旗大土城鄉進入卓資縣哈達圖鄉東邊牆村,經後灘、正邊牆、小山子、五福堂、西邊牆、東營堂村進入馬蓋圖鄉的山營梁、邊牆、官營盤、少代溝、三道溝,至二道溝消失,長約30餘公里,呈東北——西南向,方向250度(由東向西測)。這段長城大部遺蹟清楚,只有個別地段被改築成公路,遺蹟不明。大部為夯土構築,因經歷2000餘年的風雨沖刷已形成一條土坑,現存高度0.5—1.5米,在斷崖處測得夯層厚10—13厘米,基寬10米,夯層土質堅硬,土色白黃,內夾雜有大量的碎石塊。在官營盤村北有1公里多的土石混築長城,其夯層不清。
南線長城從二道溝村消失後,至三道營鄉境內長城以東的長城遺蹟不清,只在福生莊鄉蘇木慶灣村西有長約1公里;東圪旦村北及泉子梁村南分別有0.5公里的長城遺蹟。三道營鄉境內的長城主要在大黑山的南麓,並向南面支出延伸到對面山巔之上終止,全長約5公里。這段長城除被大黑河沖斷約1公里外,其餘遺蹟明顯,均為土築,現存高度0.5—l.5、寬5—8米,土質堅硬,土色較黃,夯層厚10—12厘米。
三道營鄉境內長城遺蹟從大黑山東麓消失後,有長約7公里遺蹟不明。至蒙古營村西長城遺蹟再次出現,沿大平頂山南坡西行至旗下營鎮東消失,全長約7.5公里。這段長城除西段被水沖開三個豁口外,其餘保存較好,現存高度l—2、寬10米,均為土築,從溝谷斷崖處觀察,現存夯層25層(高達2.5米),夯層厚9—12厘米,土質堅硬,呈黃色,內含有少量的小石塊。
北線長城從察右後旗阿斯嘎溝牧場進入哈達圖鄉的轆轆把村,經杏桃溝、三蓋腦包、栗家堂子、大唐貢溝村至腦包溝村北消失,全長約15公里。其走向以三蓋腦包村為轉折點,以北呈東北——西南走向,以南基本為南北走向。這段長城基本修築在山頂之上,有石築、土築兩種。在調查中發現,凡屬石築地段,其周圍均為石頭山(石質同修築長城用石相同);屬土築地段,其四周均為土山。
在轆轆把村東的石築長城保存較好,頂部現存寬度4.9、殘高0.6米,共有6—7層,石塊均為自然石,石質堅硬,呈灰蘭色,大多加工成扁平石塊。其剖面呈下寬上窄的梯形狀,並且收分程度較大,邊緣壘砌較直,在砌石間有少量的墊土。這段長城個別地段為土築,土色灰黃,現存高度0.5—l、殘寬5—8米。
二、長城的障址和障城
在這次調查中共發現障址6處,障城2處。這裡所指的障址是緊緊建築在長城內側(或外側),同長城連為一體,面積較小的城堡。障城指在長城內側,距長城不遠處,修築面積較大的古城址。
1.障址
障址主要分布在哈達圖鄉境內,其中北線2處,南線3處,三道營鄉境內1處(依次編為1——6號)。這些障址有土築和石築兩種,布局多為一城,個別面積較大的分內外兩城(6號障址)。
1、2號障址 屬小型障址,均為石築。1號障址位於杏桃溝村西南(築在長城牆體外側),2號障址位於三蓋腦包村西南。其中1號障址保存較好且面積較大,平面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23.5、南北寬13米。牆寬15、現存高度0.3—0.5米。障址南牆即為長城,均用自然石壘砌,內無任何遺蹟現象,只散布有少量的石塊,門址不清(圖二)。
圖二 1號障址平面圖
3—5號障址 屬中型障址,皆為土築。3號障址位於東邊牆村東約1公里處,4號障址位於西邊牆村北,5號障址位於山映梁村北。其中以5號障址保存最好,平面呈方形,東西長70、南北寬60。北牆即為長城,東、南、西三牆保存較好,現存高度1—1.5、寬5米。其土質、土色、夯層均同長城一致。城門位於南牆,其牆上暴露有大量石塊。障址內地表北高南低,中部偏北處好似有一院落遺址,牆的西南角有一高土丘(判斷為角樓或瞭望台),地表無任何遺物暴露(圖三)。
6號障址 屬大型障址,土築。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西長120、南北寬100米,在城內中部築有一牆,將障址分為南、北兩城,障址東牆即為長城。城牆殘高2—3、寬7米,夯層厚10—12厘米,土質堅硬,呈黃色,內較純淨。在南城中部有一面積較大的高台遺址,東西寬15、南北長20、現存高約2.5米,其上散布有少量的板瓦和簡瓦(外壁均飾繩紋,簡瓦內施布紋,板瓦內施幾何紋)。
圖三 5號障址平面圖
2.障城
1號障城 位於卓資縣城關鎮南約1公里,座落在一四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地勢平坦,東、北兩面緊鄰大黑河,北距長城約2公里。
城址平面呈方形,為夯土構築,東西長170、南北寬165米。該城保存較好,城牆殘高3—5米,夯層土質堅硬,厚10—12厘米。
城門位於南牆正中。
城內地表暴露遺物有灰色繩紋磚及陶瓮、罐、盆、豆等。此外,還採集到三翼銅箭頭一枚。
2號障城 卓資縣境內長城沿線最大的一個城址。位於卓資縣三道營鄉東南約4公里,北距長城約2公里。古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為戰國一西漢古城,東側則為晚期增築。西城東西寬480、南北長690米,可分為南、北兩城。該城保存較好,城牆殘高6—8米。城門位於南牆,並設有馬面、角樓等。
夯層土質堅硬,厚8—12厘米。
城內遺物較豐富,主要有板瓦、筒瓦(外飾豎直、間斷、交錯繩紋,內施菱形紋、麥穗狀幾何紋等)、雲紋瓦當及陶瓮、罐、釜、盆、豆、缽、甑等生活用具。此外,該村農民范雲在城內挖出100多個築牆用的石夯錘。
3.烽燧
調查中,卓資縣境內長城沿線僅在三道營鄉發現一處烽燧遺址。烽燧緊依長城內側而築,因歷年來自然破壞十分嚴重(該烽燧在93年已全部倒塌),現存平面呈橢圓形,殘高4米。夯層厚度及土質、土色均同長城一致,南隔大黑河與最大的2號障城(三道營古城)相望。
三、結語
趙北長城是趙國為了防禦北部匈奴族的南侵而修築的一條長城,也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修築時代最早的一條長城,經考證始建於“趙武靈王二十五、六年之後”1。《史記·匈奴列傳》載:“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有明確的記載。70年代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蓋山林、陸思賢先生對內蒙古境內的趙北長城做了全面的調查,對其走向、結構等做了精闢的巨觀論述2。通過這次對卓資縣境內的趙北長城調查,有如下新的收穫。
1.這段長城在建築方式上根據其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在地勢較緩的丘陵山區則依其地形,有時翻山越嶺,有時則建築在平地或山巔之上。在使用材料上採取就地取材的方法。長城在修築時,除儘可能採用夯土構築以保證其牆體的堅固性外,對土源較少的地段(如馬蓋圖鄉官營盤段)則採取土石混築的方法,直至到了山巔之上(如哈達圖鄉轆轆把村段)因無土源可取,則採取石塊構築的方法。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構築特點,在戰國時期齊、楚、燕等國修築長城中均普遍採用,是這個時期長城構築的一大特點。
2.這次調查中另一個較大的收穫是,長城在地勢較緩、無險可依的地段修築有與長城連在一起的障址。這類障址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小型障址邊長一般在20米左右,中型障址邊長在40—60米之間,大型障址邊長則在100米以上,其間距在4—12公里之間。從卓資縣調查情況看,障址大部分修築在牆體內側,僅有1處(1號障址)修築在牆體外側。這些障址緊依長城牆體而築,其構築方法及夯層厚度、土質、土色均與牆體一致,應是和長城同時期修築而成。在這些障址內除6號障址(大型障址)地表暴露有建築材料外(有板瓦和筒瓦),其它障址地表則無任何暴露遺物。這些障址中,修築在長城主線的(由察右前旗大土城鄉進入的南線長城)均為中型障址,小型障址修築在北線長城(由察右後旗進入的長城)。大型障址則修築在交通要衝之上。它反映出趙長城修築者的軍事思想。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即卓資縣城關鎮以西的地段因其山勢險峻而沒有發現在長城牆體上修築障址,其原因是什麼?因為這次調查的地段較短,無法做出全面、準確的分析,應是今後調查和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