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沙城

卑沙城

卑沙城坐落於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南峰的山脊上,延綿5000米,又名畢奢城,。是由東晉末年公元404年後在遼東興起的高句麗族人在大黑山修建的山城,是當年高句麗人統治大連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石牆隨山勢構築,綿延約五公里,偉岸奇俊,蔚為壯觀。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卑沙城卑沙城
卑沙城——又稱卑奢城、華奢城、沙卑城。《遼東志•大黑山》記載:“金州城東十五里,山頂有古城,在鳳凰山之左方,約二里,內有二井,四面懸絕,惟南一門可上,不知何代壘砌。”
卑沙城城壁築於大黑山的中、南兩峰之間的山脊之上,蜿蜒曲折,依勢構築,綿延約五公里。城垣(yuán)轉山樑、繞山谷,圍成圓弧形山城,巍然屹立,蔚為壯觀。城內是兩條彎曲的峽谷,四周懸崖峭壁,安營紮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卑沙城的城牆為就地取材的巨大石英變質岩堆砌而成,牆高三至五米,寬二米,牆上每隔一米左右,有一個方形穴坑,是用來放置柵欄立柱的。現存的遺蹟並非初建時完整的原貌,大多是原城牆的基礎部分。儘管山城已部分傾頹,但仍可見當年壁壘森嚴、氣勢磅礴的風采。

歷史沿革

卑沙城卑沙城
卑沙城城內峽谷蜿蜒,城外四周懸崖絕壁,安營紮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儘管現存的山城已部分傾頹,但當年壁壘森嚴的景象依稀可見。據文獻記載,西晉以前,尚無高句麗侵入遼東半島。東晉鹹康七年(341),前燕的慕容皝又兵分兩路東伐高句“燒其宮室,毀丸都城”,此期間,高句麗仍有在大黑山築城的機會,至5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慕容氏勢力日趨衰落,高句麗政權乘隙而入,向西南擴展。東晉義熙六年(410)以後,高句麗的勢力占盡遼東半島。這時,高句麗在大黑山構築城堡已完成。《隋書·來護業傳》載:“大業十年(614),來護兒又帥渡海,至卑奢城,高句麗舉國來戰,護兒大破之,斬首千級”。書中的“卑奢城”,指的就是大黑山山城。《資治通鑑》卷182也記載了隋煬帝大業十年的這場戰爭。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認命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督理,帥舟師至山東半島的東萊渡海,至遼東半島南端登入,襲擊卑沙城,攻破城後,俘虜高句麗數千人……“五月己已,拔之,獲男女八千口”。可見當時的卑沙城內曾有千軍萬馬駐紮。
645年唐軍收復遼東,668年滅高句麗。它是研究中國東北古代高句麗歷史的重要歷史實物遺存。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大黑山城曾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幸尚存。
1988年和1990年國家文物局先後兩次撥款近20萬元,對“卑沙城”損壞地區進行了維修。1963年9月30日,卑沙城被國家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料提供:金州區博物館
在大黑山中,現存多處有關唐太宗李世民的遺蹟,點將台便是一處。當時不過是一個土台,是唐王李世民校點將士的地方,如今在原址修建了一座雄偉的觀景台,供遊客們在此瞭望海天,撫今追昔,體味曾發生在這裡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

相關傳說

卑沙城能看到古城牆的遺址,仔細觀察可發現,砌成牆石頭上有很多海蠣子的化石。傳說,唐王打下卑沙城後召集兵將修補城牆,這時南海鯰魚精聽說後,變成一個黑老漢,來找唐王,跟唐王說:“我能用一夜的時間,在天亮雞鳴之時,將所有的城牆修補好,如果我將城牆修補好,請唐王封我為王。”唐王應諾,夜半之時,突聽帳外雷聲滾滾風雨交加,魏徵④悄悄往外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一條黑色大鯰魚,領著南海(黃海)蝦兵蟹將,正在砌著大石塊在修補城牆,眼看就要修好了,魏徵趕緊稟告唐王,唐王也怕鯰魚精被封為王后殘害百姓,正在束手無策之時,魏徵急中生智,命尉遲敬德⑤率領手下士兵學雞叫,此起彼伏的鳴叫聲,也驚醒了山下的公雞一起鳴叫,鯰魚精一看,天意如此,便灰溜溜的走了。因為此段城牆是鯰魚精從海中搬石所修,至今,石頭上還有斑斑蠣殼的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