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家店

卑家店,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面積47.5平方千米,人口3.11萬(2002年),轄25個村委會。

簡介

卑家店 卑家店

所轄村委會:卑家店一街、卑家店二街、卑家店三街、北范各莊一街、北范各莊二街、北范各莊三街、大城鎮、七百戶、王莊子、徐莊子、河南莊、平台子、小辛莊、艾家圈、海子沿、徐家樓、李莊子、巍峰山、前巍峰山、龔莊、劉莊、棗園、北寺、橫河、毛山。

歷史沿革

1953年建卑家店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47.5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卑家店一、二、三街,北范各莊一、二、三街和前巍峰山、後巍峰山、毛山、平台子、徐家樓、橫河、海子沿、劉莊、棗園、七百戶、王莊子、徐莊子、北寺、艾家圈、李莊子、龔莊、小新莊、河南莊、大城鎮25個行政村。

2010年12月12日撤銷卑家店鄉,設卑家店鎮。 唐山市古冶區撤鄉建鎮。這是繼去年古冶區范各莊撤鄉建鎮之後,該區行政區劃的又一次重要調整。

原卑家店鄉東部、南部與灤縣接壤,西部與古冶區唐家莊街道、古冶街道相連,北鄰王輦莊鄉,總面積47.5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總人口2.5萬人,共有耕地3.1萬畝。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將震興道以北、唐林北路以東唐家莊街道的東聯和橋北社區劃歸卑家店鎮管理。

古冶區省級接續產業聚集區即座落於卑家店鎮境內,該鄉產業基礎雄厚,轄區內有工業企業7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家;有民營企業65家,固定資產總額16.5億元。2010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將達9.6億元,財政收入1.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7168元。卑家店撤鄉建鎮,將進一步加快古冶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推進該區新型工業化基地建設,加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力促進資源型城區轉型發展。

名稱來由

鮮卑仲吉:(公元1188~1244年),鮮卑族;灤州萬石山人(今唐山古冶區卑家店)。著名元朝將領,卑氏鼻祖之一。

鮮卑仲吉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其父“孝養,尚氣節,好給施”,接近勞苦大眾。受其父影響,鮮卑仲吉從小就能體恤百姓,悲憫民生。

金宣宗貞佑元年(公元1213年),義豐卑氏莊一帶遇災荒,瘟疫流行。鮮卑仲吉家生計艱難,但遇鄉鄰借貸,即是忍飢節食“傾囊與之”。後來灤州令派他監管遷安栗園,窮人討板栗充飢,他慷慨相濟,有人暗中摘取,他知為飢餓所迫,從不過問,因此園中板栗為之一空。

鮮卑仲吉身魁偉,精武藝,頗客群望,州官選其為副統帥,統地方士卒。這時,蒙古滅金之戰正熾,攻陷平州被州中豪傑公推舉管理灤州永安軍軍事。金宣宗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軍至灤州,仲吉率平州軍民擺脫金人的統治,與蒙古軍會後,共同打擊金軍。

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鮮卑仲吉屢敗金軍,功績卓著,深得信任,被委任為灤州節度使,兼內觀察使。他雖身為州官仍勤儉持家,不忘勞動,公餘勤耕于田野,妻女在家也勤於蠶桑紡織。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州人“爭務勤本”,轄境內生產發展,民風純樸清睚,社會安定。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被晉升為金吾衛上將軍。

鮮卑仲吉愛護庶民,從不擅殺無辜。蒙古太宗三年(公元1231年),鮮卑仲吉因戰功晉升為蒙古汗國兵馬都元帥,隨主將繼續南征。部將蘇椿叛亂,被主將與鮮卑仲吉平定。有人建議“殺人判兵”,鮮卑仲吉制止說:蘇椿判亂,與兵丁何乾?由於他的力爭,眾多俘兵得以幸免於難。不久,鮮卑仲吉隨蒙古大汗窩闊台南征,在一次戰役中,俘獲甚多。皇帝令主將戰俘盡數誅殺,鮮卑仲吉冒死進諫,終使皇帝收回成命,保全了眾多戰俘的性命。次年,他隨軍攻邳州(今江蘇邳縣南),守軍出降,主將欲盡殺城中軍民,他又極力阻止,使城中數萬軍民得到保全。

蒙古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鮮卑仲吉獲準解甲歸田,耕桑鄉里。不久,因舊日功再被起用,封興平路兵馬都元帥、永安軍節度使,提舉常平倉,位至開國候。這時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堅持辭官。窩闊治堅留不允,並說:“我想讓你鎮守北方,所以特命你去燕地做官。”鮮卑仲吉治燕十年,發展生產,百姓樂業,邊防安定,官民稱頌。

蒙古乃馬真後三年(公元1244年)秋,鮮卑仲吉病死葬於卑家店,年五十六歲,墓前立神道碑,詳敘其生平業績,其事跡《灤州志》、《灤縣誌》均有記載。

鮮卑仲吉一生耿直,為百姓利益,敢於冒死進諫,為民請命,深受愛戴。卑家店在歷史上曾三易其名,最早叫三百戶營,因鮮卑仲吉生於此並德業顯著,因此改稱卑氏莊,後因仲吉死於此,葬於此,立碑於此,又改卑家店,二度易名,均為稱頌鮮卑仲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