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城

半個城

因建在北苦水溝與南甜水溝交匯而東入城西川河的“舌形”溝咀而得名。戰國秦長城沿此台地北側,由西向東跨越楊溝、沿城西川河南岸東去。罕見的是,在此戰國秦長城內側,從東向西,依此建有五個城垣。名不見史的半個城,位置十分險要,是扼守外來侵略的咽喉要隘,歷來備受兵家重視,曾多次被利用和擴修,城西北是通往銀川的1條200公里的大分水嶺,無河流阻斷。正南,可越野狐溝而直上董志塬,再南下即可入秦北地郡治義渠城,從而對關中造成威懾,其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名稱由來

因建在北苦水溝與南甜水溝交匯而東入城西川河的“舌形”溝咀而得名。

城牆信息

戰國秦長城沿此台地北側,由西向東跨越楊溝、沿城西川河南岸東去。罕見的是,在此戰國秦長城內側,從東向西,依此建有五個城垣。東端(即“舌尖”)1號城為台基,北高南低,台基牆為斬削或夯築而成。2號城在1號城西,1號城的西側牆即為2號城的東牆,長52米,有門相通。城中南北長70米,南北二牆外側皆臨溝。西牆為3號城的共用牆,長84米,有門與3號城相通。3號城西牆長270米。4號城為3號城西牆外1個小瓮城。5號城在4號城之西牆外。

戰略意義

名不見史的半個城,位置十分險要,是扼守外來侵略的咽喉要隘,歷來備受兵家重視,曾多次被利用和擴修,城西北是通往銀川的1條200公里的大分水嶺,無河流阻斷。東南是達西漢時期的北地郡治馬嶺的通道。正南,可越野狐溝而直上董志塬,再南下即可入秦北地郡治義渠城,從而對關中造成威懾,其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