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通

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清續文獻通考》 這十部政書的總稱。 唐代杜佑撰《通典》一書,專就歷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地,系統、全面而又概括地編撰成我國最早的一部專史巨著,開創了史書的新體例。出版之後,一直為歷代學者視為不朽的名著。此後宋鄭樵撰為《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連同《通典》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續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其中以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最有價值。

內容簡介

《十通》包括:

(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編,共200卷,所記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肅宗代宗)。《續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唐肅宗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三書並稱“三通典”。

(2)通志系列:《通志》(宋)鄭樵編,200卷,記載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續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唐初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志》,記載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三書並稱“三通志”。

(3)通考系列:《文獻通考》(元)馬端臨編,348卷,記載上古至南宋寧宗嘉定末年典制。《續文獻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年間至明神宗萬曆初年典制。《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清朝續文獻通考》,劉錦藻編,記載乾隆51年至宣統三年的典制。合稱“四通考”

「十通」系統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發展。「十通」再加上彙編某一朝代各項經濟、政治、社會制度的會要,如《唐會要》、《宋會要》等,統稱為「典志」。

三通之續修,始於《續文獻通考》,其立意甚佳。但從形式上來看,《續三通》、《清三通》皆是乾隆時敕修的。

子書簡介

序號書名作者卷數
1通典唐·杜佑200
2通志宋·鄭樵200
3文獻通考元·馬端臨348
4續通典清·嵇璜、劉墉等150
5續通志清·嵇璜、劉墉等640
6續文獻通考清·張廷玉250
7清通典清·嵇璜、劉墉等100
8清通志清·嵇璜、劉墉等126
9清文獻通考清·張廷玉300
10清續文獻通考清·劉錦藻4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