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重陽塔

十堰重陽塔

十堰重陽塔也叫長壽塔,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人民公園長壽山頂,八角形樓閣式塔,高72米,九層九檐,塔內台階339級至頂,塔的外觀是唐式風格,彩繪為明清格調,既顯雄偉氣派,又顯美觀大方。重陽塔古樸雄偉,是十堰市標誌性景觀建築。2007年重陽節奠基[漢語詞語]動工,2009年重陽節竣工對外開放。

樓塔歷史

十堰重陽塔十堰重陽塔景點
2003年5月8日,時任十堰市市長陳天會人民公園視察時指出,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城市公園是市民休閒的重要場所,公園的建設發展要滿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求人民公園對園區進行規劃設計。

2004年規劃設計完成,同年9月通過專家評審。

2005年5月時任十堰市市長陳天會帶領市直十幾個部門負責人到人民公園召開現場辦公會,時任人民公園管理處主任李世斌匯報時指出,人民公園地處城市中心,梅花山是整個公園的視覺控制中心,山頂有一天然平台,宜建一座塔作為城市標誌性景觀建築,辦公會研究後決定建一座八角九層唐式風格塔,由政府投資興建。因當時正值中國步入老齡化、湖北省提出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此塔定名為重陽塔,展示尊老、敬老、愛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現黨和政府對老年事業的關心和重視。

2007年,經十堰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設,重陽節奠基動工,

2009年重陽節竣工對外開放,重陽塔坐落在人民公園梅花山頂,塔高72米,九層九檐,塔內台階399級至頂,塔的外觀是唐式風格。

各層展示

第一層:《福壽殿》

十堰重陽塔重陽塔內的木雕.
“福壽殿”正中展示福、祿、壽“三星”塑像,她們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神。福星,左手抱著一位胖小子,右手托一花瓶,古代認為有兒有女,且家中殷實平安,就說明有“福氣”;祿(官)星,五官端正,做事廉明,能夠享用“奉祿”為民當官也是一種“福氣”;壽星,滿臉紅潤,笑逐顏開,精神抖擻,老而健康,對生活充滿歡樂與自信,更是一種“福氣”。人們崇拜三神,渴求達到一生中有兒有女,富足平安,又能當官為民謀利,更能健康長壽的美好生活。

“福壽殿”牆壁金碧輝煌的閣箱式小供廳,供奉著九百九十九尊“福、祿、壽”三星神像,以滿足人們供奉需求,達到保佑供奉者全家“福、祿、康、壽”,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

天花板正中心彩繪是“壽”字圖案,周圍彩繪是壽桃和梅花圖案。意為人們的年齡雖然會老,但只要心態端正,就會和梅花一樣傲視一切苦寒,永遠健康長壽。

夾層(過渡層):《迎客廳》

正中牆放置的木雕迎客屏風,由全國木雕之鄉東陽雕制,名稱是《錦繡中華》。它採用深浮雕刻、散點透視技法,由近及遠,近景園林靜謐,松柏挺拔聳立;中景小橋流水,玉樹林立,呈現安詳和諧的意境;遠景眾山巍峨,綿延不斷。將《錦繡中華》作為迎客屏風,顯得豪邁大氣,通過雕刻藝術表達十堰人民建設偉大祖國的雄心壯志,並以寬厚的胸懷笑迎八方來客。

兩邊置放棗樹根雕花瓶各一,寓意平安,棗樹花瓶又稱“吉祥如意瓶”。

天花板雙牡丹彩繪,表達了對各位遊客的祝福,祝大家一生富貴平安,家庭美滿幸福!

八角牆面懸掛名人名家對重陽的讚美詩詞。

第二層:《重陽韻》

十堰重陽塔十堰重陽塔外觀
這層有四個內容,一是以文字介紹重陽的起源和重陽節的來歷;二是通過壁畫的形式來反映重陽節的傳說、習俗;三是放置根雕“龍華富龜”,龍龜是龍九子中的長子,又稱鰲(獨占鰲頭的成語由此而來),有安家、鎮宅、避邪,保平安之功效;四是天花板的百合彩繪圖,意為重陽節象百合花一樣豐富多彩,滋潤人們的心肺。

1、登高野宴:登高野宴是重陽節習俗中的重要內容。登高的原始意義在於避免災禍。

2、把酒賞菊:菊花是傳統草藥,主要作用是祛病,古代人在重陽節喝菊花酒以滿足延年益壽的願望。

3、遍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藥材,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重陽食糕:九月稻黍收刈,用它們作的糕類,自然成了重陽秋祭的最佳祭品,也是民眾分享神惠的時節佳品。糕在漢語中諧音“高”,糕(高)是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寓意吉祥、有為。

5、瘟魔橫行肆虐: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或喪命。

6、恆景拜師學藝:有一個青年名叫恆景,決心為民除害,在仙鶴指引下,求拜神奇法力的仙長,學得降妖劍術。

7、騎鶴返鄉:恆景身背一把降妖寶劍,騎著仙鶴趕回家鄉,將仙長密授的避邪用方交予民眾,準備除魔。

8、降魔除害:農曆九月初九,瘟魔衝出汝河,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臉色突變,恆景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下來。

第三層:《聖人堂》

中心牆面的畫像是孔子像。孔子俗稱孔老二,是聖人中的聖人,他的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孔子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久遠的影響力。

天花板中心彩繪“壽”字和梅花圖案,象徵著“聖人”的精神象梅花那樣高雅、純潔、有骨氣,其孝道思想永世長存。

根雕名稱《中國龍》,選材緬甸黃金樟(又名山香果),是緬甸三大國寶(玉石、黃金樟、柚木)之一,因含有極重的油質和鐵質,不易變形,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雕刻的龍若隱若現,代表中國大地藏龍臥虎、人才輩出。二龍戲珠有兩種解釋:一是龍戲“卵”,強調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愛撫和尊重;二是龍戲火珠,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升,讓燦爛的陽光哺育萬物生命健康成長。

放置一對景德鎮生產的紋龍青花瓷瓶,喻祝著人們富貴平安。

八角牆面繪孔子出生的傳說和他周遊列國講授禮教孝道的8幅圖案。1、孔子母親在尼丘山禱告。2、孔子出世傳說。3、孔子從小懂禮貌與其他孩子不同。4、孔子讀書過目不忘,聰慧過人。5、孔子周遊列國。6、孔子向弟子們講述《孝道經》。7、子貢辭行。8、在孝道觀的教育下,一家人其樂融融。

第四層:《花開富貴》

中心牆壁畫牡丹是中國的國花,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它給人以富貴華麗的感覺。在孔子孝道觀的教育下,中華兒女就象千姿百態的花朵,生生不息地傳承著民族的傳統美德,滋育著一代一代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為老人們健康長壽營造美好的生活氛圍。

八角牆上的壁畫是24孝中的第1-8孝圖案,元人郭巨敬編撰《廿四孝》一書,在民間廣為流傳,可謂婦孺皆知,影響巨大。

第五層:《松鶴延年

中心牆為松鶴延年圖,很有氣勢,有震憾力,此畫在布局、謀劃、色彩、層次、光線等都恰到好處,天花板彩繪團鶴圖,寓意為福壽綿長。

中心牆正中下方放置“駿馬奔騰”、“松鶴延年”根雕,用材緬甸黃金樟。寓意只要踐行孔子的孝道觀,就會馬到成功,流芳萬世。生活如松鶴般高潔、清雅、長壽。

八角牆繪製24孝圖第9-16孝圖。

第六層:《孝治天下》

中心牆面書寫的是《孝經》簡釋和孔子孝道觀內容。

天花板為龍鳳呈祥,意為中華兒女在孔聖人“孝道觀”教育下,龍鳳起舞,福康安祥。

八角牆面繪24孝圖中的17至24幅圖。

第七層:《光照人間》

中心牆下放置金龍屏風、金龍座椅、腳踏金板、金王杖、松鶴金龜、金花架和金殿基座等一套帖純金鉑香樟木雕,再現古代皇宮金鑾殿風彩。金鑾殿放在此處,表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遵順孝道,說明尊老、敬老、愛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發揚光大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美德。

天花板繪製“二龍戲珠”彩繪圖案,寓意要珍愛生命、健康生活。

請閱《王杖詔書令》簡介。西漢漢武帝為了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特頒布——《王杖詔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繼承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就象太陽普照祖國大地,充滿了人間溫曖。

第八層:《江山多嬌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也是現代中國道德文明建設極重要的源頭活水。

中心牆面繪“祖國山河”圖,寓意在中華大地上,由於“孝道觀”的教育,湧現出了大批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精魂的典範。

天花板彩繪百花苑,象徵著傳統美德如百花一樣遍地開放。

八角牆面繪十位具有傳統美德精魂的典範代表人物像。

1、仁愛孝悌(屈原畫像):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主張“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崇“安老懷少”的社會風尚。

2、謙和好禮(將相和圖):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而受到重用,封為相國,遭廉頗嫉,處處避讓,廉頗知道後,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3、直言進諫(王秋禮畫像):王秋禮是武則天的殿中侍御史,以誠實正直,敢於直言進諫而獲讚揚。

4、精忠愛國(林則徐畫像):林則徐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5、克已奉公(海瑞畫像):政治家海瑞清廉正直,是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6、修己慎獨(曾子畫像):曾子,修身治國平天下,省身慎獨、以孝為本,被稱為宗聖人。

7、見利思義(裴度畫像):政治家裴度置個人安危而不顧,力推“唐之威令,幾於復振”,被稱為“中興賢相”。

8、勤儉廉正(諸葛亮畫像):諸葛亮被公認為“智慧”的化身。從不斂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9、篤實寬厚(劉秀畫像):劉秀從一介書生到開國君主,待人寬厚,讓“百姓寬息”,具有篤實寬厚的品格。

10、勇毅力行(關羽畫像):關羽“義薄雲天”,勇武異常,唐代稱他為“武聖”,宋代封他為“義勇武安王”,明代封他為“關聖大帝”。

第九層:《九天閣》

本閣體現極目遠眺、天人合一的主旨。天花板中心和八根樑柱繪九條龍直衝雲霄,八角牆面繪八仙圖,天馬行空各顯神通。進入閣中,使人產生在天上雲海之中如處仙境。

在九天閣東面置放《福壽》根雕,是由香樟樹根經工藝師精心構思製作彌勒佛和老壽星,表達“福壽綿長”的美好願望,喻祝天下老人生活象神仙一樣,平安長壽。

西面置放一大鼓,請大家按照說明擊鼓許願祈福。

因為重陽塔為九層,天為九重天,兩九相逢,拉近了天與地的距離,通過擊鼓達到人與天神的心靈溝通,實現美好心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