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球後潰瘍

十二指腸球後潰瘍

十二指腸球部構成十二指腸第一部的2/3,黏膜皺襞與長軸平行。球部以後,黏膜皺襞變成環行。發生在環行皺襞的移行部至十二指腸壺腹以上的十二指腸降段的潰瘍,稱之為十二指腸球後潰瘍。大多數發生在十二指腸的第一部或十二指腸第二部Vater壺腹以前,約占消化性潰瘍的5%,是消化性潰瘍中比較少見的一種類型。潰瘍多在後內側壁,常呈慢性,並穿透進入胰腺及周圍臟器。其夜間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多見,常並發大量出血,內科治療效果較差。

病因

本病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相似,是一種多病因疾病。各種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遺傳、體質、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神經精神因素等,通過不同途徑或機制,導致上述侵襲作用增強和或防護機制減弱,均可促發潰瘍發生。多見於胃酸分泌過多如胃泌素瘤。

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見於男性,發病年齡為13~78歲。症狀不似十二指腸潰瘍典型,如疼痛無明顯規律,可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多數較劇烈,甚至呈刀割樣;疼痛部位也很不固定,不少病例伴有腰痛、背痛或單純表現為腰背痛,也有類似膽、腎絞痛者。但也有少數疼痛不明顯,或僅有上腹不適。症狀不典型與局部解剖部位有關,因球後部與胰腺、膽囊、總膽管、門靜脈相鄰,因潰瘍多位於內側,易累及胰腺,與胰腺粘連,而使疼痛加劇。

少數潰瘍由於與總膽管粘連,可偶因潰瘍瘢痕牽引導致總膽管狹窄或因Vater乳頭水腫、奧狄括約肌反射性痙攣等,引起梗阻性黃疸,頗似膽道疾病;也可引起門靜脈狹窄,造成門靜脈高壓現象。

檢查

可行X線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如果需要排除導致潰瘍的病因(如胃泌素瘤),可選擇實驗室檢查如血清胃泌素測定。

診斷

診斷主要依靠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鋇餐造影發現潰瘍壁龕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然而有時看不到龕影,僅僅看到嚴重痙攣造成的十二指腸第二部的限局性狹窄。此時只能懷疑但不能明確球後潰瘍的診斷。該部位的十二指腸內在性疾病或鄰近器官的疾病,甚至環狀胰腺應予除外。內鏡檢查(必要時可以活檢並做病理檢查)有助於除外其他疾病。

併發症

1.大出血

由於球後部血管直接來自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而且血管大、路徑短,因此容易引起大出血。同時,也由於球後區血管豐富,潰瘍面下血管容易發生栓塞,以致多數毛細血管糜爛破潰,加以酸性食糜不斷擦過,不易凝結血痂,因此也容易出血。

2.胃瀦留

由於十二指腸梗阻或反射性幽門痙攣所致。

3.穿孔

常因粘連而造成慢性穿孔,穿孔可向胰頭或後壁破潰,造成複雜症狀。

治療

無併發症的球後潰瘍的內科治療與其他消化性潰瘍相同,但治療應該更為嚴格和持久。如果潰瘍癒合延遲,由於出血發生率高,可考慮預防性手術治療。如果發現胃泌素瘤則應手術切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