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軍陵園

十九路軍陵園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位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面積6212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

基本信息

介紹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位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面積6212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
十九路軍陵園十九路軍陵園
、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園內有凱旋門、先烈紀念碑、英名碑、抗日亭、將士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等七處烈士紀念物。整座陵園建築規模宏偉,布局嚴謹,造型莊重典雅,主體建築均用花崗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陵園。
陵園入口處為花崗石砌築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築的凱旋門,門樓上鐫刻“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十二個大字,背面門額上刻有“碧血丹心”四字。陵園中軸線長300米,寬14米,地面用花崗石鋪成,便於民眾瞻仰和祭奠英魂。從南至北建有“抗日亭”、“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和“紀念碑”。抗日亭為一花崗石砌築的四方亭;題名原稿碑為方柱體花崗石碑,碑體四面銘刻著1983位先烈的英名;沿中軸線踏階而上是先烈紀念碑,紀念碑聳立在半圓柱廊中央,碑高20米,底座鐫刻“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其上有一尊銅鑄威武的十九路軍戰士塑像,塑像前正面台階臥伏2對銅獅,8個銅鑄寶鼎排列在拱衛紀功碑的廠石欄基上,銅像、銅獅、銅鼎寓意著“1.28”淞滬抗日。紀念碑後環以羅馬式半圓柱廊,由12對石柱和門亭組成。陵園中軸線兩側為墳地,東側為“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墓”,西側為“淞滬抗日陣亡戰士墓”,象徵性的水泥館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先烈紀念館”又名“墓廬”,以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形式較為詳細地展示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的英勇事跡。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1981年成立了陵園管理處。1991年起十年間,按紀念性公園的要求投入巨資對陵園進行整治修復,對綠化進行了全面改造。新建的公園東大門,高18米,寬18米,全部用花崗石砌築,裝飾有20根立柱,整座門頗具歐式風格,莊嚴雄偉,氣勢恢宏。
東大門北側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紀念館,運用現代化的展示手法增加充實十九路軍抗日史跡陳列。在陵園東北角的俱樂部、茶室,為遊人提供休憩、娛樂飲食等各種服務。題名碑西側是長46米、高4.6米的浮雕牆,它以藝術語言再現了十九路軍當年“一.二八”淞滬抗日的戰鬥場面,在花崗石鋪砌的浮雕廣場的襯托下,頗為壯觀。四座風格相近、形式各異的風雨廊,分設在陵園內,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北門廣場上造型新穎的噴水池在綠樹紅花的襯托下更顯生機,源源不斷的噴泉射向空中又化作細雨飄灑而下,象徵著革命先烈鐵血禦侮的愛國主義米精神永放光芒,烈士們的光輝業績永垂不朽。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是日本侵華在廣東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保護好陵園,充分發揮陵園的作用,對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反擊日本右翼勢力歪曲侵華歷史的議論,加強華人間的團結與交流,促進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陵園七處烈士紀念物都是建於1932年,在廣州淪陷和“文革”時期,雖受破壞,但基本保持完好。1981年廣州市政府決定成立管理處對陵園進行保護管理,1991年開始又投入6000萬元分三期工程對陵園進行整治維修,新建了展覽館、東大門、浮雕牆、將軍墓、噴水池、接待室、辦公室、茶餐廳、俱樂部和遊客中心,對園內綠化和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造,三期工程的完成,突出了陵園紀念抗日英雄的主題,完善了陵園景點配套設施建設,使陵園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紀念性公園。管理處注重講解員的培養,基本形成專職人員組成的導遊講解隊伍。
2002年初,陵園開始淞滬抗日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和國家旅遊景點3A評定準備工作,年底前完成紀念館的重新陳列、宣傳資料和旅遊紀念品的製作,淞滬抗日資料片攝製、電腦售票、監控系統、燈光音響系統和語音講解系統等。今天,這座陵園更加煥發出青春,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和旅遊、休閒活動的場所,獨具特色、環境優美的公園。
可乘公車192 199 27 547 6 78 夜14在十九路軍陵園站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