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以川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以川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目標模式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政府合作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城鄉一體化

基本信息

作 者:王德忠 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255396出版時間:2009-09-01版 次:1頁 數:244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內容簡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以川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首先研究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新型工業化目標模式,進而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研究區域新型工業化的實現路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以川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通過構建相應指標體系,運用AHP-模糊綜合評價法模型分析區域新型工業化目標實現程度;通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式分析區域的技術進步貢獻率,通過結構效應模型分析川渝經濟區工業結構配置效應對經濟效率的貢獻。《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以川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揭示了最佳化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構建了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西部經濟一體化的路線圖及西部建立生態屏障的長效機制;提出成立介於中央與省市行政區間的常設性、獨立性開發機構;建議通過充分供應劣等地保障工業化與城市化,嚴格保護耕地面積;提出建立與完善政府住房保障體制,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倡導改革資源所有制

編輯推薦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以川渝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資助。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
1.3 研究架構
1.4 理論貢獻
第2章 新型工業化理論與一體化理論述論
2.1 新型工業化理論文獻述評
2.2 經濟一體化理論回顧
2.3 科學發展觀、區域一體化與新型工業化
第3章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目標模式
3.1 工業化目標模式的比較
3.2 區域新型工業化目標模式的提出
3.3 區域新型工業化衡量指標體系
3.4 區域新型工業化實現程度測量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科技進步
4.1 技術進步對區域工業發展的貢獻分析
4.2 區域工業技術的路徑演化
4.3 區域工業技術路徑演化的原因
4.4 本章小結與對策建議
第5章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工業配置
5.1 工業配置相關理論
5.2 川渝經濟區工業演進與特點
5.3 工業結構調整效應實證分析
5.4 區域工業的空間布局
5.5 本章小結與對策建議
第6章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政府合作
6.1 區域合作的有利條件與障礙
6.2 區域工業合作的衝突與協調
6.3 合作框架
6.4 本章小結與對策建議
第7章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工業化實現路徑:城鄉一體化
7.1 城鄉自然均衡與城鄉一體化
7.2 大都市圈、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係
7.3 城鄉一體化要解決的關鍵環節
7.4 川渝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模式:優先發展重點鎮
7.5 川渝城鄉一體化的契機:搞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建設
第8章 川渝模式對西部經濟一體化的示範意義
8.1 新型工業化與戰略示範區選擇是西部一體化的重要前提
8.2 建立大都市圈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路徑
8.3 政府合作是西部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組織保證
8.4 技術進步與產業配置是西部區域一體化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序言

當今區域經濟良性競爭與發展表現出兩大態勢:經濟發展清潔化與效率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經濟發展清潔化與效率化潮流,要求區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體現在:一是更加節約資源,並能在環境承受的極限內排放污染,這實質指的是經濟效益高與環境效益好;二是要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技術進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要通過高新技術的自身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工業的互動,促使工業增加值與GDP的比重、工業就業人數與總勞動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因此,新型工業化是“乾淨”的工業化,是可持續的工業化,是高效率的工業化,是公平型的工業化,是行政區之間在良性的競爭與合作中實現居民福利最大化的工業化。不言而喻,新型工業化是時代發展的潮流。
區域經濟另一發展潮流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不同層次的行政區域之間,為了實現共同繁榮,通過基礎設施的全方位對接和制度創新,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商品貿易的無障礙流動,實現區域利益最大化。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是行政區之間關係的重新組織,是對行政區之間關係價值的重新評估,是行政區之間實現共贏的重要路徑,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契機。區域經濟一體化不但要求區域市場主體要自我奮力拚搏,更要協同努力,以實現共同繁榮。區域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做大“餅子”,如果能對協同產生的“剩餘”進行公平分配,則合作方可以獲得滿意的協同效益,並產生區域一體化激勵。

後記

在經濟全球化與國內區域一體化進程中,“長三角”與“珠三角”“沿渤海灣”地區一體化發展勢頭迅猛。國內競爭已經演變成了超越企業、產業或行政區域之間的競爭,“經濟板塊”間的競爭日益成為重要的發展潮流。然而,迄今為止,西部地區的經濟板塊並未形成,西部經濟一體化進程仍然十分緩慢,而東部的“經濟板塊”與西部地區的“散兵游勇”進行產業競爭,不但東西差距未能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在一體化潮流之下,我國西部廣大農村與城市的大量人力資源紛紛向東而去,年年“孔雀東南飛”,南上北下、規模浩大的農民工時時激起筆者的心中之痛。何時西部地區才能出現一個猶如東部的“長三角”或“珠三角”,使全中國人人稱讚並心嚮往之。川渝大量的優勢人力資源不但能在家門找到富裕機會,還能吸納眾多他鄉之人一同發展!
於是筆者在讀博期間,與導師劉朝明蔣和勝經常探討這一命題,他們欣然認為,這是一個事關中國經濟全局的命題,它不但牽繫西部的深度開發,更是可以為中部等其他區域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視角、新辦法,研究意義不容質疑。於是自2003年起,筆者便著手研究這一命題,博士論文“區域新型工業化目標模式與實現路徑”就是為這一研究課題進行普遍意義上的理論準備。2005年以“川渝經濟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申報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被批獲得資助。2005年以“四川省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度研究”為題申報四川省科技廳項目,被批獲得資助。2006年以“西部經濟一體化研究:以川渝經濟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例”申報國家社科課題,被批獲得資助。2003年以後,圍繞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主題,筆者先後在《四川大學學報》《經濟學家》《財經科學》《管理現代化》《商業經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經濟地理》等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