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地理志

北齊地理志

《北齊地理志(套裝全2冊)》由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施和金教授的專著《北齊地理志》。這是作者繼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後撰寫的又一部古代地理志書,也是近年來他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博涉今古,學有專長,憑藉其豐富的古籍整理經驗,同時又掌握了大量的古代地理文獻,清晰地勾勒出北齊行政區劃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中《北齊書》原無地理志,本全書共五卷,分卷一河北地區(上)、卷二河北地區(下)、卷三河南地區(上)卷四河南地區(下)、卷五淮南地區。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北齊是一個較為特殊而又為時短暫的王朝。說它特殊,是因為北齊的寶際立國者高歡雖說是個漢人,卻因長期生活在北邊懷朔鎮,習俗類同鮮卑,是一個高度鮮卑化的漢人;他雖為寶際立國者,卻又在生前沒有稱帝,只是東魏的丞相,直到他兒子高洋為帝時,才追崇他為獻武帝,後又改為神武帝,在這一點上,頗與當年的曹魏相類似。

目錄

緒言

卷一 河北地區(上)

一司州、治鄴縣。後魏置相州,東魏都鄴,改為司州,北齊因之。

二定州,治安喜縣。後魏置安州,又改為定州,北齊因之。

三冀州,治信都縣。後漢置冀州,魏晉及北魏、北齊皆因之。

四瀛州,治趙軍都城。後魏置瀛州,東魏、北齊因之。

五趙州,治廣阿縣。後魏置殷州,北齊改為趙州。

六滄州,治饒安城。後魏置滄州,北齊因之。

七幽州,治薊城。後漢置幽州,晉及後魏、北齊因之。

八安州,治方城。北魏皇興中置安州,東魏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北齊因之。

九營州,治和龍城。北魏置營州,永安未陷,東魏天平初又復,北齊因之。

十平州,治肥如城。晉置平州,後魏及北齊因之。

十一南營州,寄治英雄城。北魏孝昌中營州陷,永熙中僑置營州於英雄城。英雄城在今河北徐水縣西,相對治於今遼寧朝陽之營州而言,其位置在南,故曰南營州。北齊因之。

十二東燕州,寄治幽州軍都城。後魏分恆州東部置東燕州,北齊因之。

十三 義州,寄治汲郡陳城。東魏僑置義州於汲郡,領七郡十九縣;後齊省六郡以置伍城一郡。

十四北燕州,治懷戎縣。北齊置北燕州。

卷二 河北地區(下)

十五 并州,先治晉陽,後移治龍山。漢置并州,歷代因之,北齊並置大丞相府。

十六 戎州,治涅城。後魏置南垣州。尋改曰豐州,北齊又改為戎州。

十七 肆州,治九原。後魏置肆州,北齊因之。

十八北恆州,治恆安鎮,後魏置司州,後改為恆州,北齊因之。

十九 北朔州,治馬邑城。後魏置朔州,孝昌後僑置并州界;北齊於新平置北朔州,後移治馬邑城。

二十 北靈州,治武州城。東魏置武州,北齊改為靈州,尋廢。

二十一 北蔚州,治靈丘縣。北齊置北蔚州。

二十二 北顯州,治石城縣。東魏置廓州,北齊改為北顯州。

二十三 恆州,寄治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  .........

書摘插圖

卷一 河北地區(上)

司州,漢鄴縣。後魏置相州,東魏都鄴,改為司州,北齊因之。

魏書地形志云:〔司州,治鄴城,魏武帝國於此。太祖天與四年置相州,天平元年遷都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與四年為公元四○一年,是年北魏建相州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