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騎樓

北海騎樓

北海騎樓,其形成要從北海最早的片區——北海村,大量西方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在北海建成,有海關、領事館、洋行、學校、醫院、教堂等建築。這些建築均為券廊式風格,自1925年始,為北海成立獨立市創造條件,改造舊城區街道和城市面貌,拆除舊式商鋪,統一要求新建歐式騎樓。

北海騎樓 北海騎樓 北海的騎樓街道,包括中山路和珠海路。其形成要從北海最早的片區——北海村談起。北海村形成於1796——1820年,1820——1862年,自北海村向東發展形成西靖街,這便是珠海路的緣起。1862——1884年,北海口岸開放,廣府商人落戶北海漸眾,西靖街向東延伸,成“大興街”。此後,商業不斷繁榮,大興街向東發展,於1885——1894年間形成“昇平街”,辛亥革命後,繼續向東發展形成“東安街”、“東華街”、“東泰街”。1927年,自西靖街至東泰街全街改稱珠海路。
在此過程中,廣府商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不僅帶來了大量的資金,開創了北海的商業繁榮,而且帶來了廣東地區的傳統建築形式。這可以從至今尚存的,幾科與大興街同時期形成的民建一街(1870年左右)所留存的舊式中國南方傳統建築中得到印證。其建築形式與今天廣州舊城區西關的老里弄“毫無二致”。這些商鋪,多為土瓦、木門面、牆頭出挑、凹陽台、卷棚,有的門頭或楹額畫花描草、綴以木雕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19世紀下半葉,大量西方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在北海建成,有海關、領事館、洋行、學校、醫院、教堂等建築。這些建築均為券廊式風格。由柱列劃分出的空廊是適應南方炎熱氣候的有效建築手段。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西方建築文化逐漸為北海人民所認同,民間建築工匠們逐漸掌握了歐式建築的做法,他們根據自己對西方建築文化的理解,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創造出了自己的建築風格,表達了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從而推進了西方建築文化在北海的發展和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拓建於1927——1931年的中山路和珠海路便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西方建築文化在北海發展和成長的集中體現。兩條街總長3公里,其中珠海路騎樓風貌至今仍保留相當完好。
自1925年始,為北海成立獨立市創造條件,改造舊城區街道和城市面貌,拆除舊式商鋪,統一要求新建歐式騎樓,這在北海城市發展史上是一個大手筆。僅短短几年時間,北海從原來的悠悠小巷南國風情,變成了異國情調飄逸的一顆海之明珠。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交通提示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