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透谷

北村透谷

日本明治時代詩人、文藝評論家。在東京專門學校(今早稻田大學)讀書期間參加自由民權運動。1893年與島崎藤村等人創辦《文學界》雜誌,提倡浪漫主義。創作深受拜倫、歌德等人影響。1889年發表的《囚徒之歌》,為日本早期的自由體長詩。其他作品有長詩《蓬萊曲》、抒情詩《螢》和文藝評論等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北村透谷(1868年12月29日-1894年5月15日)出生於神奈川縣小田原市,日本浪漫主義詩人,評論家。本名門太郎,出生於小田原,他出生時正好日本才開始明治維新,使他早年深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關注民權和自由。 1882年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後來學習英語脫離政治界,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 他曾加入基督教。 1893年12月28日,他在自己家的陽台上用短刀刺破喉嚨自殺未遂。 1894年5月15日夜晚,他在自己家院子裡上吊而死。

人物簡介

北村透谷原名門太郎。1868年生於神奈川縣。少年時代深受自由與民權運動的影響。1880年進入漢學塾綏猷堂就讀。為了學習英語,當過旅館的工作人員。後入東京專門學校(今早稻田大學)政治系學習,並積極參加自由與民權運動。後脫離政治運動,決心通過文學途徑實現自由與民權的理想。1887年皈依基督教。1889年自費出版為日本最早的自由體長詩《楚囚之歌》。1891年發表詩劇《蓬萊曲》,描寫一個青年既否定現實,又反抗仙境的統治,表達了作者關於人生、世界、藝術等觀點。詩劇的形式和濃厚的幻想色彩,在日本近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是日本最早的浪漫主義作品。他的抒情短詩在日本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是基督教反戰運動的組織者,曾參與創辦並主編日本最早反戰運動的刊物《和平》。後期致力於文學評論活動。1893年和島崎藤村等創辦《文學界》雜誌。從1892年起陸續發表《厭世詩人和女性》、《何謂干預人生》、《內部生命論》、《德川時代的平民理想》等文章,主張人性自由解放,提倡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向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挑戰,並徹底批判了舊文學,為日本早期浪漫主義文學作了理論上的闡述。他在人的觀念、文學觀念和創作方法上所作的貢獻,對確立日本近代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較大。1894年因尋求個性解放的理想失敗而自殺。

文學作品

北村透谷1868年(明治元年)出生,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也是一位批評家。在 《何謂關涉人生的文學》(1893)等文學評論中,他反覆強調文學是一種“空幻的事業”,不應以俗界追求為目的。他說文學的天職在於面對無形的自然力,以靈魂的劍刃指向絕對。這種文學主張顯然反對文學的現實功用說,因而在當時實用主義盛行的社會主義氛圍中別具一格。後來,北村透谷進一步將自己的這種文學理論衍化為文藝學專著《內在生命論》 (1893)。他針對當時忽略人類生命的思想傾向,鼓吹要重視人的內在生命力。同時,文學不能僅僅滿足於觀察人的“內在生命”,而要依據那種瞬間的靈感,形象化地展示內在生命的極致。北村透谷的這種理論固然有失偏頗,但卻觸及了文學藝術的獨自特性。在明治時代那樣一個歷史文化階段,的確尖銳地對立於具有封建性特徵的文學理念與文學意識。他將文學置於某種架空的觀念世界中。

北村透谷的主要作品是長詩《楚囚之詩》(1889)和《蓬萊曲》(1891)等。作品表現了透谷浪漫性、內在性的自我體驗。其中《楚囚之詩》是最早的自由律長詩集。長詩以親身經歷的“大阪國事犯”事件為素材,表現中受到拜倫自由體詩的影響。《蓬萊曲》也受到拜倫、歌德的影響,作品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通過這種尚不成熟的詩歌形式,透谷對現實表現了強烈的否定,並在痛苦的體驗中顯現出近代人的覺醒。 《蓬萊曲》的一大特徵還在於,作品猶如自由體詩歌形式寫成的評論文章。不妨說,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學價值體現於文化性評論方面。他最為著名的一篇評論文章是1892年刊於《女學雜誌》上的詩論《厭世詩人與女性》。其中一句名言頗具代表性,他說“戀愛乃人生之秘訣,先有戀愛爾後有人生……”。這句名言集中體現了日本近代打破封建桎梏,實現個性解放的時代要求。

明治20年代(1887)前後,新政府確立起絕對化的政治權力體制。就是說,此時政治權力統治著國民的內在精神,亦即宗教、思想、藝術等各個領域。明治23年10月(1890),以國家權力最高體現者——天皇的名義,頒布了所謂“教育敕語”,其核心便是“國家至上主義”。作為當時普遍化的觀念意識,是認為政治權力同時代表著思想或倫理性權威。於是,對國家政治無關緊要的、非社會性的文化藝術或個體意識,一開始便被當作倫理之 “惡”。不妨說,近代社會一開始就處於這樣一種政治權力絕對化的過程中。因而,明治初期福澤諭吉的啟蒙運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明治10年 (1878)前後的自由民權運動,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功績,因為運動是對當時的藩閥政府直接的政治性反抗。“自由民權”運動對日本日後的思想文化發展影響很大。

文學風格

北村透谷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操,表現在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不滿,作品中帶著哲學家的深邃耐人玩味琢磨。 其作品大膽謳歌愛情,擯棄世俗功利,主張個性解放,彰顯著強烈的時代精神烙印。

評價

日本文學評論家勝本清一郎:“幾度暴風雨過去,今後還要過去。在暴風雨的間隙,蒼穹深處有一點熟悉的星星總是在發光,那,就是透谷。”

與文學界

《文學界》被稱作近代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大本營。這一文學刊物的創刊人是北村透谷、島崎藤村、平田禿木、戶川秋骨、星野天知等。《文學界》創刊於明治26年(1893),最初的發起人是浪漫主義詩人北村透谷。北村在自由民權運動失敗後,開始寫詩寫隨筆。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楚囚之詩》(1889)、《蓬萊曲》(1891)、《厭世詩人與女性》(1892)和《我的牢獄》(1892)等。在他的詩情之中,飽含著希求精神自由的否定性的浪漫主義思想。毋寧說,《文學界》作家的精神基礎,正是一種源自基督教精神的平民意識,或是來自於歐美文學的浪漫主義、個人主義思想。他們力圖靠自己的直覺來把握人的內在精神,進而達到有限的精神解放。

總之,北村透谷一方面苦於神性與人性的對立,另一方面則對人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當時日本的社會條件下,他始終扮演了一個反政治、反社會的角色。同時代表了《文學界》運動最具積極性的方面。也還預言過日後以自然主義為中心的日本近代文學的方向與特質。北村透谷自殺之後,《文學界》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而以北村之死為分界,《文學界》運動實際上分為前期與後期。北村透谷是《文學界》前期的代表作家,後期的代表作家則是上田敏。前者被稱為人生派,後者則被稱作藝術派。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追求學者詩人或詩人學者的複合境界。在這兩種風格之間,尚有一位苦於左右搖擺的重要作家尤值一提,亦即浪漫主義詩人島崎藤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