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廣傳媒

北廣傳媒

北廣傳媒集團(簡稱“北廣傳媒”,英文縮寫BAMC)是北京地區一家大型傳媒文化企業,隸屬北京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成立於2001年5月28日,其前身為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北廣傳媒的成立,是北京廣播影視業集團化、產業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集團簡介

北廣傳媒北廣傳媒

北廣傳媒集團(簡稱“北廣傳媒”)是北京地區一家大型傳媒文化企業,隸屬北京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成立於2001年5月28日,其前身為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北廣傳媒的成立,是北京廣播影視業集團化、產業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戰略定位

北廣傳媒集團的戰略定位:通過搭建地面數字播出與有線網路傳輸兩個網路運營平台、形成內容集成與服務集成兩項核心業務集成,成為專注於細分市場上一流的網路和平台運營商,並迅速發展為一個媒體主業形態突出、產業鏈條完整、跨地域拓展、國際化程度較高、匯聚一批國內知名媒體品牌的大型媒體產業集團。

業務集群

北廣傳媒北廣傳媒

1、有線網路傳輸增值業務集群:

包括以歌華有線的有線網路資源為基礎的網路傳輸及增值業務。歌華有線成功上市並率先在全國實現一市一網,為北廣傳媒信源傳輸網路化、數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城區雙向網改造已基本完成,覆蓋用戶330萬,註冊收費用戶286萬戶,形成64套數位電視節目傳輸的能力。歌華有線還利用技術創新,依託現有網路資源在寬頻增值業務領域不斷拓展,目前寬頻接入用戶已超過2萬戶。在銀行代收體系、客戶服務體系、網路管理體系等方面建設,也為數位電視的全面運營創造了良好的服務平台。通過基礎網路的建設和雙向改造,預計到2008年,可傳輸的標清數位電視節目將達到100套,同時還可提供相關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寬頻接入以及數據傳輸等增值業務。

數位電視作為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結合點,將為北京提供一條最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成為北京最重要的“信息服務平台”,到2008年,數字廣播電視用戶將達到300萬。北廣傳媒目前擁有付費頻道23個,已經開播22個,其中自辦12個,集成11個。與中央電台、天津電視台等4家單位合作組建了鼎視數位電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中央節目平台的開辦主體,於2005年8月通過了總局的各項驗收。

2、無線網路傳輸新媒體業務集群:

建成覆蓋北京六環路以內的數字移動單頻網路,並形成基於該地面數字行動網路運營平台上的新媒體業務,包括以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手機電視等。移動電視已經完成第一批5000公車的安裝,日覆蓋客群400萬人;計程車移動電視已簽約近3萬輛計程車,實際已安裝5000輛車;樓宇電視已在醫院、銀行、政府機構等場所安裝5000個視頻終端,初步形成跨行業、覆蓋市區重點區域公共場所的規模化聯播網,按照計畫今年年底將達到1萬個終端的安裝規模;捷運電視已經開始在13號線一列車試播,年內將實施捷運1、2號線、城鐵13號線和八通線的捷運電視系統建設;手機電視業務也正在積極籌備中,年底前完成試商用工作。

到2008年,北廣傳媒將形成涵蓋公交移動電視、計程車移動電視、捷運移動電視、小轎車移動電視、樓宇電視和手持終端相結合的北京移動電視傳輸網路平台。

3、內容生產集群。

包括以紫禁城、中北、北藝、北廣傳媒影視公司為組成部分的內容生產業務。北廣傳媒充分利用已有的節目資源優勢和製作優勢,改革現有內容製作體制,提升內容製作的產業化水平和盈利水平,充分研究市場需求,擴大內容產品的製作範圍,面向多平台、多通路,提供依據媒體形態定製的節目內容。北廣傳媒將加快與國內寬頻網運營商的合作步伐,開發多種類的視音頻產品,為各類數字媒體平台和戶外媒體平台提供內容產品,穩步擴大市場份額。

4、相關文化業務集群。

包括以歌華文化集團為代表的文化、戶外廣告、報刊出版、科技與非廣電傳媒業務。北廣傳媒未來的文化產業發展,將充分依託歌華文化集團,做大做響歌華的文化品牌,走“大文化產業”發展之路,積極拓展上下游產業,最終形成集大型活動、文化會展、娛樂、教育、體育、旅遊為一體的環狀產業鏈條,逐步建立三個中心:以中華世紀壇為平台的文化中心(文化會展、文化旅遊、娛樂演藝);以華北大酒店為平台的傳播中心(影視積木交易服務、廣告經營、藝術教育培訓、音像製作發行);以歌華(正陽)大廈為平台的科技中心(作為文化產業孵化器,實現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

創作團隊

鄭曉龍 鄭曉龍

鄭曉龍

男,國家一級編劇。1976年至1978年,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記者;1984年至今,先後擔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管生產副主任、中心主任。他還擔任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電視製片協會副主席、北京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加華協力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等社會職務。榮獲了全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和北京“十佳”電視藝術家稱號。

陶玲玲

女,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製作部主任、製片人、導演。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節目製作專業。1976年至1980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歌劇院任演員,1980年至1982年在北京電視台擔任場記,1982年至1995年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導演,1995年至2003年在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導演、製片人、製作部主任,2003年至今在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擔任導演、製作部主任。曾執導過電視連續劇《京都紀事》、《都市放牛》、《單親之家》、《呼喚英雄》、《銀樓》、《補天裂》、《人子》、《共和國往事》、《欲望》、《白色陷阱》、《鳳在江湖》、《都市東遊記》、《不嫁則已》、《別走我愛你》、《家有寶貝》、《大碼頭》、《沉默與謊言》等她的作品多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北京市文藝作品獎,北京電視藝術“春燕獎” 等國家和北京市各類獎項。其中《京都紀事》獲華北地區優秀長篇電視連續劇獎;《都市放牛》獲華北地區優秀長篇電視連續劇獎;《單親之家》、《銀樓》獲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杯”優秀導演獎。2000年榮獲北京市第二屆“十佳電視藝術家”稱號。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員、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

李曉明

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 高級職稱大學本科學歷
擔任編劇的代表作品有: 獨立執筆編寫了國內第一部50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渴望》,播出後產生強烈反響,榮獲中國電視第十一屆“飛天獎”、長篇電視連續劇一等獎、第九屆大眾電視“金鷹獎”一等獎、首屆北京“春燕杯”優秀電視連續劇獎。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完成了21集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該劇榮獲中國電視“飛天獎”、第二十屆大眾電視“金鷹獎”、第四屆北京“春燕杯”優秀電視連續劇獎。參加編輯8集電視連續劇《過把癮》該劇榮獲大眾電視“金鷹獎”。
改編完成了20集電視連續劇《藍色三環》該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市“十個一工程”獎、北京電視藝術“春燕杯”獎、第二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創作完成了21集電視連續劇《一年又一年》該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飛天獎”、北京市“十個一工程”獎、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杯”獎、首屆老舍文學創作獎、第二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屆全國優秀音像製品一等獎、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中宣部推薦的十部優秀獻禮片之一。 編輯完成了20集電視連續劇《彭真》該劇榮獲第九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北京文學獎。
張振華

張振華張振華

男,1995年任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社長。2003年起任北京北廣傳媒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04年至2006年兼任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董事長。歷年來曾先後出品了《紅岩》、《離婚》、《大清藥王》、《行走的雞毛撣子》、《愛了散了》、《最後的王爺》等數十部電視劇作品,以及《離開雷鋒的日子》、《張思德》、《天下無賊》、《生死牛玉儒》等多部電影。多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和北京文學藝術獎等獎項。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2008年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為“優秀出品人”。

尤小剛

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導演。

劉亞輝

國家二級編劇,曾任北京市曲藝團團長,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總編輯。

劉沙

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製片人。

張光北

張光北張光北

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劇製片人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員、北京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 1986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1985年正式參加影視劇拍攝工作,直至今日。領銜主演的電影多達30部,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多達千餘集。擔任監製、製片人、導演,製作完成了電視劇上百部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為製片人、導演的電視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不僅在中國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而且也是俄羅斯國家首部引進的中國電視劇。在2007年俄羅斯中國文化年開幕之即,俄羅斯中央電視台播出此片,在國際上為中國的影視贏得了榮譽。

楊群

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製作總監、錄音師。

集團成員單位

成員單位成員單位

·北京北廣傳媒投資發展中心
·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
·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電視藝術中心
·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北廣傳媒影視有限公司
·北廣傳媒數位電視公司
·北廣傳媒移動電視公司
·北廣傳媒城市電視公司
·鼎視數位電視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音像公司
·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中華世紀壇管理中心
·北廣傳媒捷運電視
·北京廣播影視物業管理中心
·北京瑞特影音貿易公司
·北廣傳媒置業公司
·北廣傳媒手機電視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