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景區

北山景區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 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台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 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台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