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社區[山東青州益都街道辦事處下轄社區]

北城社區[山東青州益都街道辦事處下轄社區]

北城社區原為清朝“青州駐防城”,現為山東省唯一的滿族聚居區。據清鹹豐九年(1859年)《青州府志》載:“駐防滿州旗城在青州府北,雍正八年建,九年告竣”。旗城在南陽城北,慣稱北城。1947年城毀,成為滿族民眾聚居的村落,仍以北城名村。

概況

北城村由北城、 菜園、北辛村、柳樹灣4個自然村組成,2001年北城村改為北城社區。 位於城區,青州市火車站迤西,北臨濟青公路,南距堯王山西路0.5公里,隸屬青州市益都街道辦事處管轄。 全村轄區總面積45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5公頃,企業占地27公頃。境內四通八達,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發展經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000年,全村共有1516戶,共491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83‰。有滿、漢、蒙、回四個民族,佟、關、曹、馬、齊、傅、那、郎等50餘個姓氏,滿族人口占48%。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1萬元,199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億元, 是青州市第一個經濟總收入過億元的村,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1億元,人均純收入4609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18:79,固定資產8804萬元。

該村是青州百強村之一, 農村經濟總收入連續多年名列青州市第一名。1988年5月、 1994年12月兩次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1990年10月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稱號;1992年12月被濰坊市委、 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明星村” 稱號;1993年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十強村” 稱號; 1993年6月被濰坊市委授予“紅旗黨組織” 稱號;1995年8月被山東省民政廳、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1997年3月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濰坊市雙文明建設先進村”稱號;並多次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大事記

清雍正六年(1728年)12月16日,雍正帝就河東總督田文鏡所奏在山東“無庸添設水陸滿兵”折,第一次提出在青州建立八旗駐防城。

清雍正八年(1730年)6月6日,青州駐防城正式開工興建。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3月,撥駐江寧青州兵400名,官13員移守鎮江。6月14日(陰曆) 英軍艦25艘,戰鬥部隊7000人,挾重炮600餘門攻城,青州兵分守四門,誓死抵抗,使英軍受重創。青州兵同英軍展開激烈巷戰,陣亡65人,重傷70餘人。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鎮江府各界人士聯合建立《青州駐防忠烈祠》,鎮江知府崔光笏撰寫碑文,高度讚揚青州兵為捍衛國土,英勇獻身的精神。並得到革命導師恩格斯的高度評價。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中,青州駐防派兵赴煙臺,因武器裝備落後,未正式參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青州參加新軍訓練的全體官兵參加南苑阻擊戰,並為“庚子西狩”護駕。

清宣統元年(1909年),旗城創辦英文專修館(設海岱書院內),學生多達百人。英語教師除校長鬍錫候兼任外,特聘南城宋徽五(漢族、後為省議長)任教。

1948年12月,冬寒饑荒,北城海晏、寧齊、泰安、拱辰四座城樓相繼被拆除變賣。至此,青州滿族旗城除城內少量古建築外,大部廢圯。

1953年,北城村成立第一個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4年,北城村成立第一屆黨支部,關向善任支部書記。

1957年, 北城村成立農業高級社,糧食產量畝產達到160公斤,創當時全縣最高生產紀錄。

1957年8~11月,那端奎代表北城滿族人民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北城聯盟高級社改為北城生產大隊。

1959年,石俊生代表北城滿族人民,參加國慶十周年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61年, 國家撥款12000元, 為北城安裝了全縣第一個農業用電設施,安裝了3500米的高壓線。

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北城大隊改為紅衛大隊,並成立紅衛大隊革委會。

1978年,唐學仁代表北城滿族人民參加國慶觀禮,受到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9年,北城滿族人民消滅了流行多年的地方甲狀腺病。

1980年,北城村投資30萬元,修建了年產4320萬斤的全縣最大的一座大隊辦的麵粉廠。

1982年3月, 村商業綜合服務樓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全縣第一個農民進城興建的項目。

1983年春天,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5月1日,青州市第一座由農民興建的五層商業綜合服務大樓“魯青飯店”隆重開業。

1984年9月6日,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益都縣少數民族學校的報告》,將北城聯中改為益都鎮北城滿族學校。

1986年5月25日,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一行253人(包括51個少數民族代表)到北城村參觀。

1986年8月中旬,全國第一屆民族城市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在北城村召開。

1986年,村里投資20萬元,建起了敬老院。1987年元旦,28位老人入院。

1987年7月,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到北城村檢查指導工作。

1987年7月,青州包裝裝潢材料開始籌建,10月正式動工,歷時9個月建成。

1988年5月,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

5月, 愛新覺羅·溥傑為“青州市旗城博物館”題寫館名。其後,又為滿族學校題寫了校牌。

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楊靜仁來北城視察。

9月,山東省副省長趙志浩來北城視察。

10月,北城敬老院被省民政廳、老齡委授予“省級文明敬老院”稱號。

1989年4月,唐學仁被國家民委、廣電部授予“少數民族優秀企業家”稱號。

1990年5月25日,青州市滿族聯誼會正式成立。

10月,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

1992年8月, 青州滿族聯誼會名譽會長、旅居美國的徐培基歸國來青州北城探親考察,並拿出1700元外匯券捐贈給孤寡老人。

9月,在“全省社會總產值過5000萬元的明星村”評選活動中,北城村榜上有名。

12月15日,1992年山東省少數民族珍珠球比賽在青州市舉行。來自濟南、青島、濰坊、濟寧、臨沂5個隊的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以北城村為主成立的濰坊隊奪得冠軍。

是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4億元,成為青州市第一個產值過億元的村。

1993年3月18日,魯青鐵路貨場正式開業。該貨場是青島鐵路分局、濰坊車務段、濰坊工務段及北城村共同投資670萬元修建的, 占地4公頃,共103個貨位,可一次裝卸火車皮45個,年到發能力60萬噸。

6月27日, 市魯青包裝裝潢廠廠長、滿族青年關明義,被共青團中央、國家民委授予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個人。

7月, 北城黨總支被濰坊市委命名為紅旗村黨組織。這是青州市唯一受到表彰的農村基層黨組織。

7月21日, 經省、市有關部門批准,北城村組建了“山東華旗集團總公司”。這是青州市第一家農民興辦的集團實體企業。

8月,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來北城視察工作。

1994年7月7日,由滿族聯誼會、北城村、北城滿族國小聯合舉辦的青州市首屆滿語學習班在北城滿族國小舉行開學典禮。

11月1日,青州滿族民俗館奠基儀式在北城村舉行。

12月,在濟南召開的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會上,北城村被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1995年8月,被山東省民政廳、省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12月,北城村黨委正式成立。選舉伊國華為黨委書記。

1997年3月,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濰坊市雙文明建設先進村”稱號。

1998年3月,北城村對村辦企業進行改制。

5月22日, 北城滿族初級中學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是全濰坊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學校。

是年10月,付學鄉作為私營企業工會代表參加省十一次工代會、全國十三次工代會,受到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99年2月,山東省副省長陳抗甫、省民委主任於洪文到北城村指導工作。

2000年2月,被青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是年9月, 伊國華代表北城滿族人民,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赴甘肅、新疆等地參觀考察。

2001年4月20日, 山東省副省長蔡秋芳、省民委主任於洪文,到北城村檢查指導工作。

是年6月, 中共青州市北城村委員會、益都街道辦事處北城村民委員會分別改為“中共青州市益都街道北城社區委員會”和“益都街道北城社區居民委員會”。

是年6月,被中共青州市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糧食畝產65公斤。建國後村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1956年打梅花大井, 興修水利, 生產得到了發展,糧食畝產達到160公斤。公社化後,1961年在省電力廳的支援下, 架起一條3500米的水利專用線,有50%的耕地變為水澆田,旱澇保收, 畝產糧食420公斤。1970年至1978年,投資120萬元,投工150萬個,對農田斜坡地、 澇窪地進行了整平,修水渠5萬米,打機井32眼,成立了農業科技實驗隊,選擇優良品種, 改進耕作方式, 使大地畦田化,糧食畝產突破千斤大關,達到畝產800公斤,總產達到200萬公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45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 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糧食產量在1983年達到畝產糧食1000公斤。2000年以來,先後投資30餘萬元,新建了兩處小尾寒羊基地;肉食鴿、蛇、蠍等特種養殖也頗具規模。

第二產業 早在1965年就興建了麻袋廠、木器加工廠,為配合農業生產的發展,於1967年投資4萬元建起了農業機械修配廠; 1980年投資30萬元建起了年產4320萬斤的全縣最大的一座大隊辦的麵粉廠,後又建成了農機修配廠、服裝加工廠、飲料廠、汽車修理廠、包裝裝潢材料廠、建築公司、魯青飯店、汽車配件公司、鐵路貨場等18個骨幹項目。其中包裝裝潢材料廠生產的真空鍍鋁紙,遠銷10多個省、市,年生產能力3000噸,產值2000萬元,成為全市的骨幹企業之一。中外合資魯聖服裝有限公司生產的10多種產品打入了巴西、 美國、日本、德國、香港等8個國家和地區,現已形成擁有固定資產1100萬元,年生產能力90萬件的骨幹創匯企業,成為外經貿部出口產品定點廠和國家農工貿聯合出口基地。先後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十強村” “發展鄉鎮企業先進村” “鄉鎮企業明星村”稱號;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工農業產值億元村”“經濟發展強村”等榮譽稱號。

第三產業 1950年北城為解決村民生活問題,開辦了合作社。1962年各生產隊都添設磨坊、 豆腐坊等。1982年3月,全縣第一座由農民進城興建的五層商業綜合服務樓正式開工建設。市領導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讚“農民進城經商,北城人帶了個好頭”。1993年結合舊村改造,多方籌集資金興建了集餐飲、商業、旅遊、居住為一體的華旗商業街, 為村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創造了條件。1992年3月,發揮地域優勢, 與鐵路聯營,投資670萬元,建起了青州火車站聯營貨場。另外,北城滿族傳統名吃較多,滿漢全席、旗城宴、元合成點心省內外聞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兩委積極鼓勵村民以名吃搭橋,大力發展餐飲服務業,近年來僅大小飯店就發展到20多家,年創利稅2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北城村內有私塾4處,有先生4人,學生72人。建國後,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1950年建國小3處,有教師5人,主任教師郇述淮。有附師班6個,學生180人。1969年7月,建聯中1處,中學教學班6個,教師10人,校長關富潤。1982年在全市率先普及國中階段義務教育。1984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成立了北城滿族學校,愛新覺羅·溥傑題寫校牌。 1985年投資40萬元,新建教學樓一座,面積1836平方米。1989年自辦民族高中班。 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220名,其中本科生81名。與此同時,成立了老年門球隊、文藝宣傳隊、京劇演唱隊、羽毛球協會、信鴿協會、象棋隊、珍珠球隊等,每年都定期開展活動,並先後參加全國、省、地、市組織的比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人民生活 建國前,北城滿族人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賣兒賣女,外出逃荒者不乏其人。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建國初期,人均收入18元,人均糧食60公斤。1978年人均收入160元,人均糧食275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4609元,人均存款餘額8000元, 全村有電話1256部,機動車560輛,其中個人擁有510輛,電視機1521台,並全部實現了閉路化。

村莊建設 建國前, 北城村貌破爛不堪,居住分散,最多居點6戶,土地浪費很大,人均住房面積4平方米;1972年村莊規劃建設;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9平方米,村莊面貌一新; 1986年開始興建樓房;1987年有3戶村民住上了新型二層樓;1992年開始規劃村民小康樓;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全村主要街道都實行了硬化、美化,鋪設水泥路面11萬平方米,主要街道都栽種了美化花卉、樹苗,並配備了專職保潔員,具體負責村內街巷的保潔;1993年劃地6.7公頃建起北城公園一處。

集體福利 1953年建村辦衛生所一處, 有中西醫師4名,中西藥房健全;1988年建起青州市第一家農村敬老院,使全村28名孤寡老人在院中歡度晚年。全村60歲以上老人發生活補助費每人每月20元;1989年成立了少數民族教育基金會,對升入大學、中專的學生分別給予500元、300元的獎學金。凡民辦教師在本村學校工作的每年享受一級工資的補助。 村集體為農戶加入財產保險1萬元。凡本村60歲以上老人過生日,村委都送去生日蛋糕和鮮花,並有20元現金。村民應當承擔的統籌提留款全都由村集體代繳,村集體每年為村民承擔三提五統款70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6年,張耀東在渤海三分區警備七旅十四團二營五連由李福祥介紹入黨; 1948年2月從榮校轉入本村;1949年成立北城黨小組,組長趙普光;1954年成立第一屆黨支部, 共有黨員7名,支部書記關向善;1956年支部書記那端奎;1969年支部書記唐學仁;1985年隊改村,成立村黨總支,共有黨員84名,黨總支書記唐學仁;1995年12月成立北城村黨委,共有121名黨員,伊國華任黨委書記。多年來,北城村歷屆黨組織都重視自身建設,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增強民族團結,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多年被評為濰坊市和青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1990年被國家民委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稱號;1997年3月,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村” 稱號;1998年5月,被濰坊市文明委、民族宗教事務局命名為“文明民族村(居)”;2000年共有148名黨員,黨委書記伊國華,下設8個支部:機關支部、機械廠支部、服裝廠支部、鋁紙廠支部、建築公司支部、南片支部、北片支部、 東片支部,共16個黨小組。2001年6月“村改居”後為中共益都街道北城社區委員會,社區黨委書記伊國華。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7年益都第一次解放時,建立了北城村農民協會;1949年解放後,劃為益都縣第一區北城鎮,鎮長吳啟貞;1954年合作化時期,成立了北城聯盟社, 主任吳希文,轄北城、北辛村、菜園、柳樹灣4個自然村;1955年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主任那端奎;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北城生產大隊下設8個生產隊,那富田任大隊長;1968年成立紅衛大隊革命委員會,唐學仁任主任;1984年隊改村為益都鎮北城村, 村委會主任趙雙田;1995年8月,被山東省民政廳、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 稱號; 2000年村委會由5人組成,代主任趙雙田;2001年6月“村改居”後為益都街道北城社區居民委員會,代主任趙雙田。

人物簡介

完顏祥清(1885~1928) 青州滿族正黃旗人。教育家,省高等師範學堂畢業,赴日本東京留學,任省立第一中學校長。

祁錫育(1880~1939) 青州滿族鑲藍旗人。省優級師範學堂畢業,曾在濟南一師任教,地理學學者,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名譽會員”。

祁延霈(1910~1939) 青州滿族鑲藍旗人。清華大學畢業,地質學家,歷史考古學學者。在地質考古及殷墟發掘中做出重大貢獻,為新疆九烈士之一。

唐良恩(1884~1956) 青州滿族正白旗人。山東省高等學堂畢業,留美習土木工程,獲博士,任青島工程事務所所長,省路政局長等職,曾參加太平洋工作會議。

石愚山(1895~1976) 青州滿族鑲紅旗人。省高等師範學堂畢業,濟南“五四”愛國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後在濟南、煙臺任教,著有《世界經濟地理》等專著。

金月石(1893~1977) 青州滿族鑲白旗人。中國最早的海輪船長,愛國航海家,曾任中國商船駕駛員總會理事長,上海航務學院教務長,解放後任上海工運學院委員會副主任,市政建設委員等職,上海一至五屆人大代表,曾受到周總理多次接見。

吳希文(1915~1980) 青州滿族鑲白旗人。1956年被選為省政協委員,獲省“勞動模範”“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稱號。

佟至善(1916~1998) 青州滿族鑲藍旗人。曾就讀于海岱書院,基督教華北神學院畢業,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山東省常委,濟南市副會長。

唐璞 1908年生,青州滿族正白旗人。畢業於中央國立大學建築系,獲英國皇家聯盟科學院榮譽博士學位,曾任中央建工部西南設計院總建築師及副總工程師,重慶建築大學教授,系主任等職。三次參與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決策會審,設計作品百餘項,培養學生數以千計,是著名的建築學家。

金知人 1908年生,青州滿族鑲白旗人,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畢業,曾在外輪上任大副、船長等職,1950年冒生命危險,自香港駕船北歸。

胡剛 1916年生,青州滿族正藍旗人。濟南師範學校畢業,為回響“一二·九”學生運動,曾在濟師組織罷課鬥爭,1938年赴延安參加八路軍,後隨抗大轉戰陝甘寧及華北、東北,後任全總國際聯絡部副部長,出版詩作《丹楓集》。

胡旭 1918年生,青州滿族正藍旗人。1936年參加革命,曾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戰線劇社社長,軍區人民劇院院長,組織多種大型戲劇演出活動,後在中央廣播電台文藝部、陝西省廣播電視局任領導職務,對我國廣播與電視工作的籌建發展做出了貢獻。

寇培深 1918年生,青州滿族鑲白旗人。著名書畫家,畢業於中山大學,在日、美、台有廣泛影響,畫梅被譽為“天下一品”,獲台灣最高文藝獎,其書畫被日政界要人及美國前總統里根收藏。在台創辦畫苑,弟子逾千。1988年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受到高度評價。

胡可 1921年生,青州滿族正藍旗人。戲劇家。1937年參加革命,主要作品有話劇《戰鬥里成長》《戰線南移》《槐樹莊》及戲劇理論著作,曾任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副部長、藝術學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張鍅 1930年生,青州滿族正藍旗人。1947年參軍,曾任杭州市委組織部部長,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

關宗山 1930年生,山東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外交部信使,副處長。1979年後,在我國駐塞席爾、賴索托、利比亞使館工作。回國後任外交部檔案館館長等職。

那端奎 1932年3月生, 青州滿族正白旗人。曾任北城黨支部書記,1957年代表北城滿族人民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濰坊市政協委員。

唐學仁 1938年11月生,青州滿族正白旗人。曾任北城黨總支書記,山東省民委委員,政協委員,1978年參加國慶觀禮,受到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89年國家民委、廣電部授予“少數民族優秀企業家”稱號。

唐振方 1949年生,青州滿族正白旗人。山東益都閥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黨委書記,高級經濟師,中國閥門協會理事、華東閥門聯營公司副董事長,省政協委員,拔尖人才,機械行業優秀企業家,濰坊市模範黨員。

舒昆平 1950年生,青州滿族正白旗人。青州紙箱廠廠長兼書記,鴻裕包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獲省“三八紅旗手”“巾幗杯企業家”,省“少數民族企業家”和市“十佳個人”等稱號,省人大代表,出席了全國第十一次工代會。1998年獲“全國跨世紀優秀包裝企業家”稱號。

伊國華 1955年1月生, 青州滿族鑲黃旗人。大專文化、經濟師,青州市人大代表,山東華旗集團公司總經理, 北城社區黨委書記, 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2000年9月,代表北城滿族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赴甘肅、新疆等地參觀考察。

關明義 1963年6月生, 青州滿族鑲白旗人。青州包裝裝潢材料廠廠長,市模範黨員,省青聯委員,濰坊市青聯常委。1993年出席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受到江澤民、朱?基、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關平 1964年10月生,青州滿族正黃旗人。全國十佳運動員,4次打破世界紀錄,2次奪得世界盃女子競走團體冠軍, 1次獲個人亞軍。第十屆亞運會獲競走冠軍,全國“三八紅旗手”,省勞動模範。現任山東省體育局群工處處長。

舒慶 1964年生,青州滿族正白旗人。1985年畢業於山師大,後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現任國家環保局政策研究處處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