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裕沁源農業科學研究院

北京裕沁源農業科學研究院

北京裕沁源農業科學研究院原名為古法蠶絲被藝術研究院,是“民間蠶絲被古法工藝保護組織”的前身,最初成立於1996年,2015年初正式更名為裕沁源。北京裕沁源農業科學研究院於1999年自主研發了江南古韻品牌及其產品,並為之提供長期的科技與技術支持,研究還原傳統手工古法制被工藝,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統蠶絲被拉制技藝,提煉傳統拉制藝術為使命,將傳統拉制工藝的魅力感染更多的愛好者。

歷史沿革

建院背景

1973年,新中國工業改革風潮刮入蠶絲被行業,第一台絲綿製造機進入蠶絲被原產地——洲泉。由於機制絲綿的產量比傳統手工制絲產量高出近10倍,而用工人數只需十分之一,於是洲泉各制絲工廠紛紛由手工生產轉向機器生產,傳統手工制絲行業遭受巨大衝擊。至1985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傳統手工拉制工藝者已不足百家,傳承了幾千年的手工制絲工藝瀕臨失傳。

機構前身

1986年春節,省絲綢協會在桐鄉洲泉鎮召開“蠶絲被古法工藝保護會議”,召集杭嘉湖區域六大蠶絲被拉制派系共29家代表參加,組織成立了“民間蠶絲被古法工藝保護組織”,第一次將古法拉制提升為藝術,也第一次正試提出保護蠶絲被古法拉制工藝。

創立初始

1996年,“民間蠶絲被古法工藝保護組織”為更好的研究蠶絲被古法拉制和培養傳承者,更名為“古法蠶絲被藝術研究院”辦公地點置於洲泉。

傳揚古法

1999年,研究院向杭嘉湖區域廣大人民民眾征名,在近2萬份有效投票中,“江南古韻”獲得近三分之二的選票,成為用於推廣古法蠶絲被拉制藝術的代名詞。

正式更名

為更好地研究還原獨特的古法技藝,不讓蠶絲被傳統手工技藝消失,將中華古法工藝傳承下去並呈現給世界,更求將傳統拉制工藝的魅力感染更多的愛好者,2015年4月,古法蠶絲被藝術研究院正式更名為“北京裕沁源農業科學研究院”,總部位於北京。

科研成果

古法流派剝繭技術

裕沁源研究院研發並還原的古法流派剝繭技術,能使蠶繭擴張至原有面積三十倍大小,蠶絲卻不斷,每五個蠶繭剝開疊加,蠶絲縱橫而不雜亂,手工製成的蠶絲被絲絲分明。而機器極易斷絲,且眾多蠶繭同時抽取,蠶絲絲序雜亂,蠶絲之間加劇摩擦,使斷絲增加,機器製成的綿片製成被子往往密度不均勻,蠶絲集結在一個區域。

中藥配方煮繭技術

裕沁源研究院研發了部分特殊功用的蠶絲被。研究人員在不斷地對比試驗中發現,在煮繭過程中按照功用不同,添加不同古法配方中藥材,在精確控制中藥劑量的情況下,能使蠶絲保持原有功效的同時,淡淡中藥味道不會影響睡眠過程中的舒暢呼吸,更能經久綿長地發揮保健養生的功效。

太湖水源柔順技術

裕沁源研究院在研究蠶絲質量的影響因素時,注意到在古法手工剝繭、開綿等工藝過程中,都離不開水的滋潤和張力。好絲和好水的關係,就像好茶需要好水,唯有浸潤在最適合的水源,才能將物華發揮極致。通過不斷的實驗,研究院最終選用了純淨舒柔的太湖水作為江南古韻的專用水。每一縷蠶絲經過360度太湖優質水源環繞,蠶娘巧手百餘次溫情接觸,將觸發其最原始的溫柔特性,最大限度地開啟蠶絲溫情密碼,人體包裹其中能保持最舒適的狀態。

機構設定

機構下設理事會、監事會、院長、院務委員會、職能部門、研發部門、產學研管理部門,分別對古法工藝流派、蠶絲被製作流程、江南古韻品牌進行研發和創新。

文化內涵

理念

研究還原傳統手工古法制被工藝,從源頭到成品,嚴格把關江南古韻產品的質量和細節。

使命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統蠶絲被拉制技藝,提煉傳統拉制藝術。

願景

將中華古法工藝傳承下去並呈現給世界,更求將傳統拉制工藝的魅力感染更多的愛好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