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金台國小

北京市金台國小坐落在天壇公園北側的東曉市大街。它的前身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金台書院。學校校園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風格三進式四合大院。臨街的校門坐北朝南,深檐飛椽。從南向北俯瞰全院,原金台書院大門、垂花門、講壇正軸居中;官廳、文場、廂房東西對稱,左右拱抱;最後是朱子堂,與左右文場相銜,合圍大院,中規中矩;所有堂舍都是藍磚青瓦,雕樑畫棟,厚重古樸中透出幾分莊嚴神聖。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經考證,金台書院是北京歷史上“竇氏書院”、“潞河書院”、“匯文書院”等二十多個書院中惟一保存下來的最典型、最完整的一座書院。愛新覺羅・溥傑曾為其題寫“金台書院舊址”牌匾。1984年,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宸垣識略》一書記載:“金台書院在慈源寺東,本義學。康熙四十年,聖祖賜書‘廣育群才’,乾隆十五年改為書院,有御制碑”。
還有史料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為官清正、恤民憐貧的順天府尹錢晉錫將大興、宛平兩地讓貧困子弟免費讀書的“義學”合併起來,租用降清明將洪承疇賜園的幾間房屋為校舍,稱“首善義學”。這就是說,金台書院的前身,是由順天府尹錢晉錫創辦的“首善義學”。 “首善義學”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經大規模擴建修繕後,改為“金台書院”。除吸收順天府學童讀書外,主要用於全國各地參加會試、殿試的舉人、貢生集中封閉備考。書院東西文場、廂房就是備考者的教室和宿舍。
自二十世紀初金台書院改為學校開始,雖經歷了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學校也幾易其名,但原金台書院所有建築基本上完整保存下來。 1915年,這裡改為京師公立第十六初高級國小,面對周邊龍鬚溝、金魚池等貧民聚居區,校長鄭維傑首創 “簡易國小”,廣招貧困學童的舉措深得人心。
新中國成立前夕,教師地下黨員翟林、張福臻、周吉全團結進步師生創辦讀書會,教唱革命歌曲,策劃罷學遊行,在國統區秘密播撒星星火種,全校師生齊心協力,保護金台書院這一文化瑰寶。1951年,北京市崇文區第一中心國小在金台書院舊址上建立。但在十年浩劫中,十幾代人精心呵護了200多年的“廣育群才”匾額和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被毀損殆盡。
1973年,崇文區第一中心國小校改名東曉市國小。八十年代末,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畫家胡�清重新題寫“廣育群才”匾額,九十年代初冰心老人寫下“專心地讀書,痛快地遊戲”寄語,這所飽經風雨的書院國小,才慢慢走出歷史陰影。2000年,市教委將東曉市國小改名為“金台國小”。
今年3月,“百年學校”掛牌活動正式啟動,北京教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評選工作。最終,經學校報名、區縣教委推薦、主辦單位初審、專家論證、市教委批准,評選出首批33所學校。北京市金台國小為歷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