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李大釗烈士陵園

北京市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烈士陵園陳列館李大釗烈士陵園陳列館座落在京西香山東南的萬安公墓內,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1983年10月2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李大釗的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後是烈士及其夫人趙紉蘭同志墓,墓後為紀念碑,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碑的北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庭院正西房為“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通過大量的文物圖片資料介紹了李大釗烈士一生戰鬥里程和豐功偉績。李大釗烈士陵園為仿古式庭院建築。由建園開始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李大釗烈士陵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景區概述

北京市李大釗烈士陵園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首批博物館免費開放全國人文景觀經典景區,是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建立的。位於北京風景秀美的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距市區20公里。有公交可達。陵園占地2200平方米,位於萬安公墓中央,座西朝東,是在三十年代萬安公墓主體建築的基礎上改建的,為一庭院式仿古建築。走進陵園,迎面即可仰見全高2米的李大釗烈士雕像。烈士昂首挺胸,背負雙手,儒雅質樸,和藹中透著百折不回的剛毅,傳神地再現了李大釗同志偉大的風彩。雕像背後是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地。烈士墓位在高出地面約一米的方形台上,掩映松柏,平面四周繞以萬年青等花景。方台最西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而成的烈士墓碑,碑的正面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李大釗烈士碑文》。全文共2千餘字,高度概括了李大釗烈士光輝的一生和永垂不朽的業績。整個墓地建築屬陵園前部,前面有可容五、六百人舉行紀念活動的廣場。廣場和墓地三面繞以成林的翠竹,更添青春和永恆的色彩。

生平簡介

北京市李大釗烈士陵園李大釗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13年留學日本,1916年回國後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和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介紹馬克思主義,發起和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代表中央指導北方革命工作,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與孫中山談判,建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4月6日與80多位革命者一起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折磨,任劊子手將竹籤打進指甲縫直至被剝去雙手指甲,仍堅貞不屈,於28日與其他19名志士一起英勇就義。1933年葬於萬安公墓。

景區意義

北京市李大釗烈士陵園共青團員莊嚴宣誓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而建立的。陵園位於北京西郊,風景秀美的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坐西朝東,為一傳統庭院式建築。占地2200平方米。

由建園開始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李大釗烈士陵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烈士雕像前可容納500餘人的小廣場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們舉行各種儀式和黨、團、隊活動的重要場所。陵園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出版《萬安叢書》,除宣傳李大釗烈士的《李大釗傳略》外,還利用萬安公墓安葬歷史名人多的優勢,出版了《文藝名家》《學界宗師》等,向大中國小生和各界民眾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景區背景

北京市李大釗烈士陵園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烈士陵園坐落在北京市香山腳下萬安公墓內。李大釗烈士陵園在萬安公墓內,建成於1983年,擴建於1987年,翻修於1995年。李大釗烈士陵園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為方形院落,肅穆寧靜。李大釗烈士漢白玉雕像高2米,立在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前。墓後為寬4米,高2米的紀念碑。碑正面鐫刻著鄧小平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後面是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撰寫的碑文。陵園正殿為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墓地後是李大到革命事跡陳列室,陳列先烈生前的遺物、遺墨和照片。在這次移靈中發現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團體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墓碑也陳列於此,正面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園的西南。當年劉半農為之撰寫的墓碑仍豎立在墓地上。

景區構成

陵園整體建築為仿古庭院式,占地面積為2200平方米,主要由李大釗烈士雕像、紀念碑、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組成。第一展室(西廂房)主要展出烈士生平事跡圖片250餘幅及部分實物,南廂房是第二展室和錄像室,展出李大釗任職北京大學紅樓辦公室局部以及陵園十餘年的發展歷史,還可播放李大釗的生平事跡錄像。李大釗(原墓址)、路友於、鄧文輝等烈士墓也在附近。

景區景點

陳列室:陵園西面正廳是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第一展室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資料展示李大釗烈士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讀書及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及後來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的經歷。重點展示李大釗在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和《新青年》雜誌編輯期間,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在北京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的情況;陳列室還展出了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一系列工作活動經歷,歌頌了李大釗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第二展室展出陵園20多年的發展歷史、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參觀陵園的照片及資料。

陳列室展出了烈士生平照片、文字、實物資料250多種,分為“幼失怙恃,少年立志”、“深研政理,探索振興民族之良策”、“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名重當世的學者和青年導師”、“謳歌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創建中國共產黨而奮鬥”、“奔走國民革命統一戰線,促進北伐勝利”、“領導北方地區的革命鬥爭”、“為共產主義英勇獻身”、“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等十個部分,全面介紹了烈士38年光輝戰鬥的歷程。

石碑:陵園中有一塊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時,中共北方地下黨為烈士雕刻的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靈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後的1983年,在建立陵園時,終於得以面世,成為陵園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這塊墓碑兩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緬懷烈士的題詞。

李大釗全身雕像:李大釗烈士陵園聳立著李大釗的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後是烈士及其夫人趙紉蘭同志墓,墓後為紀念碑,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碑的北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