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定陵博物館是中國陵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1959年9月30日建館。

基本信息

定陵博物館

定陵博物館是中國陵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1959年9月30日建館。

北京市定陵博物館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北京市定陵博物館文物北京市定陵博物館文物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孝端孝靖兩皇后的陵墓。始建於1584年,建成於1590年。陵園占地面積為18萬平方米。主體建築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有 3架單孔漢白玉石橋、碑亭、陵門、重門、 恩門、恩殿、方城明樓、寶城牆和寶頂等。在中軸線兩側還有許多附屬建築。這些地面建築曾遭 3次大火,現只剩遺址。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是仿木結構的明樓。
1955年國務院決定發掘明定陵,1956年 5月發掘工作開始。從地下宮殿中出土的文物共2780件,其中一級品60件。這些殉葬物中,有嘉靖年間燒制的青花雲龍紋大瓷缸和朱翊鈞生前用的青花瓷碗,有皇帝的金冠與皇后的鳳冠。金冠是用極細的金絲編制而成;鳳冠上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殉葬物中還有名貴的絲織品,包括神宗的龍袍和孝靖後的百子衣,都用金線繡成。
定陵地下宮殿,又稱玄宮,全部用石砌成,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石料絕大部分為青石。前、中、後3殿的殿門是用漢白玉雕琢成的。中殿內陳設有 3座漢白玉石精雕的寶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及青花雲龍紋大瓷缸。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神宗和兩皇后的棺槨,並陳放26隻隨葬木箱。在兩個展覽
北京市定陵博物館地下宮殿北京市定陵博物館地下宮殿
室內,展示了地下宮殿的發掘經過和部分出土文物。定陵博物館
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是以明十三陵中所建設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遺址博物館
明十三陵是明朝自遷都北京後,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處。十三座陵寢構成的皇陵建築群均依山為陵,規模宏大、氣勢磅薄。明十三陵從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 )建設長陵始建,到清朝順治初年建設思陵時止,築陵時間長達二百餘年。各陵名稱以建設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萬曆皇帝朱詡鈞和他的兩皇后的陵墓。建於1584到1590年,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明樓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樓內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的主體--地宮。
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畫發掘的帝王陵墓。 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梁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裡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定陵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宮的出土文物,並舉辦有"定陵出土文物陳列",用於介紹定陵的概況、地宮的發掘過程以及萬曆皇帝朱詡鈞和他的兩個皇后的隨葬器物。
定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市物價局關於定陵博物館出土文物精品展延長售票期的批覆

北京市定陵博物館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京價〔收)字〔2000)148號
昌平區物價局:
你局報來《關於延長定陵出土文物精品展時間的請示》收悉,經研究,同意今年繼續舉辦“定陵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時間為2000年4月1日至5月31日,門票價格仍為每人次6元。展出期間,展覽門票應與定陵門票分別出售,供遊人自由選購。
特此批覆。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 。據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

有人要問,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北京市定陵博物館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裡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①;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 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么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從而高度讚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蹟,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游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