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原北醫三院)

【所屬地區】
北京市-北京
【郵政編碼】
100083
【聯繫電話】
010-62017691
【乘車路線】
331路、810路、小12路、小46路到北醫三院站下車。375、375(支)398、722、748、743、749、386、944、836北航站下車往東300米
【醫院簡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始建於1958年,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現有在職職工2029人,病床1050張,日均門急診量達到5, 900人次,連續8年居北京市各大醫院之首;醫院設有29個臨床科室、11個醫技科室,4個重症監護病房(ICU),1箇中心手術部;5個研究所、6個研究中心和11個研究室、3個醫院公共試驗室;有博士點12個、碩士點24個、臨床博士後流動站1個;在崗博士生導師40人,中科院院士一人。有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211"工程重點學科5個,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3個。

多年來,北醫三院的優良傳統、濃厚的學術氛圍、美好的發展遠景吸引了大批有志獻身於醫療衛生事業的優秀醫學技術人才和專業管理人才。我們將秉承"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的醫院精神,創建"公正、公平、公開"的人才成長環境,為有識之士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

1988年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我院誕生。同年由陳明哲教授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經皮雷射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成形術,為冠心病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
我院的運動醫學研究所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運動醫學臨床與科研為一體的研究所,主要專業有運動創傷、運動營養、醫務監督和運動康復,為保證我國運動員的健康、提高運動成績作出較大的貢獻,我國參加的歷屆奧運會均有我院運動醫學大夫作為隨隊醫生,提供醫療服務保障。

1993年我院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肝內膽管膨脹性金屬內支架留置術。1996年國內首例腹腔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摺疊術在我院獲得成功。1997年心內心外專家同台操作完成國內首例在開胸搭橋術中的冠脈雷射成形術。1998年我院首例腎移植成功。 到目前為止已實行腎移植手術88例。1999年骨科成功為病人切除脊索瘤。在頸椎病診斷治療方面,聞名全國,在脊柱的創傷、腫瘤、畸形,髖關節矯形以及人工關節置換等領域在同行中均有很高的威望。2000年我院實行首例肝移植成功,截至到2001年9月底,為止已實行肝移植手術26例。並建立了心臟外科和輔助生殖醫學中心。
我院擁有許多大型的現代化醫療儀器設備,如:核磁共振成像儀、全身CT、血管造影機、多台彩色超聲診斷儀,有多套病人監護系統、41台呼吸機、160台心電血壓監護儀、26台透析機、35個口腔治療台和4台自動生化分析儀。

1997年12月,我院開始籌建院內計算機區域網路,到目前,覆蓋全院的區域網路已經建立,累計布放信息點 600餘個,上網微機240餘台;以經濟管理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也已成形,門急診劃價收費、住院結算、財務核算、醫囑錄入、藥房藥庫管理、物資供應管理等均已實現計算機化;電話預約掛號的使用大大方便了患者,受到患者的普遍歡迎;檢驗系統的建立不但強化了管理,更直接支持了臨床醫療工作。此外,我院還啟用了醫學情報檢索系統並提供了Internet出口,促進了臨床和科研工作的發展。

為加強疑難病例的會診,醫院成立了首屆“專家委員會”。我院組建了全國性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跨省市醫療協作網”和北京市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集團”。醫院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及學科梯隊建設,為培養中青年骨幹,醫院設立了優秀中青年人員培養專項基金每年100萬元。 2001年7月眼科中心樓完工,項目完成後醫院硬體設施將在今後數十年內處於國內外先進水平,面積達13.72萬平方米,可以適應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需求。

科研工作是醫院長久發展的動力,也是我院工作的重點之一。1990-2000年共有214項科研項目在國家級、部委級和北京市等科研基金中中標;10年來,共獲科研成果40項,培養碩士274名、博士209名和7名博士後人員出站。教學工作,10年裡,完成7年制醫學系學碩連讀生、5年制醫學系本科生及預防醫學等8個專業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1654人。
1998年韓啟德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王憲獲傑出青年學者獎;1999年王憲獲中華醫學基金優秀青年獎;2000年曲綿域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張惠蓉獲中華眼科金鑰匙獎, 李鳳鳴獲中華眼科金蘋果獎。

我院歷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1987年被衛生部授予“精神文明醫院”稱號;1988年被衛生部批准為首批三級甲等醫院;1990年在第11屆界亞運會醫療服務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受到衛生部、北京市政府嘉獎;1994年在公費醫療管理改革工作中取得優良成績,受到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財政局獎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