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醫學院基礎醫學部(簡稱基礎部)。1960年2月改稱基礎醫學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醫科大學後,基礎醫學系正式更名為基礎醫學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後,更名為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學院現設12個系、1個室、1個研究所以及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生物學”和“基礎醫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涵蓋12個二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擁有一些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實驗技術平台。

簡介

學院主頁學院主頁

基礎醫學院承擔醫學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實驗學、醫學檢驗學等本、專科專業的基礎醫

學課程教學。每年完成3000餘名學生的30餘門必修課、10餘門選修課的多軌道、多層次教學任務。

在2003年全國基礎醫學一級學科評估中,基礎醫學院在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術聲譽等四個方面的整體水平排名榮獲第一。

基礎醫學院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已招收研究生1659名,其中博士生636人、碩士生1023人。目前博士後流動站在站人員15名、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64名。基礎醫學院培養的學生以學風嚴謹,實踐綜合能力強,開拓創新潛力大等優點多次受到國內、外的教育和研究部門的讚譽。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外生物醫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幹。

基礎醫學院現有教職工404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6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08人,碩士學位者78人。學院以師資力量雄厚、治學嚴謹著稱,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49人。

基礎醫學院主要從事生物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擁有雄厚的科學研究綜合實力。1980年-2005年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16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部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30項、國家及國際發明專利12項、其他科技成果獎13項;2000年-2005年發表科研論文1943篇,其中有5篇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SCI收錄刊物發表論文549篇;2000年-2005年承擔各類科研課題561項,共獲科研經費約21153萬元。其中承擔“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21項,獲準“973”項目經費3061萬元;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863高技術項目”26項,獲經費2456萬元;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6項,獲經費3775萬元。

基礎醫學院近年來逐漸加強生物技術和醫藥產品的研究開發,在科技開發工作中也取得一些重大進展。在基因工程藥物、腫瘤的免疫治療、自身免疫病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和角膜疾病、診斷試劑研製等領域,一批研究開發項目已取得動物實驗或臨床試用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好的套用前景。

基礎醫學院十分重視國際間醫學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借鑑世界先進的醫學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整體辦學水平。與世界一流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項目合作研究、人員交流、合作舉辦國際會議等多種形式,已建立了廣泛的密切聯繫。歷經50年的發展歷程,現在的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已成為國內較著名的、以發展多層次基礎醫學教育、研究人類生命科學和防治疾病的基礎理論為主要任務的教學科研中心之一,是國家基礎醫學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的培訓基地之一。

專業設定

基礎醫學專業(8年制)

基礎醫學是包括生物醫學基礎在內的綜合性學科領域,其主要任務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人體的基本結構與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質及防治的基礎理論。

基礎醫學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醫學各學科師資和高層次科學研究人員。本專業從2001年起即開始實行“八年一貫,本博融通”的原則,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系統掌握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掌握臨床醫學主要學科診治疾病的理論和方法,了解與本專業相關學科的新進展,具有獨立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科學研究的能力。

主要課程:

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臨床醫學課、專業課(包括分子生物學、酶與核酸化學、分子免疫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科學、實驗核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及實驗技術、生物醫學實驗技術等)。在教師指導下參加專業教學見習與科研專題訓練,在獲得學士學位資格後,可直接進入二級學科培養。完成全部學業課程考試合格,達到學校的各項要求者,頒發醫學博士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規定者,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本專業畢業生可到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工作。

醫學實驗學專業(4年制)

醫學實驗學專業培養具有一定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和熟練掌握醫學基本實驗技術的,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實驗技術套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

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理論課、計算機套用;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免疫學、病原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實驗診斷學、醫學影象學等;實驗動物學、實驗核醫學、機能學實驗技術、形態學實驗技術、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等。

學制四年,學生完成全學程學業課程考核合格,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完成規定的選修課學分,符合學校畢業的有關規定者準予畢業,頒發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畢業生可在醫學院校、醫療及醫學科研單位從事醫學實驗工作。本專業只招收北京生源。

現任領導

院長:尹玉新

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管又飛

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周春燕

副院長(主管研究生工作):萬有

副院長(主管行政工作):孫 敏

書記:朱衛國

副書記:谷濤

副書記:郭 琦

管理機構

基礎醫學院管理機構由學院辦公室、科研辦公室、教學辦公室和學生辦公室組成。

科研工作

基礎醫學院主要從事生物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近年來逐漸加強了生物技術和醫藥產品的研究開發。我院擁有雄厚的科學研究綜合實力,教育部組織的2003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北京大學的基礎醫學專業排名第一。

基礎醫學院現有8個全國重點學科,包括:免疫學系、病理學系、藥理學系、神經生物學系;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細胞生物學系、病原生物學系。我院設有4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即:神經科學衛生部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醫學免疫學衛生部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學衛生部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肝炎試劑衛生部工程研究中心。我院還是國家"211工程"和"985計畫"重點建設單位,近年來集中投入,初步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實驗技術平台,包括:人類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幹細胞研究中心、心血管研究中心、腫瘤研究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等。

1980-2003年,我院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15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部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30項,其他科技成果獎13項。獲得國家及國際發明專利40餘項。

2000-2003年,我院共發表科研論文1350餘篇。其中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200餘篇,SCI收錄刊物發表240餘篇。

2000-2003年,我院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380餘項,共獲科研經費約15000餘萬元。其中承擔"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18項,獲準"973"項目經費2536萬元;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863高技術項目"24項,獲經費2530萬元;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8項,獲經費2110萬元。

.2003-2006年,我院

近年來我院科技開發工作也取得一些重要進展,在基因工程藥物、腫瘤的免疫治療、自身免疫病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和角膜疾病、診斷試劑研製等領域,一批研究開發項目取得動物實驗或臨床試驗的良好效果,具有重大套用前景,期待與優勢企業開展戰略投資與合作。

獲獎成果

獲獎年份 主持人 獎勵名稱 單位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項目來源
1999年 莊輝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微生物學系 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 血清學 、診斷方法及散發性戊型肝炎研究
國家攻關項目
1999年 韓濟生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神經科學研究所 神經科學綱要

1999年 韓濟生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樞八肽膽囊收縮素(CCK)的抗阿片作用是決定針刺鎮痛和嗎啡鎮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王曉京 周岩 張立新 自然科學基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