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口咽癌中醫治療中心

北京口咽癌中醫治療中心是由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成立,並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擔任主任的以中醫為主,以中西醫相結合的專業口咽癌治療機構。

簡介

口咽癌解刨圖口咽癌解刨圖
口咽癌是發生於軟齶、齶扁桃體、舌根、會厭周圍及咽壁等部位的惡性腫瘤。據統計,口咽部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3%,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4.2%。發生自齶扁桃體者約占半數以上,次為軟齶及舌根。其好發子30~59歲,占65%。男女之比約為2.3:1。口咽惡性腫瘤一般惡性度較高,發展較快,其早期病變5年生存率達80%~94%,有單側頸淋巴轉移者為34%,晚期可發生血行轉移至肝、肺、骨等處。本病的病因卞般與熱毒瘀結聚於咽齶部有關。

發病原因

傳統醫學對本病的認識較早,稱謂不一。中醫學將其歸屬於“上齶癰”“齶疽”“懸癰”範疇。中醫學認為,口咽癌的病因大多為熱毒熏蒸、毒瘀蘊結於咽齶部。根據其臨床表現及體徵、有陽熱證與陰寒證之別。

陽熱證

因咽部為心、肝、脾、腎經絡循行之所,手少陰心的支脈從心繫上挾咽喉;足少陰腎之經脈沿喉嚨,挾舌根;足厥陰肝之經脈沿喉嚨後面、過齶骨上竅;足太陰脾之經脈上行至咽兩旁,連舌本,散舌下。因此,心、肝、脾、腎無論何經有積熱,均可循經上炎,結於咽部。齶部為少、厥陰經循行之道,故心肝腎經積熱上炎咽齶,煉血成痰,熱毒痰瘀結聚於咽齶部,日久而成癌瘤。《醫宗金鑒》載:“上齶癰苦葡萄形,少陰三焦積熱成。”

陰寒證

若因素體陽虛,毒瘀互結,耗損腎陰及精氣,進而陰損及陽,出現一派陰寒之象,其腫塊色淡,無發熱,屬祖國醫學“齶疽”範疇,乃本虛標實之候。

臨床表現

(1)異物感:口咽癌初起僅為咽部異物感,粗硬的食物通過時,略有不適或疼痛。
(2)漬瘍:口咽部鱗癌易發生潰瘍,多為質硬,邊緣隆起不規則、基底呈凹凸不平的浸潤腫塊,潰瘍面波及整個腫瘤區。
(3)疼痛:口咽癌早期無疼痛或僅為輕微觸痛,當腫瘤潰瘍時始出現較明顯的疼痛,但疼痛程度不如炎症劇烈。常表現為牙痛、耳痛、咽痛等三叉神經支配區疼痛。牙痛可因牙齦癌引起,亦可因頰黏膜癌、硬齶瘤、口底癌或舌癌擴展侵犯牙齦或舌神經所致。耳痛、咽痛可以是口咽癌的症狀,亦可以是舌體癌侵犯舌根或頰、硬齶、牙齦,或口底癌向後侵犯咽側壁而引起。此外,口咽癌還可以沿神經擴散,主要沿三叉神經備分支擴散引起頜面部疼痛與麻木,尤以硬齶腺樣囊性癌較為多見。
(4)斑塊:斑塊以白斑與紅斑為多見,另有一處黑斑。白斑癌變較少。但當自斑由均質型變為不均質型,表面出現不平整,顆粒狀或潰瘍;或斑塊變厚出現硬結時,應考慮為癌變,若黏膜上出現鮮紅色、天鵝絨樣斑塊,邊界清楚,範圍固定,即使表面光滑,不高出黏膜面,亦應警惕,很可能已為早期癌變。若紅斑基底上夾雜自色斑點或邊緣不規則,表面稍高起呈桑椹狀或顆粒肉芽狀,往往為早期浸潤癌ρ若黑斑色澤加深,增厚,出現結節,或潰瘍,應考慮惡變。
(5)出血或張口困雅:當晚期胂塊增大,潰瘍加深或潰爛時,可見滲血,口呼穢氣,張口及吞咽困難。
(6)發音或呼吸困難:若腫瘤發生在齶扁桃體,可表現為單側扁桃體增大,當瘤體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影響發育和吞咽,甚至阻塞氣道,出現呼吸困難。
(7)淋巴結轉移:口咽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而惡性程度較高,發展較快,容易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往往在頸部出現淋巴結轉移灶時才就診。
舌根癌可見舌根部一側隆起,舌會厭奚谷被腫塊填滿;會厭癌於間接喉鏡下可見會厭軟骨如菜花狀胂潰。

實驗室檢查

(1)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在口咽癌侵犯上、下頜骨及鼻腔副鼻竇時能提供較多有價值的信息。CT不作為常規的檢查手段,應在取得詳盡病史,體檢及其他檢查材料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套用。
(2)脫落細胞檢查:適用於病變淺表的,無明顯症狀的癌前病變或病變範圍不清的早期癌的篩選,對陽性及可疑病例再作進一步活檢確診。對一些癌前期病變者可進行脫落細胞隨訪。
(3)活組織檢查:活組織檢查能明確診斷。活檢應在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交界處採取,避開壞死、角化組織,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腫瘤組織,亦有正常組織。活檢器械應鋒利,以免組織受擠壓而影響病理診斷。對黏膜完整的黏膜下腫塊可採用細針及取細胞檢查。活組織檢查與臨床治療的間隔時間應越短越好,減少因活檢引起的腫瘤細胞的擴散與轉移。
口咽癌多由熱毒熏蒸,毒瘀互結咽部所致,初期以陽證、實證居多,後期每因耗損腎陰及精氣,陰損及陽而出現陰寒之象,故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初期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軟堅祛瘀為主,後期本虛標實則以挾正祛邪為法。

治療

藥物治療

1)熱毒瘀結型。
主證:咽部灼痛、吞咽不利,口乾渴飲,口氣穢臭,腫物潰爛或出血,大便乾結,小溲黃赤等。舌紅苔黃,脈弦細。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軟堅。
方藥①:犀角地黃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
犀角(小牛角30g代之),生地20g,赤芍12g,丹皮9g,紫草15g,銀花12g,玄參12g,麥冬12g,馬勃4.5g,生甘草3g,山豆根30g,川楝子9g,夏枯草12g,蚤休30g,露蜂房9g,天葵子9g等。
另選用半枝蓮30g,魚腥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龍葵30g,藤梨根30g(每次選其中四味)煎湯代水煎藥。
淋巴結腫大者加海藻、昆布、薏苡仁、山慈姑、牡蠣化痰軟堅散結;無唾液分泌者,以玄參15g,生地15g,菱冬15g,生甘草10g,煎湯頻頻含飲;口腔碎痛者以青黛末噴敷口腔;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15g;瓜窶仁15g。
分析:方中生地、赤芍、丹皮、水牛角、紫草涼血散瘀、清熱解毒;銀花、連翹、甘草、馬勃、山豆根清熱解毒消腫;玄參滋陰降火;川楝子理氣疏通壅滯;夏枯草、蚤休、露蜂房、天葵子軟堅散結,祛腐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軟堅、脫腐祛瘀之效。
方藥②:黃連解毒湯合荊防敗毒散加減
黃連3g,黃芩1.5g,黃柏1.5g,連翹1.2g,羌活0.3g,獨活1.2g,人參0.9g,黃芪6g,當歸尾1.2g,生地黃1.2g,矢口母1.2g,防風1.2g,防己1.5g,藁本1.5g,桔梗1.5g,澤瀉0.6g,蘇木0.6g,陳皮0.6g,甘草0.6g。
分析:方中黃連、黃芩、黃柏、連翹清熱解毒;蕘活、獨活、防風、防己、藁本祛風散結;生地黃、知母、當歸尾、桔梗、蘇木涼血活血,祛瘀消癰;人參、黃芪補氣托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風散結、活血消腫之功。
2)痰凝血瘀型。
主證:咽部疼痛、時有跳痛感,局部潰破,周圍色白,口臭,喉間有痰,梗阻不適,張口困難,脘痞納呆,舌質暗,苔黃膩,脈滑數或澀遲。
治法:清熱化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主藥:清氣化痰丸、合失笑散
膽南星10g,半夏10g,陳皮10g,黃芩15g,杏仁10g,瓜蔞仁20g,枳實10g,竹茹10g,黃連5g,夏枯草15g,山慈姑15g,蒲黃10g,五靈脂1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
胸脘痞滿;納呆者,加薏苡仁20g,砂仁10g;口乾渴飲者,加天花粉20g,玉竹10g;腫塊潰破痛甚者,加蒲公英30g,金銀花15g;咳吐血性分泌物者,加茜草根10g,三七粉(沖)6g。
分析:方中膽南星、半夏、杏仁、瓜蔞仁、黃芩、黃連、竹茹化痰清熱;夏枯草、山慈姑化痰軟堅散結;枳實、陳皮行氣破結;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散結止喘;白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抗癌消癰散結。全方具有清熱化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為治療痰凝血瘀熱蘊型口咽部腫瘤之方。
3)陰虛內熱型。
主證:腫瘤日久,口咽部狹窄或纖維性變,影響吞咽和呼吸,口渴咽燥、手足煩熱等。
治法:養陰生津、清熱解毒。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沙參10g,麥冬15g,天冬18g,石斛10g,乾瓜蔞20g,太子參1.5g,淮山12g,甘草3g,丹參15g,白朮10g,藕片20g,銀花9g,豬苓15g,茯苓12g,白英20~30g,白花蛇舌草30g,絞股藍10g。
鼻塞加蒼耳子草備12g,自菊花9g,薄荷6g(後下),鵝不食草9g;黃膿涕者加魚腥草30g,山海螺15~20g,蒲公英30g;頭昏加潼蒺藜1Zg,制首烏15g。
分析:方中沙參、麥冬、天冬、石斛養陰生津;太子參、淮山藥、白朮、甘蕁等益氣健脾;藕片、自英、丹參、乾瓜蔞涼血散瘀、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全方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涼血散結之功、為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之方。
4)正虛毒瘀型。
主證:形體羸弱,神疲倦怠,舌菌大如泛蓮,質硬或口腔黏膜糜爛,潰口色淡,面色蒼白,肢體遞冷,腰腿酸軟,夜尿頻多,口淡乏味,舌淡質潤,苔薄白,脈沉細等。
治法:補腎柔陰養陽,軟堅散結攻毒。
方藥:腎氣丸加減
熟地15g,懷山藥12g,茯苓10g,澤瀉10g,菟絲子10g,淮牛膝10g,山茱萸6g,丹皮8g,制附片5g,壁虎5g,全蠍1隻,蛇蛻(熔)3g,皂刺炭3g。
納欲不振,大便溏薄者加黨參、白朮、黃芪、陳皮、谷麥芽健脾理氣開胃,脾胃健運則化源充沛。腰腿軟弱,頭暈耳鳴者加枸杞子、仙靈脾、制首烏等以補腎氣;咽喉乾燥灼痛者加生地、玄參、麥冬、山豆根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
分析:方中熟地、懷山藥、茯苓、菟絲子、山茱萸、淮牛膝等補益脾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病久脾腎兩虧,氣血俱虛,陰損及陽,故加熟附片以溫補腎陽,鼓舞腎氣。脾腎得健,正氣得復,方能玫邪。壁虎、全蠍、皂刺,蛇蛻等破瘀散結,消痰軟堅。全方扶正培本,攻邪散結,標本兼治。

外治法

1)山豆根。
用法:每次15~30g,煎汁含之。
2)4%硼酸水。
用法:含漱或洗滌創面。
3)綠茶或烏龍茶。
用法:煎汁或泡茶,頻頻漱口。
4)冰硼散。
用法:每次少許搽於瘡面。
5)紫草根粉。
用法:將藥粉撤敷腫瘤局部。
6)燒鹽散
藥物:食鹽(火燒)、枯白礬等份。
用法:二味共研細末,以筷頭蘸點患處。
7)苦參煎
藥物:苦參15g,甘草5g,米醋100ml。
用法:熬汁噙漱取涎。
8)信棗散加法。
藥物:信棗散1/10,地虱婆(鼠婦)9/10。
用法:兩藥共研細末,塗於腫塊上。
9)外吹粉1。
藥物組成:人工牛黃10g,青黛10g,冰硼散10g,皮硝9g,連翹10g,玄參10g。
用法:上藥研成細粉過篩,每次用器具或捲紙筒將少許藥物粉吹撒在患處。每日多次。
10)外吹粉2。
藥物組成:羚羊角粉3g,水牛角粉4.5g,琥珀粉3g,冰片1g。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次用捲紙筒將少許藥面吹撒患處,每日多次。
11)外吹粉3。
藥物組成:西瓜霜料6g,生硼砂6g,炙硇砂6g,生寒水石9g,珍珠母(豆腐制)9g,青黛18g,冰片1.5g,牛黃2.4g。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吹入少許至患處。
12)外敷方。
藥物組成:佛甲草汁12g,沒藥6g,玫瑰蜜30g,龍腦15g。
用法:諸藥研和,敷貼患處。
13)信梅乳沒散合玄珠散。①信梅乳沒散:藥物組成:白信、乳香、沒藥、青黛、黃連、冰片、甘草各1.5g,硼砂3g,大棗15g;②玄珠散:硃砂、鹿角霜、硼砂、貝母、石膏各3g,牛黃0.3g,黃柏1.5g,雞內金1.5g,甘草1.5g,冰片1.5g。
用法:信梅乳沒散6g,玄珠散12g,撒於潰瘍面,每日5~6次。

單方驗方

1)金銀花或白茅根或絞股藍。
用法:每次30g,泡茶或煎湯,代荼飲月艮或漱口。
2)射干丸
藥物:射干15g,升麻15g,杏仁15g,炙甘草15g,木鱉子6g,川大黃(炒)6g。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如小彈子,每日1丸,口中含化徐咽。
3)玄參飲
藥物:玄參、麥冬、生地、甘草。
用法:煎汁,頻頻含飲。
4)紫草根糖漿。
藥物:每100ml糖漿內含紫草根生藥16g。
用法:每次口服10ml,每日3次。
5)扶正消瘤片。
藥物:人參、三七、蚤休、狼毒、薏苡仁、甲珠、蜈蚣、黃藥子、仙鶴草、牛黃、黃芪、鹿膠、硼砂、紫河車。
用法:每次6~10片,每日3次:
6)淫羊藿60g。
用法:研為細末,袋包後煎煮,取汁頻頻漱口,徐咽。
7)梅花點舌丹
藥物:乳香、沒藥、硼砂、熊膽、冰片、雄黃、葶藶子、血竭、沉香、珍珠、牛黃、麝香、硃砂、蟾酥、白梅花、石決明等。
用法:每丸0.15g,每服3丸,白酒或白開水送服。
8)消瘤丸
藥物:大棗、青黛、紅礬、冰片、雄黃、爐甘石、枯礬、乳香、沒藥、麝香等。
用法:每丸3g,每服15丸,每日服2次。

針灸治療

1)上齶癌胃熱熾盛型。
穴位:合谷、內庭、魚際、墟璣。
配穴:便秘,加支溝、照海穴。
治法:瀉法,留針15~20分鐘,行針10次,每日1次。
2)上齶癌肺胃熱盛型。
穴位:少商、合谷、尺澤、陷谷、關沖。
治法:少商、關沖,點刺出血。合谷、尺澤、陷谷用瀉法,留針15~20分鐘,間歇捻轉,每日一次。
3)頰黏膜癌陰虛火旺型。
穴位:合谷、頰車、太溪、然谷。
配穴:腰膝酸軟者,加腎俞、志室穴。
治法:然谷、合谷、頰車針用瀉法;太溪、腎穴、志室用提插結合捻轉補法,均留針20~30分鐘。

氣功療法

氣功療法能有效地增強精神對形體的調整能力,使身體“耗能”減弱,“儲能”作用增強,有利於受損機體的康復,對口咽癌患者的康復亦有積極的作用。
1)郭林新氣功。
2)六字訣功。
①功法特點:本功法的特點是以默念泗(音四)、吹(音炊)、虛(音需)、呼(音乎)、呵(音哈)、嘻(音希)六字字音進行呼吸練習。用以調整內臟功能和通經活絡。
②修練要領:六字訣可靈活運用,既可按順序練六字,亦可針對性地只練一個或兩個字;既可長期堅持六字練習,又可按季節單練某字,同時還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和某種疾患之虛實進行補瀉。練習時應注意採用順腹式呼吸和以意領氣,純任自然,毫不用力。對讀字,口型、呼吸、動作、意念一步步進行操練,循序漸進。發聲和口型按漢語拼音發音即可。順腹式呼吸要求小腹起伏。
3)周天功。
周天功包括大周天功和小周天功
①功法特點:本功法的特點是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要求真元內氣在體內按經絡路線,循環周轉,注意意念誘導和氣息調整及意氣相合
②修練要領:周天功以丹田、精氣神、意念為三要素。修練一定要循序漸進,應把重點放在基礎功上,只有心靜、體松、氣和、丹田元氣充實,方能引導成周天功,修練時要注意飲食調理,加強營養,應注意意念誘導和氣息調整相結合。有癔症、精神分裂症和較重的神經官能症者慎練此功。應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安寧之處修練。

藥膳療法

1)藥物組成:靈芝15g,黃芪15g,瘦豬肉100g,食鹽適量。
用法:將豬肉洗淨切成小塊,入沸水漂去血水撈出,加入靈芝,黃芪同置入鍋中燉熟,湯內加鹽調味,肉撈出切片,加調料食之。喝湯吃肉及靈芝,分2次吃完。
2)藥物組成:苦瓜1條,鹽、蔥末各少許。
用法:先在鍋內加1800~2000ml水,煮沸後放入苦瓜,用小火慢慢燉煮,至苦瓜軟熟,熄火,鍋內加入少許鹽和蔥末調勻,喝湯吃苦瓜。
3)藥物組成:鮮蘑菇60g,鮮豆腐250g,薑絲、蔥白、蒜泥各5g,食油、精鹽、醬油、白糖各適量。
用法:將蘑菇洗淨,切成小塊;豆腐洗淨切成小丁塊,起油鍋放入少量食油燒熱,入薑絲、蔥自、蒜泥炒香,放人蘑菇,煸炒片刻,放醬油、鹽和適量水,燜一會,翻炒幾下,加豆腐、白糖共炯2分鐘即可,分2次食完,連服5~7天為1療程。
4)藥物組成:乾銀耳50g,鴿蛋20個,冰糖150g。
用法:乾銀耳泡發後洗淨,加水750ml,置武火上燒沸後以文火燉煮3~4小時,至銀耳熟爛汁稠。在20個酒蠱內抹上豬油,然後將鴿蛋分別打入,每蠱1隻,上蒸籠文火蒸3分鐘左右即可出籠,取出鴿蛋放清水中漂起待用。將銀耳羹燒開。放入冰糖,待溶化後打去浮沫,把鴿蛋下入鍋內,同煮沸,起鍋即成。
5)藥物組成:人參5g,蕎麥10g,瘦豬肉90g。
用法:三味共燉熟,喝湯吃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