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的意思是勤勞而節儉,形容工作勤勞,生活節儉。出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有關於勤儉節約的感人小故事。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

基本信息

詞語資料

文字
勤儉節約
拼音:qínjiǎnjiéyuē
性質:褒義詞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名言警句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薩迪)
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迪生)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誌敏)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
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金]元好問《元遺山集》註解:有本事的官吏經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宋]包拯《乞不用贓吏疏》註解: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岳飛註解:文官清正廉潔,武將拚死報國,這樣國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無如貪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宋]朱熹註解: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慾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誤了一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戰國]《荀子·正名》註解:人的欲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欲望的追求是可以節制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詠史》註解:遍觀歷代聖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成功皆因勤儉,敗亡皆因奢侈。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註解: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宋]蘇軾《范增論》
註解:東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爛,蛀蟲才能生出來。人一定是先產生疑心,以後讒言才能聽進去。
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里?[宋]邵雍《男子吟》
註解:錢財使人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聲使人驕傲,權勢使人專橫。一個鬚眉男子,如若能夠免去財、色、名、勢這四種禍患,難道他還會是世上的普通人嗎?
養心莫善於寡慾。[戰國]孟子註解:修身養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欲望。
窮不忘操,貴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註解:人雖然不得志,不能忘記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記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戰國]《孟子·騰文公上》
註解:上面的人有什麼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厲害。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漢]劉向《說苑·至公》註解:給公家做事,不能考慮個人的事,就不能講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晉]傅玄註解:主持政務關鍵在於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效而後擇。[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註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選擇,然後再交往;小人卻不同,一見如故,顯得異常親熱,然後才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
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春秋]管仲註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麼人了。
賢人志士之於子孫也……貽之以言,弗貽以財。[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註解:賢明者與有志之士對於子孫……留給他們有教益的話,而不是留給他們財產。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漢]《禮記·大學》
註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後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後才能平定天下。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滕王閣序》
註解:人老了,應當更有雄心壯志,豈能因為滿頭白髮改變過去的想法打算?境況艱難困苦,應當更加堅強,不能因此而喪失凌雲壯志。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 註解: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惟獨在於得到人才。用人不當,必定難以達到治理。任用人,必須以道德品行、學問見識為根本。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註解:求得正人君子而用之,則心正行善的好人都會互相勉勵繼續行善;一旦誤用心邪行惡的壞人,那么壞人們就會爭先恐後地鑽進朝堂或地方官府。獎賞那些該獎賞的人並且所獎所賞與其功勞大小相稱,那么沒有功勞的人自然就會主動退後;懲罰那些該懲罰的人並且所懲所罰與其罪過輕重相當,那么做壞事的人就會引以為戒,感到畏懼。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不如一士之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趙良語
註解:一千張羊皮,不如一領狐腋;一千個隨聲附和的庸人,不如一個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為左右有許多實話實說的直臣而興國安邦,殷紂王因為群臣不敢吭聲而亡國殺身。
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漢]《淮南子·兵略訓》
註解:做事為民眾謀利益,大家就會跟著他幫助他;做事為個人撈好處,大家就會離開他拋棄他。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後能舉天下之賢。[元]張養浩《風憲忠告》註解:官僚士大夫有天下為公之心,然後才能推舉天下之賢。
公生明,廉生威。[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註解:官員一心為公、辦事公正則會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則會樹立威信。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春秋]《論語·里仁》孔子語
註解:財富和高官顯爵,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但對有道德的人來說,如果它們來路不正,就不要它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論語·子路》孔子語註解:當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發命令,老百姓也會好好乾;如果自身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春秋]《論語·顏淵》註解:魯國宰相季康子對社會上颳起的盜竊風感到憂慮,向孔子請教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們這些當官的自己清廉而不貪財,那么就是花錢獎勵盜竊,也不會有人去盜竊。”
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註解:作為一國之主,如果貪奢不明,必會喪國;為人臣者,如果貪慾橫生,必致殺身之禍。
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
註解:如果循私枉法、貪污納賄,不僅敗壞國法、損害百姓,而且即使醜事未敗露,貪賄者內心豈能不常常恐懼?恐懼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大丈夫怎能因貪財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孫後代總要為此而倍感恥辱呢!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儻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註解:
一根絲,一粒米,都關係到我的名譽節操;一厘錢,一毫爭,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為人就不值一文。誰說多吃多占是官吏交際難免的平常小事?要知道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損害“清廉知恥”之德。如果你說這些錢物並非不義之財,那么請你說說它們是怎么得來的!
成由勤儉敗由奢。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有錢時擺闊,沒錢挨餓。
欲求溫飽,勤儉為要。
緊緊手,年年有。
勤能補拙,省能補貧。
思前顧後,吃穿常有。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一粥一飯汗珠換。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成物不可損壞。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
小錢不知省,大錢將濫花。(英國)
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眼下胡花亂鋪張,往後日月空蕩蕩。
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薩克族)
辛苦得來的果實,不要一口氣把它吃完。(維吾爾族)
家有萬石糧,揮堆不長。
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簡介

王 文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勤儉節約小故事

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裡放一塊磚用來節水。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嘆。
建國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當時,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幹事業的行為準則。然而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丟了。君不見,當前社會上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隨意浪費等現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在這些不良現象中,“大款”、“公款”充當了主要角色。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中央及時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決策,並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到“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民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高度,並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深入持久地開展節約活動,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
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要牢固樹立“浪費也是腐敗”的節約意識,克服“花公家錢不心疼”的不良心態,形成“鋪張浪費可恥,勤儉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一種精神。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
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
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
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
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
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
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
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餵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
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
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餵養。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 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 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畫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