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午報

勞動午報

勞動午報社隸屬於北京市總工會,其前身是北京工人報社(建立於1993年),2000年12月12日更名為勞動午報社。報社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橫七條12號(原職工幫扶中心)。1921年7月李大釗同志領導的北京黨組織又創辦了我國早期的重要工人報紙——《工人周刊》。●1984年10月,《北京工人》雜誌再次復刊,2001年1月《北京工人》雜誌更名為《工會博覽》雜誌;1993年1月《北京工人報》復刊,2000年12月《北京工人報》改名為《勞動午報》。一報一刊,正在以準確的定位,敏銳的思維,超前的意識,服務的理念,豐富的資訊,時尚的設計,努力擴大報刊的社會知名度,樹立美譽度,增加發行量,做到以先進的文化啟迪社會、以正確的理念引導職工,把先進的經驗和準確的信息傳播給讀者,努力將報社打造成為“工會、職工、企業、社會”四位一體的立體新聞宣傳網路。

基本信息

版面設定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快評

第03版:速覽

第04版:速覽

第05版:特寫

第06版:追蹤

第07版:關注

第08版:人物

第09版:豐臺

第10版:維權

第11版:聊吧

第12版:文娛

第13版:體育

第14版:生活

第15版:情懷

第16版:視窗

發展歷程

在早期工人運動中誕生

勞動午報勞動午報

●《勞動午報》的歷史可追溯到1921年7月底由北京黨組織在北京創刊的

《工人周刊》;而《工會博覽》的歷史可追溯到1920年11月7日,北京黨組織創辦的《勞動音》周刊。

早期創辦工人刊物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喚起工人的覺醒。

從現存的工運史料上追根溯源,《勞動音》周刊(雜誌)是現在《工會博覽》雜誌的前身。

1920年,李大釗、鄧中夏、羅章龍等革命先驅一起於同年11月7日在北京創辦了《勞動音》周刊(雜誌),這是北京地區最早的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的工人雜誌。1920年12月初,《勞動音》周刊遭北洋政府查禁、停刊。

從工人報刊發展歷史和相關規定看,無論從主辦單位的性質、刊物的辦刊宗旨、發行對象、所在地等都決定了《工會博覽》可溯源於早期的《勞動音》周刊(雜誌)。

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後,非常重視報刊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作用。1921年7月李大釗同志領導的北京黨組織又創辦了我國早期的重要工人報紙——《工人周刊》。1922年8月,《工人周刊》便成為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機關報。1924年2月,改為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的機關報。該報1926年底被軍閥政府查封。

從這段歷史淵源來考察,《工人周刊》(報紙)可以說是現在《勞動午報》的前身。

為了進一步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發動和組織工人、指導工人鬥爭,在李大釗、趙世炎等親自倡導下,積極籌劃新的工人刊物的創辦工作。1925年6月15日,由中共北方黨組織主辦的《北京工人》周刊(雜誌)在北京創刊,擔任中共北方區執委會組織部長兼職委會書記的陳為人任主編。工運學家認為,《北京工人》周刊與《勞動音》周刊是一脈相承的。

在新中國成立後成長

●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市總工會重新創辦了《北京工人》雜誌(也可視為1925年《北京工人》雜誌的復刊);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工代會又創辦了《北京工人報》。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迅速。1950年2月,北京市總工會宣告成立,《北京工人》、《北京工運》、《工會工作》等市總工會的刊物相繼創刊。

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市總工會創辦了《北京工人》雜誌(也可視為1925年《北京工人》雜誌的復刊),半月一期,32開本。雜誌稿件按重要性分別由鄧拓(原市委宣傳部長)、廖沫沙(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審閱。具體領導工作由時任市總工會宣教部部長的祖田工擔任,下設編輯部。

一批工人作家的成長與《北京工人》雜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老舍、周立波、田間、袁水拍等作家和學者都為雜誌撰過稿並為雜誌的通訊員隊伍授課。曾任全國文聯黨組書記的高占祥、已故詩人李學鰲以及後來調入北京日報社的幾名記者都曾是《北京工人》的通訊員。

1951年1月,因工作人員全部投入“三反”、“五反”運動,雜誌停刊,共出版發行了36期。

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工代會又創辦了《北京工人報》(也視為《北京工人》雜誌的復刊,從雜誌形式變成了報紙形式)。《北京工人報》期發行量達到了8.5萬份,1972年5月30日停刊。1967年,《北京工人報》在報導“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時將劉春華的作品作為題圖率先發表。之後,《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等都相繼刊發了這幅作品的彩色照片。

在改革開放後發展

●1984年10月,《北京工人》雜誌再次復刊,2001年1月《北京工人》雜誌更名為《工會博覽》雜誌;1993年1月《北京工人報》復刊,2000年12月《北京工人報》改名為《勞動午報》。

改革開放後,市總工會黨組請示市委批准,《北京工人》雜誌於1984年10月再次復刊。開始為雙月刊,1986年1月改為月刊。時任市委副書記的徐惟誠寫了《祝〈北京工人〉創刊》的《代發刊詞》。1984年12月,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彭真同志為《北京工人》雜誌題詞:“祝《北京工人》成為職工民眾大家看、大家辦的首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鼓舞者、喉舌和鏡子。”

1992年末,市總工會決定在繼續辦好《北京工人》雜誌的同時,創辦《北京工人報》。《北京工人報》是面向首都廣大職工民眾和工會工作者的政治性綜合性報紙,於1993年1月1日復刊,向全國發行。1999年1月5日,報紙開闢了《職工熱線》專欄,備受社會歡迎。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要,2000年12月《北京工人報》更名為《勞動午報》,同年底,《北京工人》更名為《工會博覽》。

更名後的《工會博覽》半月刊,改為32開本,內容也進行了大調整,作為以工會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性刊物,發行量一路上升,2005年,工會博覽雜誌社提出了二次創業,現在的《工會博覽》已成為北京市級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雜誌之一。現為旬刊,每月出版三期。被中國工人報刊協會評為優秀期刊、被市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

更名後的《勞動午報》,進行了一系列的擴版,由原來黑白對開版改為彩色四開版。那句“早也報、晚也報,又新又全看午報;喜也報、憂也報,維護權益看午報”的廣告語被廣為流傳,也被市場所接受。“維權110”已成為有鮮明特色的拳頭版面。

2009年,勞動午報社領導充分認識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加強鞏固繼續辦好雜誌的同時,對《勞動午報》定位和發展進行了調整,決心將《勞動午報》辦成“工會滿意、職工愛看、企業歡迎、社會需要”的高品位的工會機關報。

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勞動午報社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了適應工會新聞宣傳事業發展的需要,1984年10月,《北京工人》雜誌復刊,2001年1月更名為《工會博覽

一報一刊,正在以準確的定位,敏銳的思維,超前的意識,服務的理念,豐富的資訊,時尚的設計,努力擴大報刊的社會知名度,樹立美譽度,增加發行量,做到以先進的文化啟迪社會、以正確的理念引導職工,把先進的經驗和準確的信息傳播給讀者,努力將報社打造成為“工會、職工、企業、社會”四位一體的立體新聞宣傳網路。報社正在不斷擴大在首都的復蓋面,努力做到有職工的地方就有《勞動午報》,有工會的組織就有《工會博覽》。

今天,勞動午報社新的領導班子集體在市總的領導下,正站在時代的前沿,緊跟時代的步伐,帶領報社全體員工,同心同德,將革命先烈的未竟事業繼承下去,發揚光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儘自己全部的力量。

通信地址

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東鐵營橫七條12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