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精確預測地震發生靠“第三隻眼”

近日,俄羅斯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後發現,爬行動物就有神奇的“第三隻眼”,可以預測到地震的發生。 這裡不僅是岩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它們平時過冬的地方。 克里米亞的地震工作者通過觀察爬行動物的舉動,也成功地預報了一次地震。

8月10日,我國雲南省昭通市發生了5.6級地震,造成近600人傷亡,受災情況嚴重。顯然,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這些天災真的就毫無辦法預測嗎?近日,俄羅斯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後發現,爬行動物就有神奇的“第三隻眼”,可以預測到地震的發生。

動物能預報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識。在一些地震頻發的地區和國家,監測動物的日常表現也成為地震預報的一種手段。

最近,在俄羅斯克里米亞雅爾達生物地震試驗場,科學家發現蜥蜴的“第三隻眼”能“看到”預兆地震的低頻地磁場。

試驗場是一片不大的山坡地,山腳下有一條通向海邊的公路。這裡不僅是岩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它們平時過冬的地方。18年來,試驗場的場長謝爾蓋·沙雷金每天都要到這裡走一趟。一般來說,他也不是能經常碰到這裡的居民,因為蜥蜴出來曬太陽時,通常互相間隔20-25米遠。但一旦有突發情況,爬行動物就不得不離開藏身之地,那時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蛇蜥。

那些住在地球上地震頻發地區的居民,自古以來都有一套能預報地震的本領。研究了30多年地震的孫士宏專家說,“地震前有預兆的動物種類有很多,中科院動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調查數字顯示,包括野生動物和家畜在內,有58種動物在震前的異常反應比較確實。比如,貓、狗、熊貓、魚、蛇、老鼠、螞蟻、蜜蜂等等。穴居動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動物感覺更靈敏,小動物比大牲畜感覺更靈敏。”

克里米亞的地震工作者通過觀察爬行動物的舉動,也成功地預報了一次地震。1984年10月5日,儘管是夜裡,氣溫又低,蜥蜴還是紛紛從洞裡爬了出來。約一個小時後,地震儀記錄下雅爾達沿海一帶有地動現象。還有一次,1986年6月26日,他們也測出了地殼有輕微晃動。那天下著雨,但蜥蜴異常活躍,並不像平常那樣躲在洞裡。雅爾達尼基塔植物園的科學家們決心要弄清這種“靈敏感覺”到底是怎么回事?經過無數次研究,他們終於發現一個能讓爬行動物感知地震的生物機理。

作為最古老動物種群的代表,蜥蜴對地磁和電磁場的反應都很敏感。這是因為蜥蜴的神經系統有別於其他動物。

據謝爾蓋·沙雷金說,爬行動物有一種所謂的腔壁器官,稱為“第三隻眼”。這個器官位於間腦的末端,在負責調節神經系統的骨骺旁邊。有趣的是,蜥蜴的這個器官通過一個專門的小孔伸到了體外。和蜥蜴不同的是,蛇的“第三隻眼”藏在顱骨裡面。動物真有第三隻眼嗎?中科院成都動物研究所的專家說,“蜥蜴作為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分布範圍很廣。以第三隻眼而著名的蜥蜴是生活在庫克海峽中的楔齒蜥,楔齒蜥的特徵就是其顱頂上具有第三隻眼,幼年的時候能感光,而成年後基本失去作用。這種顱頂眼是從早期脊椎動物遺留下來的特徵,在爬行動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徵,但是都沒有楔齒蜥的第三隻眼著名。”

至於蜥蜴的第三隻眼和地震預測之間的關聯,專家表示國內未對此做過系統的實驗研究,所以不能確定其結論。

據俄羅斯《總結》周刊報導,科學家通過長期觀察,他們認為“第三隻眼”確實能“看到”預兆地震的低頻地磁場。

在試驗中,他們把幾隻蜥蜴放在大強度的高頻電磁場環境裡,結果幾天后發現,這些接受試驗的動物統統死去。後來,將它們改放到低頻地磁場環境裡,蜥蜴就顯得特別活躍,跟在野地里地動之前的表現如出一轍:它們都想從圈裡跑出去,頻繁地挪動地方,明顯地表現得煩躁不安。然而試驗結果卻給生物學家們出了一道難題:怎樣才能將強磁暴產生的干擾同地震徵兆區別開來?於是他們在試驗場安裝了地磁儀,由它們來測定地磁擾強度,即所謂的行星磁感應指數。如果地磁場出現高頻擾動或劇烈變化時,爬行動物便有了感覺,開始有所活躍。那就該發生地震了。

1990年,克里米亞的蘇達克市發生6級地震,之前科學家們在離震中40公里的地方就發現了蜥蜴的異常舉動。據目擊者說,當時地上鋪滿了蜥蜴,它們在山岩和石頭上成垂直排列,因為這種豎向姿勢能幫助它們適應地磁場的強度和方向。它們就靠這種姿勢來減緩地動前夕先行到達的信號的影響。卡拉達格山地質站的工作人員說,在蒐集全有關電磁、地球物理、地質和生物等方方面面的資料之後,才能決定是否發出警報。在所養動物的幫助下,生物地震學家學會了預報地動的強度和震區,不過他們現在還得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現在他們知道,生物指示器不僅在地震前幾個小時,而且在幾天前就會有所表現。

據生物學家介紹,爬行動物有別於儀器,它們的預報從未出過差錯。

由於蜥蜴有從古代祖先那裡繼承的神經系統,所以這便成了比較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它們能感知離震中半徑為100公里範圍內將要發生的地震。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宏認為,地震前地面和氣候會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這種細微變化更容易使動物的感知器官受刺激,從而使它們的行為發生異常。當然,引起動物行為異常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季節變化、疾病、生活環境和條件的改變等等。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更準確地預測地震的發生。

孫士宏說,“假如在萬里冰封的冬天,青蛇出洞無疑是一種震前異常;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群蛇出洞就是正常現象了。還有一點就是,動物的敏感度也會不同。假如在一次大震後,特別是接連發生了多次餘震後,動物的反應就可能對震動習慣,而變得不那么敏感了。動物異常表現的持續時間越長,地震的破壞性就越大。不用說,這個試驗場所養的動物也有它們不足的地方。比如,冬天蜥蜴得冬眠,它們對地震的敏感度就會遲鈍許多。但如果大冷天蜥蜴也出來曬太陽,那離強烈的地震就不遠了。”

當然,不僅僅爬行動物能預先感覺到自然災難。1902年春天,馬提尼克島由於培雷火山的災難性噴發,30秒鐘之內聖皮埃爾市毀於一旦,好幾萬人死於非命,可是就只死了一隻貓。原來是慘劇發生的幾天前,市內各家的家畜早已逃離該市。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樹義說,“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時,在地震發生的前一天,唐山市郊鄭莊子公社的一個村莊裡,蝙蝠大白天滿院子飛,人們輕而易舉就捉到了十多隻。與此同時,天津市郊木場公社和西營門公社,人們看見成百上千隻蝙蝠,大白天在空中亂飛。許多動物的某些感覺器官比人類要敏銳得多。比如鴿子可以長距離飛行而不迷路,依靠的是對地球磁場的獨特感覺;鮭魚在大海中遨遊之後,能憑藉嗅覺和記憶,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上游去產卵;蝙蝠本身的回聲定位系統幫助它們在黑暗中自在地飛翔。

由此來說,地震來臨前,地球磁場、地面溫度變化、聲波異常等情況被動物先感知,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地震來臨之前究竟哪些外界因素刺激了這些動物?是氣味?還是超音波?這些都是重大而又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