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劣幣驅逐良幣定律,

也稱格雷欣法則,按照標準經濟學教科書的定義,它指的是在雙本位貨幣制度下,如果稱幣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貨幣為良幣,幣值低的貨幣為劣幣,則二者並行流通時,良幣功能將轉化為收藏而退出流通領域。當前,國內外大多數的教科書或經濟學家認為該法則最早是由英國的格雷欣於1559年提出的,故以其名來命名。

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原因

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不對稱信息理論的開創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他的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在英文中,次品俗稱“檸檬”)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這篇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這篇論文描述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模型。假設有一個二手車市場,裡面的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一樣,但其質量有很大差別。賣主對自己車的質量了解得很清楚,而買主則沒法知道車的質量。假設汽車的質量由好到壞分布比較均勻,質量最好的車價格為50萬元,買方會願意出多少錢買一輛他不清楚質量的車呢?最正常的出價是25萬。那么,賣方會怎么做呢?很明顯,價格在25萬元以上的“好車”的主人將不再這個市場上出售他的車了。這樣一來,進入惡性循環狀態,當買車的人發現有一半的車退出市場後,他們就會判斷剩下的都是中等質量以下的車了,於是,買方的出價就會降到15萬元,車主對此的反應是再次將質量高於15萬元的車退出市場。依此類推,市場上的“好車”數量將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這個二手車市場的瓦解。在這裡,人們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選擇”,它出現的原因就在於信息不對稱。阿克洛夫的二手車市場模型揭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原理,不愧為信息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實際上是指,由於事先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高質量產品遭淘汰,低質量產品生存下來的現象。處於信息劣勢的一方,往往按平均水準推測產品的質量,從而導致高質量產品的交易價格偏低,交易數量較少,甚至可能導致只有次品才能成交的逆向選擇。由於信息不對稱在市場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實,因而喬治·阿克勞夫的舊車市場模型具有普遍經濟學分析價值。他講的故事雖然是舊車市場,可以延伸到煙、酒、房地產等市場。經濟學上來看,逆向選擇往往是信息不對稱以及一次博弈的結果。劣等商品(股票也好,房產也好,或者人也好),往往會花更大成本在製作虛假信息上,比如會計報表造假,假學歷假文憑,也比如壞男人和壞女人往往外表華麗魅力四射,待人殷勤花言巧語,山盟海誓。信息缺失的那一方呢,往往又容易在有限的交易時間內產生心理因素,對於自己的選擇產生極大的影響,結果導致逆向選擇。

信息定義中的劣幣驅良幣

又比如,在信息定義中,經典信息定義的也就3、5個,確弄出百多個“所謂的信息定義(其實是解釋)”,實際起到的效果卻是“劣幣驅除良幣”的“茅坑症候群”--茅坑效應:占著茅坑不拉屎。驅逐了優良定義“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識;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