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使徒社

劍橋使徒社

1820年,聖約翰學院成立了劍橋大學的另一個有影響的學術社團——使徒社。 福斯特於1897年進入的劍橋。 1820年,聖約翰學院的一位大學生同他的朋友們一道成立了一個辯論俱樂部,劍橋座談會。

概述

舉世聞名的劍橋使徒社是1820年代由F·D·莫里斯丁尼生哈勒姆開創的秘密社團,由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的最優秀的12名成員所組成,會員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經畢業的前劍橋學生。這些人絕頂聰明,無論在智力水平和學術上都高人一籌。使徒社的宗旨是:“與一群志同道合、親密無間的朋友一起,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追求真理”。他們每周六在一處秘密會所聚會,討論範圍從哲學、美學到政治、商業。

使徒社簡介

劍橋“使徒社”(the Society of Apostles)是1820年代由F.D. 莫里斯、丁尼生和哈勒姆開創的秘密社團,其成員人數不多,新成員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揀選,一般是劍橋學子中最為出類拔萃的才智之士。一旦選入,“使徒”身份終身保留。每周六晚“使徒社”成員聚在一起,一位成員宣讀完自己的論文後,大家發表意見,進行討論。對友情和智識的共同珍視,將“使徒社”成員緊緊維繫在一起。他們“鼓吹那種雅典式的言說和思想的自由,知識交流與激盪的自由”(昆汀·貝爾),使徒社的精神是“一群親密的朋友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朋友之間完全坦誠,……彼此尊重,……絕對的開誠布公是使徒社傳統規定的唯一義務”(西奇威克)。
19世紀,劍橋大學共建立了5所學院,其中最早的是1800年由約翰·唐寧創建的唐寧學院。唐寧的祖父曾在克倫威爾政府任職,後來變成保皇黨,屬於政治騎牆派,名聲很不好。由於唐寧本人的婚姻很不幸,於是他在遺囑中決定將產業留給4個侄子。遺囑中表明,如果他們沒有子嗣,則可把遺產用來創建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學院。1764年他最後一個侄子去世,沒有可繼承產業的人了,建學院的計畫得以實施。可唐寧的遺孀則為控制產業而與學院打了30年官司。有趣的是,後來這所在糾紛中成立的學院,其法律專業特別發達。 隨著學院的增多,劍橋大學學院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跨學院活動的智力水平也越來越高。
1815年2月13日劍橋大學最大的學生社團——劍橋聯合社成立。這個社團是聖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和岡維爾與凱恩斯學院3個爭論比較激烈的團體的聯合體,經常組織院際的公開辯論,時有社會知名人士被邀參加。辯論通常被一定的規則和傳統的慣例加以規範和引導。其辯論的方式也不同於美國的辯論,他們鼓勵自然的辯駁,不僅來自於辯論者,而且也來自聽眾。這種英國風格的辯論除了提供實事求是的論據以外,也要充分運用智慧和幽默,因此一些智力的遊戲和娛樂必須事先準備好,辯論結束時,聽眾可以為他們心目中的勝者投票。 1820年,聖約翰學院成立了劍橋大學的另一個有影響的學術社團——使徒社。這個團體的另外兩個名稱叫“讀書社”和“精選論文俱樂部”,是劍橋學生的學術組織。使徒社有自己嚴格的社規、選拔標準和儀式,會員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經畢業的前劍橋學生。它的宗旨是:“與一群志同道合、親密無間的朋友一起,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追求真理。” 這個團體每周六晚有一次正式的聚會,實際上是一個小小的“皇家學會”。“使徒社”的名稱來源於聖經故事,由於耶穌只有12個門徒,所以整個劍橋大學每屆只能有12個學生屬於這個團體。他們肯定是劍橋最出類拔萃的學生。
劍橋大學聯合社因極具爭論性而聲名遠揚,直到今天它的辯論活動仍深受學生的歡迎。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共有9位美國總統和幾乎每一任的英國首相光臨聯合社作演講,而且演講者涵蓋了教士、政府官員、法務部人士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學者等。使徒社的成員畢業後大多活躍在知識界,並組成了“布盧姆斯伯里集團”(The Bloomsbury Group),代表著當時英國思想界的進步力量。

歷屆著名社員

艾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
英國19世紀的著名詩人,在世時就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深受維多利亞女王的賞識,於1850年獲得了桂冠詩人的稱號,後來又在1884年被封為男爵。
丁尼生是劍橋聯合社最怪異的神童。相傳他8歲時已開始作無韻詩,由於不堪校長的體罰式教學方式,便休學在家,由他的父親進行指導。可他博聞強記,熟讀文學經典名著,並開始寫作,19歲時進入三一學院學習。丁尼生性情孤僻,清高脫俗,但聯合社自由自在的氛圍讓他感動和瘋狂,於是很快他就成了聯合社的成員,並因出口成章,文筆華麗而成為聯合社的風流人物,1829年他因詩作得到過校長獎。
丁尼生在劍橋只念了3年後便自動退學了。1832年,他的同學亞瑟·哈萊姆因溺水而死,他悲痛萬分,遂寫下著名的組詩《悼念》,此詩長達3000行,由131首組成,費時17年。詩人在《悼念》中表達了真切的傷感和悲痛,同時反映了對生活本質和人類命運的思索和憂慮,成為時代的心聲,被視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哀歌之一。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19世紀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1831年11月13日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自幼聰穎,父親是個知識淵博的律師,使麥克斯韋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歲時進入愛丁堡中學學習14歲就在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二次曲線作圖問題的論文,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1847年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1850年轉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數學系學習。
19歲的麥克斯韋初到劍橋大學,一切都覺得新鮮,他幾乎每天都和父親通信,報告自己的見聞、感想和學習收穫。第二年,他由於考試成績優異,獲得了獎學金。當時,大學生大多數都是自費,獲得獎學金的總是最勤奮的學生。按照規定,獲得獎學金的學生都在一起吃飯,因此,麥克斯韋結識了一群有為的年輕人,他逐漸克服了少年時代的孤僻,活躍起來。不久,他被吸收加入了一個叫做“使徒社”的學術團體。這個團體又叫做“精選論文俱樂部”,專門評選學生中最優秀的論文。有意思是,“使徒社”的名稱是根據《聖經》取的。因為耶穌只有12個門徒,“使徒社”也只能由12個成員組成,所以整個劍橋大學每屆只能有12個學生屬於這個團體。這個團體實際上是一個小小的“皇家學會”,必須是最出類拔萃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
這個時期,麥克斯韋專攻數學,讀了大量的專著。他的學習方法,不像法拉第那樣循序漸進,井井有條。他讀書不大講究系統性,有時為了鑽研一個問題,他可以接連幾周其他什麼都不管;而另一個時候,他又可能碰到什麼就讀什麼,漫無邊際,像一個性急的獵手,在數學領域裡縱馬馳騁。
課後,“使徒社”的成員們常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他們很欣賞麥克斯韋即興創作的詩,但是要和他對話卻很困難,因為麥克斯韋說起話來,和他讀書一樣,常常是天馬行空,前言不搭後語,一個題目還沒有講完,他跳到另一個題目上去了。他的思路過於敏捷,讓人難以捉摸。再加上他還保持著小時候的習慣,喜歡突然提一此奇怪的問題,比如“死甲蟲為什麼不導電呢?”“活貓和活狗摩擦可以生電嗎?”就更使人反應不過來了。有一次,一位朋友同他到郊外散步。整個傍晚,大約都在討論對某道難題的解法,麥克斯韋不停地說著,對方生怕不能領會,聽得很仔細,但是最後還是一句都沒有聽懂。麥克斯韋這種機槍式講授法,給他後來當教授帶來不少困難。他一生都不被人理解。中學時候他的服裝不被同學理解;大學時候他的語言不被人理解;到後來,他的學說也是很長時間不被人理解。儘管“話不投機”,社友們還是把他看做他們中間獨一無二的人。麥克斯韋驚人的想像、閃電般的思維能力、譏誚的詩句,把他們征服了。
伯特蘭·羅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社會學家,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1872年5月,羅素生於英國曼摩茲郡的特雷克一個英國自由黨貴族的家庭。
1890年10月,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便從清教徒式的家庭束縛中解脫出來,進人思想活躍的教育園地,他感到極為快樂。然而老師對他的影響不大,與同學們的自由交往,使他受益不淺。這個學院在1820年開始有一個不公開的小團體(它的成員稱這個小團體為“協會”;而外人則把他們叫做“使徒”)專門吸收才智出眾的學生。羅索人學第二年就被吸收進去。在這裡,他結識了不少後來聞名於世的同學,如數學家兼哲學家懷特海、哲學家莫爾和麥克塔格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他們每星期六晚上聚會,常常討論到午夜,第二天又去鄉間漫遊、交談。很快,羅素就成為他們中間頗受歡迎的成員。他不滿意老師的講課,認為當時的數學只重視技巧,不重視基礎理論的證明。在第三學年時,他雖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學位考試,卻發誓再也不念這種數學了,他幾乎賣掉他所有的數學書籍,後來改學哲學。
羅素對哲學素有興趣,但在這以前,他唯讀過英國哲學家的書。當時恰逢英國掀起新黑格爾主義浪潮,特別是布拉雷德發表了轟動一時的著作《表象與實在》,他在同學麥克塔格特的幫助下,成了一名黑格爾與布拉雷德派的忠實信徒,他立志像黑格爾那樣,建立一套哲學體系,獻身於哲學事業。
E·M·福斯特(1879-1970)
英國二十世紀小說大師,著名散文家、評論家。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被譽為與D·H·勞倫斯齊名的20世紀的偉大小說家。
福斯特於1897年進入的劍橋。他在劍橋有一個最親密的朋友名叫梅瑞狄斯(H.O. Meredith),是個稟賦極高、長於思辨、恃才傲物的青年。通過梅瑞狄斯,福斯特被選入劍橋"使徒社"。始建於1820年的使徒社有自己嚴格的社規、選拔標準和儀式。會員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經畢業,成了"天使"的前劍橋學生。每周六晚有一次正式的聚會,會上一"弟兄"宣讀論文。19世紀使徒社便有過一些如丁尼生(Alfred Tennyson)。麥克斯威爾(Clerk Maxwell)這樣的聲名顯赫的大人物,而世紀之交的使徒社更是星光燦爛。摩爾、羅素、凱恩斯、伍爾夫(Leonard Woolf), 斯特奇(Lytton Strachey)和特維廉(G.M Trevelyan)都是聚會上常見的身影。福斯特熱愛使徒社,迷戀其內部友愛的氛圍和其成員的毫不妥協的知識分子氣質,雖然他自認為不擅長抽象思維,也常常認為聚會上的哲學討論索然無味。後來在斯特奇和凱恩斯的影響下,聚會的討論傾向更貼近平常人日常生活的話題,福斯特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使徒社的經歷對福斯特的人生影響深遠。他從此與英國一流的智識圈建立了直接而長久的聯繫,並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其中,他尋求到了契合的友情,獲得了普遍的信任和認可,得到了完滿的自我實現。

使徒和間諜:“劍橋秘密網路”

“如果我必須在出賣我的祖國和出賣我的朋友之間做出選擇,我希望,我敢於出賣我的祖國。”
E·M·福斯特,1951年
1820年,聖約翰學院的一位大學生同他的朋友們一道成立了一個辯論俱樂部,劍橋座談會。由於它當初只有12名成員,後人一直稱它使徒俱樂部。創始人喬治·湯姆林森生前系直布羅陀英國聖公會主教。最有名的俱樂部成員是基姆·菲爾比,克格勃間諜,曾被授予最高勳章,1988年在莫斯科去世。
使徒俱樂部每星期聚會一次,先是在聖約翰學院,後來轉到三一學院,詩人艾爾弗雷德·坦尼森是俱樂部的早期成員之一。他們討論他們感興趣的一切,規定僅有一條:相互之間絕對坦率,對外完全保密。他們是理性主義者、不可知論者,懷疑一切。他們對教會和國家、科學和道德上的一切正統理論提出置疑。這許多的不同見解在劍橋也是要冒風險的。因此使徒們以英國方式維護著他們的顛覆思想,俱樂部內絕對機密。他們比誰都靈敏地掌握著這一技能,激進地同現有的思想決裂,又不放棄自己的上層社會及其舒適生活。
這一秘密組織之所以舉世聞名,同俱樂部成員中的知名人士和愛寫回憶錄有關。萊昂納德·伍爾夫、利頓·斯特雷奇、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魯珀特·布魯克、伯特蘭·羅素、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小說家E·M·福斯特、歷史學家G·M·特里維廉,他們全都是使徒。20世紀初,場面蔚為壯觀。大多數使徒來自三一學院,劍橋最富裕、最高貴的學院,很多人也和布盧姆斯伯里的朋友圈子有往來。時任俱樂部主席的哲學家G·E·穆爾是這樣概括使徒們的理想的:“愛情、創造、享受美學體驗和努力認識。”穆爾的《倫理原則》(《Principia Ethica》,1903年),一種善的相對論,影響了整整一代大學生。
“在我的劍橋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被選為使徒。”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侄兒朱利安·貝爾1930年寫道:“我真正感覺到我是坐在劍橋理性主義的塔尖上。”他們相互之間以兄弟相稱。和使徒們有關的一切他們稱之為現實,世上其餘的東西都是現象,單純的現象。他們像學童一樣喜歡一些暗語:天使指老成員,胚胎代表候選人員,吐司麵包上的沙丁魚叫做鯨,那是他們星期六晚上聚會時的傳統菜餚。1893年,伯特蘭·羅素解釋說:“當我們在最後一學期討論‘我們能否愛我們和她性交的人?’這個問題時,實在難以想像會有女人在場。”這個男性組織直到1971年才接受女性。第一位姐妹是朱麗葉·安南,國王學院的學生和天使安南勳爵的女兒。不少使徒認為同性愛是愛情的較高級形式。在利頓·斯特雷奇所稱的“高級雞姦”的框架內,只要符合他們自己的倫理要求,什麼都是允許的。在這種輕佻的腦力遊戲、知識和道德的冒險氣氛中,也和馬克思主義打情罵俏。
早在20世紀初,一位年輕的俄羅斯流亡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就對他的一些劍橋同學感到奇怪,他們“雖然為人正派受過教育,在談論俄羅斯時,他們講出的蠢話令人目瞪口呆。”這些蠢話之一――會不會只是一句特別輕佻的俏皮話呢?――出自藝術史學家、三一學院的使徒安東尼·布倫特之口,1935年他去蘇聯旅行過一趟,回來後聲稱:“共產主義同樣可以像立體派一樣有意思。”並非所有使徒都盲目追隨左派。梅納德·凱恩斯就告誡他的朋友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對我們的智慧的一種傷害。”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粉紅色時期,英國有很多左派同情馬克思主義,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造成了三百萬失業人員的社會制度,其二是面臨的民族社會主義。這樣,作為工黨、綏靖政策和那種“假正經”的對立面,共產主義似乎更容易讓人接受,約翰·勒卡雷形容那種假正經是“我們的社會供給的重要組成部份”:“毫不奇怪,牛津和劍橋的年輕人一心想擺脫資產階級英國拘束的行為準則,摘取30年代共產主義的藍花 。”但牛橋的大多數聰明年輕人是自由黨和保皇黨,不是馬克思主義者。1933年2月9日,就在希特勒上台後不久,牛津大學辯論會的學生們在那場著名辯論中表現出了他們的和平主義傾向多么強烈。他們以275票對153票的投票結果同意下列提議:“本會絕不為國王和祖國去戰鬥。” 劍橋的使徒們也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一道德和政治忠誠問題做出了聲明。
朱利安·貝爾在西班牙內戰中支援左派陣亡了,他在三一學院時的合作使徒和情人安東尼·布倫特卻成了蘇聯克格勃的間諜。招募他的是他的大學學友蓋伊·伯吉斯,一位冒險家和權勢神經症患者。基姆·菲爾比也是一名使徒和三一學院的紈絝子弟,早在1933年他就已經加入克格勃了。還有外交官唐納德·麥克萊恩,三一學堂的畢業生,蓋伊·伯吉斯在外交部重新遇見他將他招募了。1950年,兩人都在駐華盛頓的英國使館工作,在那裡,唐納德·麥克萊恩有機會接觸美國的核武器計畫。1951年,兩人受到“第三者”基姆·菲爾比的及時警告,逃去了莫斯科。
菲爾比是這群人里的超級大間諜,是克格勃最成功的雙料間諜。在劍橋修完歷史專業之後,他加入了英國情治單位,成了M16部的負責人,負責對東歐集團的反間諜活動。菲爾比的雙重遊戲給東歐的數百名間諜和反對派帶來了致命的後果。直到1963年他才暴露出來,在美國人麥可·斯特雷特向聯邦情報局自首以後,斯特雷特也是三一學院的畢業生和使徒俱樂部成員。基姆·菲爾比逃往莫斯科。他在那裡生活了25年,享受著一名克格勃將領的國家津貼、科珀公司的牛津果醬,至死都向劍橋的謝拉特和休出版社購買圖書。
1964年,在菲爾比出逃一年之後,“第四人”也被揭露出來了。他是女王的藝術顧問,負責管理王室藏畫,女王因他作做的貢獻將他晉升為了騎士。他由於主動招供而免受懲罰,直到15年後,當他早就光榮地卸下了一切職位時,瑪格麗特·柴契爾首相才在1979年11月公布了議院裡這位叛國者的名字:安東尼·布倫特男爵,王室的藝術專家,斯大利的間諜。這一醜聞在上層社會引起的震動遠遠大於愛德華八世的遜位。布倫特是我們中的一員(one of us),和老男孩來自同一個圈子。俱樂部、研究院,他們曾經共享過一切,有時甚至同床共寢過。劍橋間諜們背判了他們的階級,這比出賣國家還要嚴重。布倫特聲稱:“我選擇了良心。”這位使徒判國為的不是幾塊錢。菲爾比和伯吉斯也覺得自己是為了信仰叛國的。牛津教師莫里斯·鮑勒稱他們為“秘密網路”,它的重要人物都是雙料間諜和雙重道德的天才,知識分子冒險家,他們對他們的出身、對使徒俱樂部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這個值得尊敬的劍橋俱樂部難道不是一直有著秘密組織的名聲嗎?使徒俱樂部的許多老成員受到尷尬的審訊。揭露出來的不是克格勃的其他鼴鼠,而是被分裂的一代人的情感矛盾。1939年的希特勒-斯大利條約也沒能讓劍橋的這些精英馬克思主義者懷疑他們的使命,這一自我欺騙是歷史學家約翰·科斯特洛曾經詳細描述過的“出賣的面具”中的一種。從此這種謀反者氣息就和使徒俱樂部的神話分不開了。被選為終身成員的包括今天非常有影響的人物,如羅思柴爾德男爵、出版家尼爾·阿舍森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基姆·菲爾比及其朋友們不是惟一的劍橋間諜。使徒俱樂部匯聚的主要是文學人材。但卡文迪什實驗室里也坐著一隻鼴鼠:皮奧特·卡皮察,歐內斯特·拉瑟福德的寵兒和合作者。卡皮察將核研究的成果交給莫斯科,它們是蘇聯核子彈計畫的基礎之一。另外還有喬治·布萊克:不是使徒,不是上流社會的大人物,沒有性故事,唐寧學院的一名非常普通的畢業生。但布萊克在冷戰時期不僅出賣了很多西方間諜,而且出賣了“黃金行動”,英美的那個在柏林分界線下挖地道、接通蘇軍電話網的計畫。伊恩·麥克尤恩的柏林長篇小說《無辜者》(1990年)就取材於挖掘這條地道。
在圖書、劇本和電影裡,作為媒體效果特彆強烈的劍橋民間文學的角色,克里姆林宮的鼴鼠們銘刻在民族心靈里。當安東尼·布倫特1983年去世時,《時代報》上為他刊登的悼文長達三版,像一位國家領導人似的。基姆·菲爾比也一樣,1994年,他的遺物像搖滾明星的遺物似地,被拿到索思比拍賣會拍賣。史達林最忠誠的間諜來自劍橋,但最好的間諜小說卻是牛津人創作的:將其作品的初版獻給基姆·菲爾比的格雷厄姆·格林(他本人替M16工作過3年)和約翰·勒卡雷,他大學時為情報部門監視過左派同學。斯邁利,他的憂傷的主人公,比誰都更好地代表了劍橋間諜面對忠誠的矛盾心理。
在他曾經就讀的基督聖體學院裡,懸掛著一幅劇作家克利斯托弗·馬洛1585年的肖像。這位將舞台和偽裝掌握得恰到火候的莎士比亞的對手,是無神論者和同性戀者,學生時人家就說他也卷進了情報生意。據說,伊莉莎白一世的樞密院招募了他監視學院裡從劍橋去萊姆斯上英文課的天主教徒,那裡是天主教牧師和潛在政敵的培訓中心。在早早地暴死於一家客棧里之前,這位詩人會不會是位雙料間諜呢?克利斯托弗·馬洛不是劍橋間諜的惟一先驅者。他的同時代人約翰·迪伊,聖約翰學院的畢業生,數學家、地理學家、術師和卡貝利演員,當時的一位傑出學者,迪伊博士不僅僅擔任伊莉莎白一世的星占學家,而且在大陸上負擔著外交使命。他的密碼信件以“007”這個暗號簽名。伊恩·弗萊明的間諜大師詹姆斯·邦德當然也在劍橋讀過大學。

社團成員

括弧內是成員加入劍橋使徒的年份。
阿佛烈·丁尼生:英格蘭詩人、英國上議院成員。(1829) 詹姆斯·麥克斯韋:物理學家。(1852) 戈弗雷·哈代:數學家。 阿爾弗雷德·懷特黑德:數學家和哲學家。(1884) 伯特蘭·羅素:哲學家,英國上議院成員。(1892) 喬治·摩爾:哲學家。(1894) 愛德華·福斯特:作家。(1901) 約翰·凱恩斯:經濟學家、英國上議院成員。(1903) 弗蘭克·拉姆齊:哲學家。(1921) 休·戴維斯(1932) 艾倫·霍奇金:英國生理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1935) 葉光明:聖經教師。(1938) 艾瑞克·霍布斯邦:歷史學家和作家。相關著作
復仇天使:作者哲學家夸·安東尼阿皮亞。 印度修道士:作者大衛·維特。 長征:作者愛德華·福斯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