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

左將軍膠東侯 征西大將軍夏陽侯 建義大將軍鬲侯

《西漢演義》 與《東漢演義》原名《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

東漢演義

關於後漢光武劉秀滅莽興漢題材的傳統戲曲、曲藝,想必對關心傳統文化、喜歡聽書、看戲的朋友們來說,也算比較熟悉的題材,劇目曲目書目頗為豐富。而且民俗傳奇以及筆記等本就有不少綠林赤眉銅馬起義、光武帝及其將領的故事。而且還有不少典故:糟糠之妻、昆陽大戰、綠林好漢、推心置腹、投筆從戎、老當益壯、禁錮善類、飛揚跋扈、強項令、銅馬帝、“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雲台廿八宿、【至於舊時代產生的‘吳漢殺妻’戲劇、故事,所宣揚的封建思想和殘忍行為很令我反感,不在我列舉典故之列】

版本源流 

本書最早的版本是明萬曆年間金陵周氏大業堂刊本。而最有名的版本為明末《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該本除收甄偉《西漢演義》外,還收了金川西湖謝詔編集的《東漢演義》。《東漢演義》共十卷一百四十六回,劍嘯閣收入時有刪節,刪節後為一百二十五回。《東漢》與《西漢》比較,《西漢》故事雖有演義成份,但基本內容與歷史記載相合,且每一回字數較多,故事完整。《東漢》故事則多取自民間傳說,謝詔編時又加許多想像,故與史實相差甚遠,而每一回字數僅數百,故事敘述過於簡略。後珊城清遠道人,深感《西漢》、《東漢》虛實之差,遂本史鑑之法重編了《東漢演義》。清遠道人之重編本,較之謝詔原本更符合歷史,但不足之處是缺乏演義的想像力和文學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遠道人重編後,嘉慶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東西漢演義》,均是將甄偉《西漢演義》與清遠道人重編《東漢演義》合刊在一起。近年來學術界整理重印時,即以清善成堂本《東西漢演義》為底本,校勘《西漢演義》時又參校了劍嘯閣本和民國時劉文英標點本,為使故事連貫,按劉文英本刪去了一些詩詞。《東漢演義》則參校了《漢書·王莽傳》及《後漢書》。善成堂本《東漢演義》刊刻錯誤頗多,均據史書一一校正。
有關東漢故事的評書很精彩,還出現了講東漢的名家。其實較為系統全面的說東漢劉秀的曲藝書部,應該說主要來源於明代謝詔的講史小說《東漢演義》(東漢十二帝演義),故事情節很熱鬧,不拘泥於《後漢書》、《續漢書》等史籍所載,語言通俗淺顯、引人入勝。武科場奪魁、神牛突圍、岑彭歸漢等具有濃厚的傳奇神奇色彩的故事都在此書中出現了。姚期、鄧禹、吳漢、馬武等人物形象給人印象頗深。戲曲對一些具體的故事段子更有發展,比如有名的《草橋關》、《取洛陽》、《打金磚》。《上天台》的劉秀因為忠奸不分被馬武等冤魂驚死,這樣的突破封建倫理思想的劇目的確在舊時代很少見。戲曲《糟糠情》(譬如:絲弦劇) 主要表現宋弘不忘患難之妻,後來得到劉秀和湖陽公主的認可。

文學作品

實際上,還有個《東漢演義》往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清人清遠道人的《東漢演義》。此版本《東漢演義》主要依據是史書記載,所以這部歷史演義比較符合史實(馮夢龍《新列國志傳》,即《東周列國志》也是具備這樣特徵).而故事情節肯定有沒有謝詔的版本的瑰麗、想像色彩。但故事比較全面,記敘完整。這裡的“姚期”也按照史書記載改成了“銚期”.
馮夢龍校訂編纂的《兩漢演義》,是比較通俗的講述東漢西漢歷史故事的文學作品,不過比起馮先生的《新列國志傳》【即《東周列國志》】《新平妖傳》(增補羅貫中《北宋三遂平妖傳》)、‘三言’、‘二拍’···此書似乎不是很有名.
順便說一下:蔡東藩《後漢演義》【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含 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唐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演義 等】屬於歷史讀物,現在很多書店都把這套書放在“古典名著”欄,其實不是古典文學。孫保鏞《後漢沉浮》也是像讀小說一樣的歷史讀物,更適宜於青少年和兒童閱讀。林漢達先生《前後漢故事》很有名氣。

二十八位將領

二十八位將領以及對應星宿:(括弧內為主要兵器)
太傅高密侯 鄧禹 角木蛟(雙刀)
大司馬廣平侯 吳漢 亢金龍(戟)
左將軍膠東侯 賈復 氐土貉(戟)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 耿弇 房日兔(戟)
執金吾雍奴侯 寇恂 心月狐(槍)
征南大將軍舞陽侯 岑彭 尾火虎(刀)
征西大將軍夏陽侯 馮異 箕水豹(刀)
建義大將軍鬲侯 朱佑 斗木豸(鐧)
征虜將軍穎陽侯 祭遵 斗金牛(刀)
驃騎大將軍櫟陽侯 景丹 女土蝠(戟)
虎牙大將軍安平侯 蓋延 虛日鼠(斧)
衛尉安成侯 銚期 井木犴(槍)
東郡太守東光侯 耿純 室火豬(刀)
捕虜將軍揚虛侯 馬武 奎木狼(刀)
中山太守全椒侯 馬成 胃土雉(斧)
河南尹阜成侯 王梁 昂日雞(槍)
琅邪太守祝阿侯 陳俊 畢月烏(槍、鐧)
驃騎大將軍參蘧侯 杜茂 參水猿(叉)
積弩將軍昆陽侯 傅俊 觜火猴(矛)
左曹合肥侯 堅鐔 危月燕(刀)
上谷太守淮陽侯 王霸 鬼金羊(斧)
信都太守阿陵侯 任光 柳土獐(刀)
豫章太守中水侯 李忠 星日馬(劍、箭)
右將軍槐里侯 萬修 張月鹿(鞭)
太常靈壽侯 邳彤 翼火蛇(戟)
驍騎將軍昌成侯 劉植 軫水蚓(槍)
城門校尉朗陵侯 臧宮 壁水獐 (戟、鞭)
驃騎將軍慎侯 劉隆 婁金狗 ( 劍)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西漢演義

《西漢演義》 與《東漢演義》原名《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
為明代鍾 山居士甄偉所著小說。小說主要敘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項羽劉邦反秦暴政及滅秦後楚漢相爭的故事。描繪了項羽、劉邦、張良韓信等一大批歷史人物的形象。
本書最早的版本是明萬曆年間金陵周氏大業堂刊本。而最有名的版本為明末《劍嘯閣批評東西漢通俗演義》,該本除收甄偉《西漢演義》外,還收了金川西湖謝詔編集的《東漢演義》。《東漢演義》共十卷一百四十六回,劍嘯閣收入時有刪節,刪節後為一百二十五回。《東漢》與《西漢》比較,《西漢》故事雖有演義成份,但基本內容與歷史記載相合,且每一回字數較多,故事完整。《東漢》故事則多取自民間傳說,謝詔編時又加許多想像,故與史實相差甚遠,而每一回字數僅數百,故事敘述過於簡略。後珊城清遠道人,深感《西漢》、《東漢》虛實之差,遂本史鑑之法重編了《東漢演義》。清遠道人之重編本,較之謝詔原本更符合歷史,但不足之處是缺乏演義的想像力和文學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遠道人重編後,嘉慶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東西漢演義》,均是將甄偉《西漢演義》與清遠道人重編《東漢演義》合刊在一起。本次整理即以清善成堂本《東西漢演義》為底本,校勘《西漢演義》時又參校了劍嘯閣本和民國時劉文英標點本,為使故事連貫,按劉文英本刪去了一些詩詞。《東漢演義》則參校了《漢書·王莽傳》及《後漢書》。善成堂本《東漢演義》刊刻錯誤頗多,均據史書一一校正。

內容簡介

西漢是中國歷史的重要階段,它的歷史長達210年。《西漢演義》連環畫描繪的並不是西漢的全部。從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開始,其中經歷了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到西漢建立,這前後大約有20年的時間。歷史的是鏡子,可以增加讀者認識生活、辨別是非、了解成敗得失的困果關係等方面的能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