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綿軍

 劉綿軍,1968年9月出生,1985年在國電石橫發電廠參加工作。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他從1994年至今擔任該廠鍋爐隊磨煤機一班班長。2000年他獲得“富民興魯勞動獎章”。2001年他被授予“山東電力勞動模範”和“山東省經濟技術創新先進個人”稱號。2003年他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他所在的班組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劉綿軍已從事磨煤機檢修工作25載,他付出了一路艱辛和汗水,收穫著一路成功和希望。多年來,他把自己交給了深愛著的磨煤機檢修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勇於探索,執著追求,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該做的工作。
編輯本段

人物特寫

1985年底,年僅17歲的劉綿軍參加工作來到石橫電廠。培訓三個月後,他被分配到磨煤機班。當時的一期工程兩台雙引進機組裝配有十台RP923中速碗式磨煤機,這種磨煤機對煤質要求非常高,“脾氣”也大得狠,經常發生磨輥卡澀、風室堵塞和襯板脫落等故障,並且沒有成熟的檢修經驗可借鑑。那時,機組跳機70%的原因來自磨煤機。那時,他幾乎每天都要加班搶修,一天晚上能被叫起來三四回,一天洗三四回澡是常有的事。“清風室、換裙罩、調整間隙、砸背帽”,是磨煤機檢修勞動強度最大的活,樹立志向後的劉綿軍,處處搶在前面,凡有這些工作,他一定會參加。1993年,因為工作成績突出,劉綿軍走上了班長的工作崗位。他立即帶領全班同志,走上了摸清設備運行周期、探索檢修規律的道路。他冒著高溫,鑽進磨煤機內部,清煤粉、測數據,對大修、定檢數據進行仔細地記錄,對運行設備發生的異常情況、運行小時數進行觀察、統計,經過長時間的歸納分析,終於摸清了磨煤機的“脾氣”,並總結了一套定期檢修“三步曲”。第一步是定檢要精,數據要精確到一絲一毫;第二步是大修要快,質量要好,大修工期由十多天縮短到四五天;第三步是備品要足,設備不備用,時時有人修,修好了放在那裡備用,時時有備品。“有心人,天不負”。全廠安全生產的難題終於被攻克,檢修工作朝著由計畫檢修向狀態檢修的方向發展。從那以後,磨煤機再也沒有出現過“無計畫”的故障,設備保持在了良好的運行狀態。
不論是大小修,還是日常檢修,劉綿軍同志都把修舊利廢放在重要位置去抓。在歷次大小修中,他都將更換下來的噴嘴,全部進行解體,經過整理後,用來焊補其他磨損噴嘴,節約了大量貴重鋼板。特別是對分離器設備,每次檢修,他都堅持焊補,能修不換。他曾算過這樣一筆賬:分離器儘管看上去磨損嚴重,但經過焊補後,還能使用一個檢修周期。更換一套分離器要用3萬多元,而焊補一套僅用500元左右,每次焊補兩套分離器,其效益就相當可觀。正是基於這種思想,劉綿軍同志在工作中處處精打細算,他引導職工在檢修中能用煤油的地方,就不用鬆動劑,要事無巨細,件件節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