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派[評劇旦角流派]

劉派[評劇旦角流派]

劉派是“評劇女皇”劉翠霞創立的評劇旦角藝術流派。劉翠霞是一位天賦條件優異,藝術素質高超,富於創造精神的優秀評劇演員。她所創立的劉派藝術,豐富了評劇音樂寶藏,經數十年流傳,形成天津評劇音樂主體風格。

簡要介紹

評劇劉派創始人劉翠霞20世紀30年代在津城被譽為“評劇女皇”。她丹田氣足,唱腔調門高,音域寬廣,曲調緊湊連貫,節奏急切有力,高音挺拔悠揚、激越奔放,不僅先天條件優越,還善於根據自身條件,在繼承前輩李金順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她的改革受到觀眾喜愛,其藝術在天津落地生根,逐漸形成了劉派。

劉翠霞在創演劇目時,不是死搬前輩的藝術,而是先在很好學習之後,根據自身的條件,改為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觀眾對她的改革很喜歡,在她演出時,觀眾踴躍叫好。觀眾的表現,對劉翠霞是一種很好的鼓舞,她在舞台實踐中不斷改革不斷創新。逐漸的劉翠霞有了她自己的演唱風格,形成了劉派。她的藝術在天津生根發芽,她的演唱風格也就代表了天津評劇的大口落子風格。以後天津評劇名角全都或多或少的借鑑和吸收了劉派的藝術。

藝術特色

在劉翠霞出道之前,評劇第一代坤伶花蓮舫、李金順等,基本上沿襲東路評劇旦角唱法,保留了粗獷古樸的“大口落子”風格,在唱腔音調上融入了較多冀東地方口音,充溢著冀東民歌風味。劉翠霞入行之後,汲取了李金順、花蓮舫演唱上的優長,淡化了冀東音調,強化了標準讀音,咬字清晰真切,達到字正腔圓。於剛勁之中顯現出柔美抒情之意蘊,極大地提升了評劇聲腔的檔次。尤其是她創造的快速彈跳、乾脆利落的“樓上樓”即垛板唱法和一波三折哀怨淒楚的“搭調”唱法,清新動聽,耐人尋味,被後學奉為圭臬。

劉翠霞的嗓音高亢明亮、柔韌醇厚,音域寬達兩個八度。有較明顯的天津語音。素以定調高(A調,bB調)、起腔高、行腔音區高和潑辣奔放、噴口灑脫的演唱風格著稱。其“慢板”唱腔在句型結構上已形成規範,上、下句起唱形式亦基本固定。在旋律上她把衛梆子“二六板”的腔調進一步評劇化;演唱時多將上句尾腔延長至下一板位,且做裝飾性處理。她擅唱“垛板”,氣力充沛,吐字清晰,每於句尾加用語助詞。大段唱腔節奏鏗鏘、一氣呵成。其“搭調”與早期相比,句幅有所擴大,旋律更加豐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演唱感情奔放,又擅用顫音,極有感染力。20世紀30年代中期於《蓮英托兆》中所唱的“反調慢板”與一般的“反調慢板”有較大不同;又在《奇冤巧報》中運用了“垛板”轉“悲調迷子”的方法。

劉翠霞是繼李金順之後的一為很有成就的女藝術家,她的高音挺拔悠揚,激越奔放,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代表劇目

劉翠霞善演的劇目很多,有《玉鐲記》、《三節烈》、《繡鞋記》、《移花接木》(《花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劇目。

其代表劇目有《雪玉冰霜》、《勸愛寶》、《奇冤巧報》、《一元錢》、《玉鐲記》等。20世紀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開、崑崙、寶利等公司分別為其錄製了唱片(已收集39個劇目的唱片40餘張)。

藝術傳承

新翠霞、蓮小君演出《婦女代表》 新翠霞、蓮小君演出《婦女代表》

 繼劉翠霞之後,新翠霞、鮮靈霞、六歲紅、馬淑華、吳博莉、盧一萍、趙淑琴等,均受劉翠霞藝術較深影響,形成天津評劇劉派的強大陣容。 繼承劉翠霞藝術的劉派第二代傳人新翠霞,早期演唱極力模仿師父,幾乎“以假亂真”。20世紀50年代後,她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根據個人條件和觀眾的欣賞要求,在唱腔和演唱風格上有了許多變化和發展,不斷改革創新,形成旋律多姿、腔調富於變化的個人演唱風格。  吳博莉為新翠霞親傳弟子、評劇劉派第三代優秀傳人和代表人物。其代表劇目有《打狗勸夫》、《白蛇傳》、《秦香蓮》、《珍珠衫》等。

馬淑華師從宋淑芳、孫桂君、李寶順、新翠霞、鮮靈霞、六歲紅,工閨門旦、青衣、花旦,曾榮獲第七屆中國戲曲梅花獎。她在繼承劉派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吸收了愛派、白派的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是劉派傑出的第三代傳人。

2008年10月18日,馬淑華舉行收徒儀式,正式將天津市評劇院的王雲珠收入門內,成為評劇劉派的第四代傳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