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聲

劉泉聲

劉泉聲,男,1962年8月5日生,江蘇溧陽人,博士,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曾受中國科學院和日本科技廳資助去日本國進行客座研究和日本政府特別研究員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科研計畫處處長、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岩土力學與工程開放研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副院長。現任國家973計畫項目“深部複合地層圍岩與TBM相互作用機理及安全控制”首席科學家;岩土與結構工程安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中國能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岩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岩石力學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二、十三屆專家評審組成員;《岩土力學》編委;湖北省第十一屆政協常委。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山東礦業學院(今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礦井建設專業本科學習;

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岩土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劉泉聲 劉泉聲

1996年9月至2000年10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岩土工程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學習。

1986年7月至今,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工作,期間,

1988年12月,助理研究員;

1994年5月,副研究員;

1996年12月,研究員;

1997年8月~1998年7月,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院資源環境技術綜合研究所客座研究;

1998年7月至2000年1月,科研計畫處處長;

2001年1月~2001年6月,日本地質調查所政府特別研究員;

2002年至今,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地下工程學科方向責任研究員;

2007年9月,中國科學院二級研究員;

2009年9月,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應邀去南非、韓國、瑞典、印尼、荷蘭、德國、加拿大、美國等進行學術交流。

這些來,主要從事以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為背景的岩石時溫等效效應、裂隙岩體溫度-應力-水流耦合過程建模與模擬研究;複雜條件地下工程圍岩穩定性分析方法、控制理論與支護技術研究;岩土工程測試與加固技術的工程套用。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面上項目3項、重點項目2項、國際合作重大項目1項);主持國家技術創新計畫項目、國家交通西部科技項目、國防科工委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專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等10多項;負責完成岩土工程加固項目五十餘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0、2001)、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2009、2010)、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優秀科技獎金獎(2002)、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優秀論文獎(2005)。出版專著2部、編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20餘篇,EI收錄30餘篇,ISTP收錄1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學術貢獻

(1)煤礦深部巷道圍岩穩定控制理論、支護技術及地應力測試方法研究取得了開拓性研究進展,解決了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² 首次提出針對煤礦深部巷道圍岩“三高”“一軟弱”特點的穩定性分析方法與“分步聯合控制理論”

首次系統地建立了針對千米深部岩巷圍岩“三高”“一軟弱”特點的穩定性演化控制方程組和強度準則,提出了圍岩參數反分析進化神經網路模型新算法;基於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數值分析方法的融合,開發了“三高”耦合作用下深部圍岩穩定性分析軟體系統、圍岩相似模擬材料和深部位移測試技術,揭示了千米深部岩巷圍岩的變形破裂機理,提出了深部圍岩“破裂碎脹-損傷擴容-非線性變形”的三分區破裂機理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基於“應力狀態恢復改善、強度增強、破裂損傷區固結修復、應力峰值轉移控制與承載圈擴大”分步聯合作用原理的深部岩巷穩定控制理論。建立了千米深部岩巷圍岩穩定性分析和控制的理論體系。

² 創新發展和系統集成千米深部岩巷穩定性分步聯合控制成套技術

自主研發了以可控預應力超高強錨桿和高強抗彎噴層為核心的可控預應力超高強錨噴支護體系,通過兩者的合理匹配,將錨桿施加的集中錨固力通過高強抗彎噴層均勻分布地作用於圍岩表面,實現圍岩應力狀態的有效恢復和改善,提高圍岩的非固有強度;可控預應力錨桿的超高強作用有效提高了圍岩的固有抗剪強度,限制圍岩沿原生裂隙和次生破裂滑移面的剪下變形,提高圍岩抵抗“三高”作用下剪下破壞的能力。

研究揭示了深部岩巷底臌破壞的機理,創新發展了底臌控制技術,成功開發了底板注漿錨索及其配套的底板錨索鑽機和底板注漿機,為深部岩巷底板支護施工和底臌控制創造了條件。

發明了錨桿可控預緊力施加技術和氣動錨桿預緊安裝機,為千米深部可控預應力超高強錨桿的預緊力施加控制創造了條件。

研究揭示了無機注漿材料增韌改良的機理,成功開發了經濟高強高韌的注漿材料及注漿機具,攻克了無機注漿材料不能適應深部岩巷圍岩大變形而易開裂失效的技術難關,為控制深部巷道的長期穩定提供了技術保障。

研究揭示了深部膨脹性圍岩膨脹變形與破壞失穩的機理,創新發展了深部膨脹岩巷道穩定控制技術。

以上成果在淮南、平頂山、徐州、淮北、國投新集等礦區約50萬米深部岩巷中得到推廣套用,累計節省巷道支護和煤炭生產成本約45億元,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² 創造性地提出了深部軟弱圍岩地應力測試新技術 - 流變應力恢復法地應力測試技術

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水壓致裂法和應力解除法不適用於煤礦深部軟弱圍岩,實施起來十分困難。

水壓致裂法假定鑽孔方向為一個主應力方向,測量結果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只能確定垂直於鑽孔的平面最大主應力和最小主應力,為二維應力測量方法;假定岩石為連續、均勻和各向同性,而且鑽孔封隔器在高水壓下的良好水密封性能要求,對岩體的完整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因而水壓致裂法不適於測定節理裂隙發育的岩體地應力。

應力解除法的求解基於彈性厚壁圓筒的應力計算公式,同樣需要假定岩石為連續、均勻和各向同性,這與煤礦深部圍岩的性質嚴重不符;必須確定岩體的彈模E和泊松比μ,而岩體的彈模和泊松比的量值與其所處的應力狀態密切相關,因而需要在應力解除過程中套孔取出長度達到30cm的岩芯,這在煤礦深部圍岩中幾乎不可能實現;實際測試中E、μ的確定一般在實驗室採用標準圓柱體試件測得,其量值與30cm長度岩芯測得的彈模相差一個數量級。

針對煤礦深部圍岩地應力測試的特殊需要,劉泉聲在國內外原創性的提出了流變應力恢復法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該方法不需要對岩體的力學性質作出任何假定,也不需要知道被測岩體的本構關係,僅需在測點處放置兩個完全不同軸的三向壓應力測試感測器,通過應力分析的坐標轉換公式求解同一點兩個完全不同軸坐標系的六個剪應力分量,從而嚴密確定一點的應力狀態。基於該方法的原理,發明了三向壓應力感測器、現場測試的孔內推送定位裝置和注漿固定材料技術。獲得中國國家發明專利和澳大利亞國際發明專利。

2 )在隙岩體溫度 - 應力 - 水流耦合過程建模與模擬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

Ø 岩石時溫等效效應

在設計高放核廢料地下貯存庫時,人們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處置庫圍岩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其力學性質和力學行為的長期演變規律。研究這一問題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根據短時間內得到的試驗數據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預測圍岩長時間的力學回響。在本人的研究工作之前,雖然國內外也有少量專家(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M. S. Paterson,美國USGS的Savege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王繩祖等)提出過以溫度代換時間的概念,但沒有一人進行過嚴密的理論論證和實驗驗證,所以從未能夠很好地從理論上解決這一科學難題。本人根據岩石的溫度效應和時間效應的對比分析,提出了岩石時溫等效原理存在的假說,基於Biot的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內變數理論,首先從理論上證明了岩石時溫等效原理的存在,並建立了岩石變形模量、蠕變柔量、粘結力等強度變形量的時溫等效原理的數學表達式及其移位因子方程,進而通過大量的實驗確定了花崗岩變形模量和粘結力的移位因子參數,從變形特性和強度特性兩方面研究了岩石的時溫等效性。從而,在國內外首先解決了高放廢物處置庫圍岩力學性質長期(萬年以上尺度)演化規律預測方法的科學難題。這項工作屬原創性研究。

Ø 裂隙岩體溫度 - 應力 - 水流耦合過程建模與模擬

核廢料地質處置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要長期阻隔高放廢物中放射性核素與生物圈的聯繫,而這一聯繫是由地下水攜帶的放射性核素在地質介質中遷移來實現的。這一潛在的遷移過程涉及到複雜的溫度場(Thermal)、滲流場(Hydraulic)、應力場(Mechanical)及其耦合作用過程。故此,在評價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的安全性時,必須基於對高放核廢料地質處置可能涉及的物理-化學過程的理解,通過分析試驗數據,提出和驗證可靠的數學模型,並利用充分有效的數值模擬手段進行理論預測,科學論證在萬年甚至十萬年時間尺度內的從處置庫近場到遠場圍岩核心素隨地下水的遷移規律,以制定出合理的貯存庫設計方案。

本人及合作者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出裂隙岩體滲流特性受溫度、應力影響的規律和飽和流體、溫度對岩體弱化程度的影響規律。基於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熱彈性和裂隙介質滲流理論,在考慮圍岩介質內部流體相變、氣相可壓縮性、過程的非平衡態等基礎上,採用隨機雙重等效連續介質方法建立了核廢料地質處置庫圍岩介質THM耦合過程的數學模型;使用格線離散有限元計算;考慮了建模和參數的不確定性影響;將多點地質統計方法引用到確定岩體結構的空間分布等。針對美國的Yucca Moutain、瑞典的FEBEX和中國的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候選場址甘肅北山三個背景工程,計算模擬了近場圍岩滲流場、垂直應力、水平應力、溫度場、壓力場和汽化疏乾帶0~100000年期間的變化過程,研究結果與美國的DOE、德國的BGR、日本的JAEA等國家小組的研究結果及現場長期監測試驗數據進行了對比驗證,與美國DOE的研究結果和Yucca Moutain Project現場監測數據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獲得DECOVALEV國際合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及其它研究小組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達到國際同行中的先進水平。這是在本領域取得的國內最系統深入的研究進展。

獲得榮譽

劉泉聲教授是2015年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專業是“煤炭開採”,遴選渠道是院士推薦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出版專著2部、編著1部。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岩土力學》和科學出版社《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著作叢書》等編委;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

中國能源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岩石力學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岩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質學科專家評審組成員;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評審專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評審專家;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

湖北省科技成果獎評審專家;

武漢市建委建設科技委諮詢專家;

湖北省第十屆政協委員;

論文著作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主持國家973、技術創新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交通西部科技項目、國防科工委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專項等10多項,重大工程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餘篇,EI收錄論文50餘篇。獲得國內發明專利12項,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內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體著作權3項。

在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采動煤岩地質環境劣化誘發礦山動力災害機理研究”;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裂隙岩體THM耦合過程及其對地下工程穩定性的影響”;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地下水源熱泵THM耦合機理及系統評價研究”;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地下工程圍岩模型的自適應分區識別研究”;

5、“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礦井深部開採安全保障技術及裝備開發”子課題“千米深井高地應力軟弱圍岩巷道(硐室)群支護技術研究”;

6、“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礦井深部開採安全保障技術及裝備開發”子課題“淮南礦區深部地應力場對瓦斯壓力影響規律研究”

7、“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礦井深部開採安全保障技術及裝備開發”子課題“顧橋礦南翼大巷地質異常斷裂帶施工安全與圍岩控制技術研究”;

8、國防科工委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專項“THMC耦合過程作用下高放廢物處置庫圍岩穩定性與滲透性的長期演化”;

9、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煤礦深井巷道圍岩穩定分析與控制理論研究”;

10、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高放廢棄物地下埋存中污染物運移的機理和監測方法”;

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國家科技計畫項目培育項目“泥岩核廢料深地質處置庫關鍵岩石力學問題研究”;

12、淮南礦業集團委託項目“潘二礦井底車場高應力大變形軟岩巷道群支護技術研究”;

13、淮南礦業集團委託項目“深部巷道衝擊地壓孕育發生機理及控制對策研究”;

14、淮南礦業集團委託項目“顧北礦F104異常地質構造帶巷道安全掘進與加固技術研究”;

15、中交建設股份特大科技項目“港珠澳大橋珠海連線線隧道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科研成果

◆獲獎:

①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複雜條件下地下工程開挖支護技術的理論方法與套用研究”,2000年度(排名第二)。

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煤礦千米深部岩巷穩定控制關鍵技術”,2010年度(排名第一);

③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煤礦深部岩巷穩定控制理論與支護成套技術研究及套用”,2009年度(排名第一)

④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隧道雷射定位與變形監測系統研發及套用”,2010年度(排名第一);

⑤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優秀科技獎金獎,2002年。

⑥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優秀論文獎“岩石時溫等效原理的理論與實驗研究”2005年。

⑦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爆破荷載作用下岩質邊坡動態相應的數值模擬研究”,2004年。

◆專利:

①發明專利“隧道無線雷射放樣裝置”

②發明專利“大量程機械式多點位移計”

③實用新型專利“可控預應力超高強錨桿”

④實用新型專利“錨桿預應力控制裝置”

⑤實用新型專利“增阻高強預應力錨桿”

⑥實用新型專利“大傾角厚煤層留小煤柱沿空掘巷支架”

⑦實用新型專利“微生物地下水滲流阻塞觀測的裝置”

⑧實用新型專利“氣動錨桿安裝裝置”

⑨實用新型專利“一種軟弱膨脹型圍岩巷道支護裝置”

◆軟體著作權登記:

①鑽爆法隧道爆破炮孔設計軟體V1.0

②隧道變形監測系統V1.0

③隧道掘進自動定位系統V1.0

④圍岩多場耦合分析建模系統V1.0

◆專著:

1、劉泉聲,高瑋,袁亮,《煤礦深部岩巷穩定控制理論與支護技術及套用》,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

2、高瑋,袁亮,《基於仿生計算智慧型的地下工程反分析——理論與套用》,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主要論文:

1. Liu Quansheng, Xu Xichang, Wang Chongge, T. Yamaguchi, Time-Temperature Equivalence for Rocks, Vol. 306-308: 1397-1402, March 2006,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 Liu Quansheng, Xu Guangmiao, Study on Basic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Rocks at Low Temperatures, Vol. 306-308: 1479-1484, March 2006,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3. Liu Quansheng, Hu Yunhua, On Stability and Support Measures of Rock Mass Surrounding A Diphead of A Coal Mine, Vol.326-328: 1611-1616, Sept. 2006,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4. Quansheng Liu, Guangmiao Xu, Xiaoyan Liu,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Freezying-Thawing Damage Propagation of Saturated Rocks, Issues 7 and 8 , March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5. LIU Quansheng , LIU Bin, GAO Wei, Study On the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of Rockburst, Vol. 33-37:663-668, Mar. 2008,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 Liu Quansheng, Xu Guangmiao, Wu Yuexiu, The Thermo-Hydro Coupled Model of Low-Temperature Rock in Consideration of Phase Change, Vol. 33-37:645-650, Mar. 2008,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7. Liu Quansheng, Zhang Chengyuan, Liu Xiaoyan,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Coupled THM Processes in Task_D of DECOVALEX_Ⅳ, Vol. 25: 709-720, April 2006, Yanshilixue Yu Gongcheng Xuebao/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8. Liu Quansheng, Xu Xichang, Tsutomu Yamaguchi,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GP Granite in Dependence on Temperature and Time, Sept., 2001, Proc. 2nd ARMS, Beijing.

9. Liu Quansheng, Ding Duowen, Zhu Weishen, The Design and Effect of Anchoring Supporting for Weak Rockmass Surrounding Galleries, Ninth Int. Conf Assoc. for the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Wuhan, China, Sep., 1997.

10. Quansheng Liu et al,Analysis on the Reinforcement of an Under-ground Civil-Defence Gallery beneath a Building, Proc. Regional Symposium on Sedimentary Rock Engineering, Taipei, Nov. 20~22, 1998

11. Q.S. Liu, X.Y. Liu & C.Y. Zh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M Coupled Processes in Task_D of Decovalex_IV, part I,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ed Barriers for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ISEB-2005), pp178-184, 2005/9/8-2005/9/10, Tongji University and Ecole National des Ponts et Chaussee.

12. Q.S. Liu, X.Y. Liu & C.Y. Zhang,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M Coupled Processes in Task_D of Decovalex_IV, part Ⅱ, pp185-193, 2005/9/8-2005/9/10, Tongji University and Ecole National des Ponts et Chaussee.

13. Q.Liu, C.Wang, Study on time-temperature equivalence principle for rocks, Geoproc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pled THMC Processes in Geo-systems, KTH, Stockholm, Sweden, october 2003.

14. Quansheng Liu, Chengyuan Zhang, Xiaoyan Liu, A practical method for coupled THM simulation of the Yucca Moutain and Febex case examples for Task D of the DECOVALEX THMC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GEOPRC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pled THMC Processes in Geo-system, Nanjing, China, May, 2006

15. 劉泉聲,張偉,盧興利等,斷層破碎帶大斷面巷道的安全監控與穩定性分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29(10)

16. 劉泉聲,白山雲,肖春喜,高瑋,基於現場監控量測的龍潭隧道施工期圍岩穩定性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10)

17. 劉泉聲,胡云華,劉濱,基於試驗的花崗岩漸進破壞本構模型研究,岩土力學,2009,30(2),

18. 劉泉聲,張華,林濤,煤礦深部岩巷圍岩穩定與支護對策,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1)

19. 劉泉聲,徐光苗, 光纖測量技術在岩土工程中的套用,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

20. 劉泉聲,張華, 對煤礦深部圍岩穩定與支護幾個關鍵問題的認識,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增(2)

21. 劉泉聲,陳剛, 花崗岩時-溫等效原理的進一步驗證,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22(11)

22. 劉泉聲,王崇革, 岩石時-溫等效原理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第一部分:岩石時-溫等效原理的熱力學基礎,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2),

23. 劉泉聲,許錫昌,山口勉,長秋雄, 岩石時-溫等效原理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第二部分:岩石時-溫等效原理的主曲線與移位因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3)

24. 劉泉聲,許錫昌, 三峽花崗岩與溫度及時間相關的力學性質試驗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0(5)

25. 劉泉聲,王志儉, 砂-膨潤土混合物膨脹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7)

26. 劉泉聲,許錫昌, 溫度作用下脆性岩石的損傷分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4)

27. 劉泉聲,吳玉山,劉祖德,高層建築深基坑工程在中國的發展,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7,16(4)

28. 劉泉聲,劉小燕,張程遠,劉亞晨,核廢料貯存裂隙岩體THM耦合研究進展與展望,國防科工委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討會論文集,pp76-88,2005年8月,北京.

29. 劉泉聲,張程遠,劉小燕,DECOVALEX_IV之TASK_D THM耦合分析模擬專題中的研究進展,國防科工委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討會論文集,pp125-132,2005年8月,北京.

30. 劉泉聲,岩石時溫等效效應及其在核廢料貯存庫圍岩長期穩定性分析中的套用,國防科工委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討會論文集,pp227-235,2005年8月,北京.

31. 劉泉聲,許錫昌,岩石時溫等效效應及其在核廢料貯存庫圍岩長期穩定型分析中的套用,國防科工委高放核廢物地質處置學術研討會,2004年7月,北京.

32. 劉泉聲,張華,高強錨桿支護及其在大型地下峒室中的套用,油氣地下儲庫國際學術報告會,p170-175,2004年11月,北京。

33. Xiaoyan Liu, Chengyuan Zhang, Quansheng Liu,Multiple-point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n fracture networks at Yucca Mountain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Volume57,Issue6,pp1361-1370 .

34. Xiaoyan Liu, Chengyuan Zhang, Quansheng Liu, ANALYSIS OF COMPLEXITY IN COUPLED 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 process SIMULATION, Issues 7 and 8 , March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35. Chengyuan Zhang, Xiaoyan Liu, Quansheng Liu, An rock-physics-based complex pore-fluid-distribution model to seismic Dynamical response, Issues 7 and 8 , March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36.Xiaoyan Liu, Chengyuan Zhang, Quansheng Liu, Coupled THM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the Yucca Mountain and FEBEX Case Study within DECOVALEX-THMC Framework, Vol. 33-37:639-644, Mar. 2008,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7.Chengyuan Zhang, Xiaoyan Liu, Quansheng Liu, Study on Uncertainty and Criterion in Model Optimization of Coupled THM Simulation, Vol. 33-37:1135-1140, Mar. 2008,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8.Xiaoyan Liu, Chengyuan Zhang, Quansheng Liu,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in coupled THM simulations of the FEBEX case example for Task D of the DECOVALEX THMC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GEOPRC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pled THMC Processes in Geo-systems, Nanjing, China, May, 2006

39. Zhang Chengyuan, Liu Xiaoyan, Liu Quansheng, Coupled THM processes modeling and stochastic simulation consider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underground storage caverns, Vol.326-328: 561-564, Sept. 2006,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40. Liu Xiaoyan, Zhang Chengyuan, Liu Quanshe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frequency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seismic attenuation of saturated rocks, Vol.326-328: 1149-1152, Sept. 2006,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41. Zhang Chengyuan, Liu Xiaoyan, Liu Quansheng,Coupled THM Processes modelling and stochastic simulation consider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underground storage caverns, Proc.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derground Storage of Oil and Gas in Rock Caverns, Nov. 2004, Beijing.

42. Jiao Yuyong, Liu Quansheng, Guoqiju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Yangjiachao landslide, Environment Geology, Sept., 2000, Nanjing, China.

43 Yuyong Jiao,. Xiuli Zhang, Jiao Zhao and Quansheng Liu. Viscous Boundary of DDA for Modeling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Jointed Rock Ma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44. Yuyong Jiao, Quansheng Liu, Shucai Li,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blocky rock structures, vol306-308: 1391-1396, 2006,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45. Wang CG, Song ZQ, Chen WZ, Liu QS, Yang CH,study of thermo-rheology characters of rock under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vol261-263: 639-644, 2004 ,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46. 徐光苗,劉泉聲,彭萬巍,常小曉,低溫作用下岩石基本力學性質試驗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12)

47. 徐光苗,劉泉聲,岩石凍融破壞機理分析及凍融力學試驗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17)

48. 徐光苗,劉泉聲,張秀麗,凍結溫度下岩體THM完全耦合的理論初步分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1)

49. 焦玉勇,張秀麗,劉泉聲,陳衛忠,用非連續變形分析方法模擬岩石裂紋擴展,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4)

50. 劉亞晨, 劉泉聲等, 岩體裂隙結構面的溫度-應力-水力耦合本構關係,岩土工程學報,2002,24(2)

51. 許錫昌,劉泉聲, 高溫下花崗岩基本力學性質初步研究,岩土工程學報,2000,22(3)

52. 劉亞晨,劉泉聲,蔡永慶,吳玉山, 核廢料貯庫圍岩介質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和熱彈性,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3)

53. 王志儉,劉泉聲, 密實砂-膨潤土混合物膨脹特性的試驗研究,岩土力學,2000,21(4)

54. 劉亞晨,劉泉聲,蔡永慶,吳玉山, 溫度飽和水下的裂隙岩體力學特性,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2)

55. 劉亞晨,吳玉山,劉泉聲,核廢料貯存裂隙岩體藕合分析研究綜述,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1999,10(3)

56. 許錫昌,劉泉聲,跨世紀的岩石力學與工程難題——核廢料處理,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五次學術大會論文集,pp540-546,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9月

57. 郭啟軍,劉泉聲,白冰,長江沿線堤防工程滲透破壞類型及其防滲治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與科技對策,科學出版社,pp152-157,1999年1月

58. 焦玉勇,葛修潤,劉泉聲,馮樹仁,三維離散單元法及其在滑坡分析中的套用,岩土工程學報, 2000,22(1)(EI收錄)

59. 張秀麗,焦玉勇,劉泉聲,陳衛忠. 用改進的DDA方法模擬公路隧道的穩定性. 岩土力 學

60. 張秀麗 焦玉勇 劉泉聲. 節理對爆炸波傳播影響的數值研究. 岩土力學

61. 張秀麗,焦玉勇,劉泉聲. 非連續變形分析(DDA)方法中的預應力錨桿模擬.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62. 焦玉勇,劉泉聲,張秀麗. 岩溶地區隧道穩定性數值模擬研究. 第五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 台北,2006,A9-1~A9-7

63. 張程遠,席道瑛,劉泉聲,快速模擬退火淬火反演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

64. 楊永香,劉泉聲,焦玉勇,龍潭隧道的流固耦合分析,採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6,23(3)

65. 王崇革,劉泉聲,劉雙躍,蔣宇靜,單軸應力下岩石的熱-粘彈塑性模型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2)

66. 戴永浩, 陳衛忠,劉泉聲,易小明,深部高地應力巷道斷面最佳化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

67. 朱維申,李術才,白世偉,劉泉聲,施工過程力學原理的若干發展和工程實例分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22(10)

68. 徐燕萍,項陽,劉泉聲,呂愛鍾,等參元逆變插值法的研究及其套用,岩土力學,2001,22(2)

69.Hu Yunhua,Liu Quansheng,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 under repeated loading and unloading,Issues 7 and 8 , March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70.Liu Bin,Liu Quansheng,Stress analysis of transversely isotropic cylinder under arbitrary axisymmetric load,Issues 7 and 8 , March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71.WuYuexiu,Liu Quansheng,The analysis on dynamical response of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aterial under blasting load,Issues 7 and 8 , March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