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善

劉明善

說到台灣武術的開發史,就不得不提到劉明善(阿善師)與西螺七坎!當時在拓荒時期,地方治安尚未上軌道,因此附近鄉鎮的的居民就在七個地方以犄角之勢互相守望,此即為西螺七坎的由來。後來因武術宗師劉明善(阿善師)開館授藝,訓練無數西螺七坎子弟,使得西螺七坎與阿善師聲名大噪,歹人聞之喪膽,西螺因而成為台灣武術聖地。如今廣興的振興宮,即是劉明善(阿善師)廟,奉祀著阿善師,供後人憑弔。

基本信息

簡介

清道光年間,劉明善隻身去灣台,此時正當清朝國勢曰微,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清廷在台灣已失去維持治安的能力,盜賊四起,嚴重威脅善良民眾的生命財產,迫使每一村莊必須依賴自衛組織,進而擴展區域聯防。在這種環境下,西螺七嵌之地方團結力量很自然地在現實需求下凝聚起來。 從西螺、二侖及侖背發展出來的七崁武術,從最基本的莊頭,先民透過學習武功、保護家園行動,形成人文特色,奠定七崁武術在台灣武術界地位與威名,從無形資產保護出發,呈現七崁武術的價值與特色。

阿善師是福建漳州府紹安縣人,年輕時習武於少林寺,擅長金鷹拳。阿善師是福建漳州府紹安縣人,年輕時習武於少林寺,擅長金鷹拳
阿善師是福建漳州府紹安縣人,與西螺七嵌廖姓人是同縣老鄉。年輕時習武於少林寺,擅長金鷹拳。阿善師是福建漳州府紹安縣人,年輕時習武於少林寺,擅長金鷹拳。

而因為阿善師的西螺七崁傳奇,讓人以為西螺人個個拳頭都很厲害;大概要70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個男丁都有練武, 西螺七崁武功的起源,主要是為了保衛鄉里,就像村莊的自衛隊,因此幾乎家中男丁都要學習拳法。七嵌各村莊的武術館也在這迫切需要中,成為地方上一種自衛訓練機構。設立武術館的動機,純粹是為保護族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並非為逞強黷武。「振興社」武術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創立,地方青年的習武風氣因而風行一時,加以阿善師為人仁厚,待人以誠,而且門徒必須先習文而後練武,此後亦成為一貫的宗旨,所傳授醫術亦以救人濟世為本,因此遠近慕名來學習者逐漸增多,習文、習武,高手輩出,其聲望迅速傳遍本島各角落。而七嵌二十五個村莊,當然陸續設定式館,就近傳授莊內青年。

振興社眾多門徒中,以廖富功夫最專精,甚受阿善師器重。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阿善師五十五歲時,他將館師之尊銜讓與廖富承繼,並依教規賜號「自善」立為振興社「執爐」。可惜執爐僅二年多,於道光二十九年逝世,阿善師不得已復出執爐,掌理振興社館務。

西螺武師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善師」劉明善,可能是因為連續劇的關係,西螺七崁的武術常被誤以為是阿善師自創的,阿善師帶來的「五爪金鷹拳」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宋,是由岳飛南傳,福建詔安是起源地,幾百年下來,傳承這項武術。

此座墓園,園內有亭,亭中一橢圓形石碑,上刻「渡海開墓祖號明善師之佳城」。此即為七嵌武術館振興社,創始人劉明善長眠之地。此座墓園,園內有亭,亭中一橢圓形石碑,上刻「渡海開墓祖號明善師之佳城」。此即為七嵌武術館振興社,創始人劉明善長眠之地。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