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裕

劉懷裕

劉懷裕(1935~),採礦專家。參加用藥量3萬噸的露天大爆破;主持研究、試驗、套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以及創造性地研究擠壓爆破理論,進一步完善了該崩落法;主持引進礦塊崩落法工藝,並加以創新;主持引進富氧頂吹浸沒噴槍熔煉工藝,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奧斯邁特銅冶煉廠;為推動我國採礦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童年經歷

劉懷裕,1935.7.14出生於四川廣安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53年考入雲南大學工學院礦山資源與經營系。次年該工學院改名為昆明工學院(今昆明理工大學),1955年他成為該校首屆畢業生。1954年,在雲南錫業公司實習期間,親眼目睹了馬拉礦車在井下運輸的惡劣條件,親身體會了落後生產技術給礦山工作者帶來的苦難,親自感受了國家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和萬分關愛。為此,他立下壯志,潛心鑽研,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採礦事業。40多年來,他為採礦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大學畢業

大學畢業後,劉懷裕被分配到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礦山工程隊,積極投身於該公司的基本建設工作。參加了由前蘇聯專家設計,用藥量3萬噸,為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露天爆破,作為十多人組成的技術骨幹小組成員,用6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大爆破總結的編寫工作,為推動當時我國露天爆破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7年,劉懷裕調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今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條山)設計處採礦組工作並擔任組長,負責3個礦山建設的前期採礦設計工作。次年3月,他調到剛剛成立和正在基建的胡家峪銅礦,歷任採礦技術負責人、工程師、礦技術總負責人,負責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在該礦套用的攻關項目,他提出了“強化開採”的生產思路。劉懷裕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對工作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態度是有底柱分段崩落法日趨完善並最終成為胡家峪礦成熟工藝的主要因素。1965年,胡家峪礦達到設計產量,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采場生產能力躍居全國第一位。有底柱分段崩落法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他還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組織指揮生產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大搞技術革新、挖潛增效,致力於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益,為胡家峪礦日後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也為中條山的初步繁榮、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65年,他晉升為採礦工程師。

技術生產

1973年3月起,劉懷裕先後擔任中條山生產技術處工程師、副科長、副處長和副總工程師等職務,全面組織、協調公司的生產技術工作。198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採礦高級工程師職稱。1983年3月,他擔任中條山副經理兼總工程師,全面主持生產、技術工作,狠抓技術進步,主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同年6月,在他主持下中條山與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共同完成了銅礦峪礦技術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1984年10月作為中國專家組領隊赴菲律賓參加聯合國組織的中外專家互訪活動,考察了菲律賓的5個礦山。劉懷裕198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10月,他帶領中方採礦專家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完成了銅礦峪礦技術改造初步設計的審查工作。回國後,在美國專家的指導下,與專家們一起完成了銅礦峪礦690~810米中段礦塊崩落法詳細設計。之後,以他為主的中條山採礦技術人員自己設計了690米中段開採方案,在美方的基礎上,對礦塊崩落法做了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礦塊崩落法在銅礦峪礦的成功套用,為中條山的再次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世界採礦技術的發展,劉懷裕為此耗費了大量心血。

高級工程師

1989年2月,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作為公司領導班子的一員,劉懷裕積極支持老冶煉廠易地改造建議,得到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簡稱有色總公司)的批准。繼之,又為易地改造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藝選擇嘔心瀝血,並最終確定採用澳大利亞的富氧頂吹浸沒噴槍熔煉工藝。1994年5月至1996年4月,他擔任冶煉廠易地改造項目總指揮,在晉南的一片荒野上指揮新廠的建設。1996年4月退居二線,擔任公司高級顧問。同年7月,他帶領中方技術專家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完成了中條山侯馬冶煉廠初步設計的審查工作。現在,年產粗銅3.5萬噸的冶煉廠正處於試生產階段。

30多年來,有底柱分段崩落採礦工藝不僅在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得到廣泛套用,也為我國類似礦山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劉懷裕功不可沒!

1998年6月30日退休後,他仍任公司高級顧問,為新冶煉廠的建設、濕法煉銅在銅礦峪礦的可行性研究和套用、電廠擴建等項目做了大量工作,為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提出過很多建議,在技術崗位上為公司的發展繼續發揮餘熱。

成就榮譽

銅礦峪礦是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三大主體礦山之一,礦體厚大集中,但品位較低,平均僅為0.67%。礦山於1956年設計,兩年後開始建設,採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開採,設計礦石年處理能力為400萬噸,中途兩次停緩建設。自1974年以來產量一直在60萬~80萬噸之間徘徊。1974年至1989年累計虧損達1.5億元。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礦體地質品位太低,開採工藝落後,針對這種情況,劉懷裕在認真分析國內外套用礦塊崩落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引進美國礦塊崩落開採工藝對銅礦峪礦進行技術改造的建議,得到有色總公司和國家計委、科委的贊同和支持。

成功套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1962年冶金工業部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在中條山召開了採礦方法討論會,結論是採用崩落法,但是套用什麼方案,並未得出明確的結論。1963年,胡家峪礦與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合作,對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進行攻關;任職於胡家峪礦採礦技術負責人的劉懷裕主持了攻關工作。經過努力,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取得成功。此後,他又組織該礦技術人員改進採礦工藝,全面推廣擠壓爆破、微差爆破,試用推廣高精度非電微差爆破,採用中深孔、裝藥器、高能起爆器等,促使開採強度大大提高。隨著有底柱分段崩落法日趨完善、成熟,1965年,胡家峪礦達到設計產量,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973年,他調到中條山生產處,對篦子溝礦緩傾斜厚礦體和銅礦峪礦2號、3號礦體有底柱分段崩落採礦方法的完善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該法在胡家峪礦和篦子溝礦的成功套用,是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得以繁榮、發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而劉懷裕兢兢業業的工作和不知疲倦的探索則是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套用成功的重要因素。

1984年10月,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安排,劉懷裕率領我國採礦專家組赴菲律賓進行訪問,同時對菲的五個礦山進行了考察,重點考察了採用礦塊崩落法的兩個礦山。

作為銅礦峪礦技術改造的項目負責人,劉懷裕主持完成了該礦技術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並最終促成美國聖特—陽光公司與中條山的合作。1985年10月,他率中方採礦專家代表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審查了銅礦峪礦礦塊崩落法初步設計,並訪問了那裡的3個礦塊崩落法礦山。

在劉懷裕的組織下,1986年9月,中美專家聯合完成了銅礦峪礦810~930米中段礦塊崩落法詳細設計。同時,在有色總公司的關懷下,成立了由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長沙礦山研究院、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組成的聯合攻關組,劉懷裕擔任課題組組長。在他的組織、主持下,對美國的礦塊崩落法進行了消化吸收,並在一些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學習歷程

1990年1月,為了深化對礦塊崩落法的認識,劉懷裕帶領10 位專家赴智利的世界最大地下銅礦山埃爾·特尼恩特學習。

1995年12月,中條山獨立完成了690~810米中段礦塊崩落法採區的初步設計。該設計是在總結810~930米中段礦塊崩落法採區設計與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科技攻關的成果而進行的。因此,受邀來華審查設計的美專家對整個設計的評價是“非常優秀”。1994年,該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自1989年末礦塊崩落法投產以來,銅礦峪礦的生產能力逐年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經濟效益逐步提高,1993年實現盈虧平衡,1994年至1999年連續為中條山創造較高利稅。現在已穩定達到400萬噸/年的設計能力,原礦成本降到27.15元/噸。

退居二線後,作為高級顧問,劉懷裕指導完成了銅礦峪礦二期(690米以下中段)工程設計,採用大型鏟運機出礦、井下初碎、皮帶運輸的礦塊崩落法開採,設計年處理礦石能力為600萬噸。

礦塊崩落法在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的成功套用使之成為一種更加成熟的工藝,同時也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的空白。劉懷裕為之殫精竭慮!

20世紀60年代,我國用崩落法開採出礦的比重很小,有底柱分段崩落法採礦工藝幾乎是個空白。對於中厚傾斜礦體的開採國外可供借鑑的經驗也不多。1962年冶金工業部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在中條山召開了採礦方法討論會,結論是採用崩落法,但是套用什麼方案,並未得出明確的結論。1963年,胡家峪礦與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合作,對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進行攻關;任職於胡家峪礦採礦技術負責人的劉懷裕主持了攻關工作。經過努力,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取得成功。此後,他又組織該礦技術人員改進採礦工藝,全面推廣擠壓爆破、微差爆破,試用推廣高精度非電微差爆破,採用中深孔、裝藥器、高能起爆器等,促使開採強度大大提高。隨著有底柱分段崩落法日趨完善、成熟,1965年,胡家峪礦達到設計產量,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973年,他調到中條山生產處,對篦子溝礦緩傾斜厚礦體和銅礦峪礦2號、3號礦體有底柱分段崩落採礦方法的完善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該法在胡家峪礦和篦子溝礦的成功套用,是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得以繁榮、發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而劉懷裕兢兢業業的工作和不知疲倦的探索則是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套用成功的重要因素。

個人簡歷

1935年出生於四川廣安。

1953~1955年 在昆明工學院礦山資源與經營系學習。

1955~1957年 任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礦山工程隊實習技術員、技術員、技術組組長。

1957~1958年 任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設計處採礦組組長。

1958~1983年 任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胡家峪礦採礦技術負責人、工程師、礦總技術負責人、生產技術處副科長、副處長、公司副總工程師。

1983~1996年 任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

1996年 任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高級顧問。

1998年6月30日 退休。

主要論著

1 劉懷裕.胡家峪礦三年總結·溜礦井數目和位置的合理確定.山西:1963

2 劉懷裕.強化開採會議論文·堅持集中作業,大搞強化開採.山西:1979

3 劉懷裕.採礦學術會議論文·爆力運礦方法套用中幾個問題的探討.1981

4 劉懷裕.認真總結經驗,大力降低礦石的貧化損失.1982

5 劉懷裕,王大勛,潘長良.第三屆全國採礦學術會議論文集·礦塊崩落法工程設計.1993

6 劉懷裕,潘長良.中國科學技術文庫·礦塊崩落法技術及其裝備研究.北京:1997

7 劉懷裕.中條山四十年論文集·科技進步的回顧與展望.山西:1996

8 劉懷裕,陳隱慧.非常情況下的大爆破實施.有色金屬.1958(3):21~24

9 劉懷裕.大搞強化開採,加速礦山挖潛.有色金屬,1977(2):1~8

10 劉懷裕.成本控制與科技進步.中條科技,1997(2):1~8

11 劉懷裕.市場經濟條件下銅礦山企業的生產建設.中條企業管理,1998 (2~3):4~7

12 劉懷裕.礦山企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有色金屬工業,1998(10):38~39

13 劉懷裕.礦山技術工作的回顧與思考,中條科技,2000(1):1~4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