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龍[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導]

劉德龍[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導]

九三學社社員、無錫市書畫院特聘畫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導。

基本信息

九三學社社員、無錫市書畫院特聘畫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藝術創作及藝術教育事跡曾為中央電視台、江蘇教育電視台、無錫數家電視頻道與廣播頻道,解放日報、美術報、無錫日報、江南晚報、常州日報、揚州時報,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浙江日報網、雅昌藝術網等媒體報導。

劉德龍繪畫藝術師友談
藝術貴在創新,德龍君作畫率性而有新意,無論取材、畫面結構的營造,還是筆墨語言都能不拘成法,直取造化,故而得天然之意趣,生氣盎然。然而,中國繪畫中的詩性追求、意境表達的傳統卻得到了繼承並有自己的闡發,尤其是在調和心象與視像的矛盾方面做了有效的努力,給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倪建林(教授 博士生導師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劉德龍的畫試圖解決三類問題。
第一類,關於水墨語言問題。他以寶特瓶為媒介,通過對若隱若顯的形態進行水墨“處理”,形成另一種視覺節奏,不同於傳統,不同於抽象,也不同於哲學預設。水墨暈染間有理性的“手段”,似在尋找一種言說的方式。
第二類,關於畫面趣味的設定。“游魚”系列多為此類探索。他想借魚的靈性,在遊走間與邂逅的對象發生趣味關聯,從而引起觀者的共鳴。中國畫承載“趣味”一直是個傳統,但“文人之趣”統攝了傳統,觀三五幅便倦,理當突破。
第三類,是“借物”沉思。比如“靜物組合”,多選擇書畫文玩關聯物品:字帖、畫冊、毛筆、墨錠、顏料、紫砂壺、手捻葫蘆……組合後別有一種意味,雖然也屬於表現趣味的一種,但那是“擺”的物件,有畫家的思考與所指。
三類問題分別在不同作品中各有側重地摸索著,但常常又都包含其他兩類的影子。其實,當代中國畫的演進,就應該順著這些問題去探索。可見,劉德龍是個有想法的青年畫家。我期待著他更多的好作品。
——顧平 (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德龍敏而好學,性淡泊,愛靜居,喜新不厭舊。繪畫每每平中見奇,清新淡雅而別具趣味。江南氣候宜人,底蘊深厚,德龍生活其間,對“水”別有感悟,愛水的清澈、自由、無形,以筆墨營造水中自然之趣;又以寶特瓶的形式表現水的人工生態,反思當下人的生存方式,令人深思,印象深刻。
——朱凡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源道心以敷章,研水性而設墨彩。持人情寫形相,弄玩味體技藝。野而有序,傳承不固。近不惑而能喜新,尋自我而不自守。此吾所感德龍君之象而寫之。
——裘國驥(一級美術師 曾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無錫市美協副主席)
新與舊、土與洋,古與今在這個時代中相互衝撞、交織,沖刷著每個人的神經,如何選擇成為每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德龍在時代的大潮中應該同樣經歷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內心掙扎,他愛傳統、愛現代、愛生活、愛藝術,最後以筆墨方式將其轉化於頗具傳統文人雅趣——竹、石、魚、蟲的表達之中,清晰展現他對當下的思考與認識,難能可貴。
——王洋 (無錫書畫院院長,無錫美術館館長)
德龍為人謙和,對文化藝術的傳統嚮往不已,內心深處卻極不安分,時時騷動不已。他對許多領域都有興趣,感受紛繁,浮想連翩。所以,他的藝術觸角四面出擊,攤子鋪得很大,有時引來朋友們“過雜”的質疑。其實,這正是年輕時的好狀態,是自然真實的青春,也是飽滿充實的青春。不定型,不斷在探索中,有點生澀,有點不成熟,才有發展的希望。 今天的德龍除了對現實的關注之外,面對文化傳統,就有中國的`西方的`古代的`現代的……都在一一考察,清理頭緒,消化吸收,融合再造。德龍已有了令人驚奇的成績,但他志向遠大,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奇。
——薛金煒 (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德龍從藝,轉益多師,視野開闊,涉獵廣博。於國畫、油畫、設計和陶藝均小有建樹,今後的發展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和多種可能性,期望他能有更大的建樹。
——華強 (教授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好友德龍,聰明、勤奮,有藝術見識,且思維新穎,意志篤定。除醉心於中國畫外,尚對壁畫、油畫、書法、藝術理論、平面設計、陶瓷等諸領域都有探索研究和實踐。成績不菲,不容小覷!這在當今青年畫家群中是難得的才俊之一。因為,藝術上單打一是很難有出息的。其綜合實力的體現將為他日後光明的藝術前景奠定厚實的基礎。德龍的水墨畫繼承中國畫詩意的傳統,這在其作品《魚水系列》、《以古為師系列》、《大象無形系列》中可見其師古人之心重於師古人之跡。淡雅的筆墨里雖然有八大、虛谷的韻味,但增添了現代設計的元素,以及他自由的情懷;而《寫生悟道——書房雅趣系列》則用寫實手法對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進行解讀、闡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現代水墨系列》——寶特瓶組合,抽象的黑白構成意識強烈,在我看來,瓶子的肖像即人的肖像。每一隻瓶子的端正或扭曲,充實或空虛具有不同的意義。如滿瓶不溢,半瓶咣當,就內涵而言,不就是人格的體現嗎?此外,淨化環境、保護環境的全球意識,以及呼喚心靈清澈,關注民生,使這組作品也具備了當代繪畫的精神性。
——趙思有 (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