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勤

節儉是劉家勤的一貫作風。 節約著每一分錢的劉家勤,卻也有大方的時候。 張鳴說,劉家勤不是個沒有感情的人,其實他是個感情豐富的人。

劉家勤同志系原宿遷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2010年10月29日,因患鼻癌病逝,終年60歲。劉家勤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宿遷質監事業的奠基者、開拓者、建設者、領導者,從事質監事業10年來,為人正直、以身作則、廉潔自律、認真負責,特別是擔任宿遷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的5年中,不顧身患重症,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奮鬥在事業第一線,為宿遷質監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08年,劉家勤同志被評為全省質監系統道德模範。
“媽媽,天上那個最亮的星星是外公嗎?”
三歲的葉子用稚嫩的聲音問媽媽劉娟。
劉娟告訴女兒:“外公很平凡,不一定是那個最亮的星星。”
媽媽別哭了,你想外公了,葉子就帶你看星星,好嗎?”葉子用胖胖的小手將媽媽眼角不停流出的淚水擦去。
靜靜的夜,冷冽的冬,滿天的繁星卻異常明亮純淨。母女倆的對話,天上一定有顆星星聽到了,溫馨地眨著眼睛。
你不是天上最亮的星星
——記一個普通共產黨員劉家勤的平凡人生
本報記者 蔡美萍
葉子所說的外公,是曾任江蘇省宿遷質量技術監督局黨組書記、局長的劉家勤。
一個共產黨員的遺囑
劉家勤生前悄悄地給自己選好墓地,照好遺像,寫好了遺囑。這份遺囑是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留下的不驚天動地、卻映照他一生風骨的遺囑。
“四個一律”遺囑:
1、不開追悼會,不知道的一律不通知,不要驚動別人。
2、不操辦,喪事簡辦,一律不收禮。
3、子女不披麻戴孝,一律戴黑紗白花。
4、不設靈堂,一律不搞封建迷信。
2010年10月29日上午9時40分,劉家勤因病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59周歲,離他正式退休還有一年時間。
2010年10月30日上午,泗陽殯儀館。
出差的、在家的,質監系統內的、系統外的,省里的、市裡的,縣裡的,只要劉家勤工作過的單位,人們都自發地趕來,不到24小時,近1000人放下手頭的一切工作,跟劉家勤做最後的告別。感情深厚的同志們失聲痛哭,連遠調外省身居高位的老領導獲悉後都專程派人慰問。
“我們是到井岡山接受傳統教育學習途中連夜趕回,到宿遷夜裡兩三點鐘,連家都沒有回,頭也沒梳,臉也沒洗,就直接趕到殯儀館,個個痛哭流涕。”宿遷質監局監督處處長袁秀梅回憶起那一幕,依然心酸無比。
中共江蘇省宿遷質量技術監督局黨組研究決定,10月29日為宿遷質監系統的感恩日。劉家勤被譽為“宿遷質監事業的領導者、奠基者、開拓者、建設者。”高度評價了劉家勤同志短暫卻輝煌的一生,足以告慰劉家勤在天之靈。
劉家勤,怎樣的一個人,讓他的同事如此眷戀,讓他的親人如此悲痛?
記者在北京見到了劉家勤的夫人——董伏蘭,因為不堪失去至親之痛,被接到在北京工作的小女兒家裡休養。
董伏蘭見到記者第一句話就是,“老劉走了,對我而言,人已去,心已碎,淚已乾。我們倆的感情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情,我們兩個是同甘苦、共患難過來的夫妻。”說罷豆大的淚珠滾滾而下。
董伏蘭眼中的老劉勤儉節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謀私利。一直為別人著想,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講奉獻,不圖名利。不拿公家一分錢。愛學習,組織觀念強,嚴於律己,對工作執著,要求完美,為人正派,品質高尚,思想情操高尚。
“老劉在宿遷質監局當局長六七年,我跟兩個女兒,從來沒有到他的單位吃過一頓飯,更別說帶我們娘三出去旅遊了。他一直說,等他退休了,一定帶我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勤儉節約—— 從牙縫裡節省每一分錢
節儉是劉家勤的一貫作風。
現在是宿遷質監局副調研員的王衛明指著辦公樓下面的幾塊地,早在2000年的時候,那只是五排小平房。
2000年10月,劉家勤被任命為宿遷質監局局長、黨組書記。宿遷質監事業的發展也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2000年的宿遷質監局只有30多人,人員來自各個單位,行風倒數第一,底子薄得連訂報紙的錢都沒有。面對困難,劉家勤同志沒有嘆息,而是帶領大家分期分批開始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就從辦公經費中節省,從燃修費、招待費中節約。
面對思想混亂、工作落後的不利局面,劉家勤同志不動聲色開始了他的新工作。找幹部職工談心,尋找問題的癥結;下基層調研,制定發展思路;制定工作制度,規範職工行為,並帶領大家一起吃苦,過窮日子。凡是在省局開會,只要是下午結束,不管有多晚,他都趕回單位,在路上服務區吃點便飯,為局裡節約住宿費。任職期間,星期天節假日公車從來不用,一是為了駕駛員休息,二是為了節約汽油費。在劉家勤的帶領下,騎車上下班成了宿遷質監局領導的習慣。5年間,劉家勤換了兩輛腳踏車。
“當時沒有錢,大家就從牙縫裡省。局裡外債纏身,又面臨垂直管理,買地時連十萬元定金都拿不出來,而且行風評議倒數第一。劉局長來的第一年就在全市大會上做檢討。那時他的壓力可想而知。那是我們局發展過程當中,最困難的時期。”王衛明回憶說。
等到質監局日子比較好過的時候,欠的帳也還得差不多了,一行人到寧波招商引資,王衛明那時已經是沭陽質監局的局長。寧波下大雨,一行人就到城裡吃午飯,在路邊的小吃店吃飯,大傢伙點了一些菜,席間劉家勤一直覺得很貴,就說這不好那不好,找著詞兒挑刺,大傢伙都知道劉局長怕花錢。然後王衛明告訴劉家勤最後一算賬80多元。劉家勤聽後立即一轉360度:80塊錢吃成這樣還真不錯。
王衛明記憶猶新:“有一次我們一行人在雲南昆明開會,開了幾天會,大傢伙在房間裡貓了幾天,連房間都沒出。劉局長說一出去就要花錢。”
節約著每一分錢的劉家勤,卻也有大方的時候。對抽菸的局長特批可以買帶天窗的汽車。
現任局長馮新南回憶起在宿遷質監局見到劉家勤同志的時候,那時馮新南在江蘇省標準化院工作,在局旁邊的飯店吃飯,劉家勤跟工作人員說,點了的儘量要吃掉,吃不了就浪費了。這句話一直對馮新南影響很深。
劉家勤在質監局任職六年多時間,從小平房、茅草地欠外債400多萬開始。到現如今宿遷質監局已經擁有一萬多平方米的3座辦公實驗用房,3座樓房圍成了一個漂亮的辦公大院,被系統的同志美稱為“劉家大院”。寬敞明亮的大樓,傾注著劉家勤難以形容的心血。
廉潔自律—— 包工頭不認識的局長
一萬多平方米的辦公大樓建起。劉家勤沒有接受一份禮品。
說出來幾乎沒有人相信,但下面的一個小故事卻說明很多。
劉家勤到工地上查工程質量,每到一處都仔細察看,項目經理和工頭奇怪地問現場的工作人員這個人是誰。原來,劉家勤知道大樓建設工程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找他,他從來不告訴人家他住哪裡,也不吃相關約請的一頓飯,不接觸跟工程相關的任何一個人,難怪沒有人能夠認識他。
幾年來,宿遷質監系統先後蓋起了7棟實驗樓、辦公樓,總造價3000多萬元,劉家勤都通過公開招標置於陽光之下,就連院內改造、綠化工程和價值一萬多元的電動大門也進行了公開招標。
2000年10月份,劉家勤從效益很好的洋河集團黨組書記調到一窮二白的宿遷質監局。一個星期六,時任洋河集團辦公室主任的陳太清,現任洋河酒業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洋河集團總裁助理,陳太清看到劉家勤正在悄悄搬家,劉家勤要到質監局報到,不想驚動集團的同志們。陳太清讓他把轉椅和電視機帶走,劉家勤說這些都是公家的東西,我一樣也不帶走。就這樣,劉家勤兩袖清風離開了當時效益已經很好的洋河集團,連個椅子都沒帶。
“老劉從來不拿公家一分錢,公私分明,從來不沾公家一份光。”董伏蘭回憶起八十年代劉家勤在泗陽絲絹廠做廠長的時候, 當年的泗陽絲絹廠管著5000多號人,可謂位高權重。可是,為了補貼家用,身為老師的董伏蘭利用業餘時間縫蛇皮袋、做圍裙、做被套,劉家勤幫她剪,她負責縫,有時一縫就縫到夜裡兩點多。董伏蘭還賣過包子,不好意思自己出去賣,就深更半夜做好包子,讓老母親出去賣包子,掙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養一大家子人,劉家勤兄妹5個,劉家勤是老大,而董伏蘭在家也是老大,有個妹妹。劉家勤經常跟董伏蘭說,“組織上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負組織希望,你要支持我的工作。”
劉娟回憶說“那時候家裡的確很苦,爸爸有時候對我們也覺得很抱歉,就說,你們兩個丫頭跟著爸爸也吃了不少苦,從來都沒有見過蘋果。”
甚至在2004年,劉家勤的父親去世,他不僅謝絕了朋友、同事送來的禮金,還因他在父親去世期間使用了單位車輛,主動交給組織500元汽油費。
在宿遷質監局,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劉家勤老家的泗陽質監局的工作人員到宿遷辦事,在去長途汽車站的三輪車上,聊起來說是去宿遷局,當時三輪車夫就告訴他們宿遷局局長是他的哥哥,泗陽局的工作人員就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劉局長的兄弟在拉三輪車呢?連忙追問,是不是他親哥哥。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劉家勤在洋河集團任黨委書記期間,他的侄子沒有工作,找到他,希望能幫助派售一點月餅,劉家勤很生氣地說“孩子你生活有困難我可以幫助你,但組織上叫我工作的,不是叫我去替你賣東西。”
“老劉嚴於律己,一生中非常厭惡以權謀私,以執法謀私,從來不收受被執法單位送來的禮品禮金,他一次、兩次拒絕,以後他們也就習慣了,對劉家勤又是感動又是感激。”董伏蘭如是說。兩個女兒在南京上大學,每逢寒暑假都是相約好一起坐長途大巴回家,也沒有沾局長父親的光。當然,劉家勤最欣慰的就是兩個女兒憑著自己的實力考上大學,又憑著自己的實力找到理想的工作。一家人在一起時,劉家勤就跟女兒掏心掏肺:“你爸這輩子最怕的就是求人,也從來不求人,你們倆自己爭氣上大學找工作都沒求人,這是你老爸最開心的事。”大女兒劉娟跟記者回憶起這溫馨一幕
劉家勤的權用在無私的方面。現如今已是泗陽一家中大規模的企業老總丁少芝,卻是劉家勤一直關注培養起來的。劉家勤與他結緣,是在劉家勤在鄉鎮企業考察的時候,發現這個小伙子人不錯,也有思路,就推薦他到縣裡發言,當時丁少芝的發言稿件都是劉家勤幫他寫的,此後,他在劉家勤的幫助下,一步一步將企業發展起來。
以至於丁少芝遺憾萬分:哪怕劉局長吃過他一頓飯喝過他一碗水也好啊,他心裡也好受些啊。
兢兢業業——比女兒大學筆記還認真的工作本
“一輩子不給組織帶來任何麻煩,也不喜歡麻煩別人,這是大家對他的公認。在單位主要崗位任職,從不給組織提任何要求,一輩子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像老黃牛一樣奉獻工作。”董伏蘭了解自己的丈夫。
“他是個很平凡的人,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他不僅做到了,而且一直做得很好,這很不容易。”劉家勤的接任者張鳴告訴記者,“劉家勤非常樸實,事業心很強,對自己要求很嚴。工作作風非常紮實,近距離到一線去了解工作情況,跟領導職工拉近距離,做事很嚴謹很認真。關心所有同志,不管是組織派下來的同志,還是局裡自身培養的同志,還是犯過錯誤的同志。對犯過錯誤的同志特別關心,而且帶著黨組一幫人關心他們。在劉家勤身上黨的優良傳統都得到很好體現。”
“劉家勤局長修養很好,不發火,很有耐心,反覆做工作,很寬容,和風細雨的做工作。當時的沭陽質監局面臨班子調整,2001年底,劉家勤一個人帶著駕駛員,到沭陽質監局找每一個幹部職工談話,相當有責任心。”劉家勤工作責任心很強,王衛明銘刻在心。
提到工作嚴謹,夫人董伏蘭和女兒劉娟都談起劉家勤的工作筆記。董伏蘭告訴記者,劉家勤工作這么多年,工作日記本幾十本,每本都是很認真,很工整,詳細記錄工作要點,工作思路,時間安排,工作結果,都附有詳細的數據,他說,工作也像打仗,要不打無準備之仗。劉娟說:“爸爸的工作筆記比我上大學的課堂筆記都認真。”
劉家勤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工作業績得到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肯定,並多次受到領導表揚,宿遷質監局行風行貌得到很大改變,由倒數變成了正數。
3年時間,原本靠夾著法律文書創收的技術機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技術機構通過認證的項目由原來的33個增加到1214個,在此基礎上,還創建了3個省級中心。更重要的是,全局幹部職工心齊氣順,團結務實。宿遷質監局甩掉了落後的帽子,評議名次連年進步,全市目標管理先進單位、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省級文明行業青年文明號、青少年維權崗等榮譽牌匾擺滿了展示的櫥櫃。
劉家勤思想境界高尚,對同志關心,積極培養年輕人。
2003年4月,張鳴初到宿遷任職副局長,人生地不熟,就跟劉家勤局長提出來,能不能找到一份關於宿遷市情的小冊子自己利用節假日可以學習學習。就這個小小的細節,也是張鳴和劉家勤的第一次接觸,劉家勤欣慰地告訴其他人,省局黨組派來的人是個對宿遷會做點事情的同志。2005年底,劉家勤數次上書江蘇省質監局黨組,要求給年輕的同志更多的平台和機會,將自己的位置讓給張鳴。最後,省局黨組決定張鳴任宿遷質監局局長,而劉家勤任黨組書記。
張鳴當宿遷質監局局長之後,偶然間看到劉家勤寫於2001年9月一份關於宿遷要如何發展的記錄,短短兩頁紙,沒有任何豪言壯語,很簡潔很樸實就是要求省局關心宿遷發展。“他做的都是很實在的東西。宿遷的基礎的發展很快,但是都很樸實。”
2006年3月5號,在得知被確診為鼻咽癌之後,劉家勤強忍著巨大的痛苦,沒有讓一個人知道,依然參加了3月8號的市纖檢所實驗樓開工典禮, 3月9號才悄悄的住進了省腫瘤醫院。許多天之後,幹部職工才陸續知道,劉家勤因患癌症住院了。
2009年張鳴調回南京,組織上問他有沒有什麼要求時,張鳴說,“能不能派個人陪我到北京看看劉家勤。”兩個人感情的深厚可想而知。
張鳴說,劉家勤不是個沒有感情的人,其實他是個感情豐富的人。
鐵漢柔情——讓夫人感恩了一輩子的人
2005年底,劉家勤同志時常出現鼻塞、流涕症狀,後來症狀加劇,吐痰中帶有血絲,有的同志們勸他到醫院檢查治療,他說等年底忙完、開過年終總結會議再去。由於長期的操勞,劉家勤同志當時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健康狀況的每況愈下。為了不影響事業發展,他多次向省局有關領導做了匯報並要求辭去局長職務,同時還向組織上慎重推薦了後備人選。
2006年3月,劉家勤書記參加了局裡的月度工作例會,3月8日,接待了來宿參加市纖檢所實驗樓開工典禮的上級領導,很多同志沒有看出什麼異樣來。此時,只有該局的局長和辦公室主任知道,劉書記是抱病參加這些活動的。3月9日,劉書記悄悄住進了省腫瘤醫院。許多天以後,局裡的幹部職工才陸續知道,劉書記因身患癌症住院了。
在劉家勤同志的辦公室里,懸掛著這樣一幅匾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多年來,劉家勤同志以他獨有的人格魅力,塑造出了一支“勇於吃苦、甘於奉獻的廉潔高效的宿遷質監隊伍”。“穩定、創新、發展”,全市系統幹部職工正按照他的思路和奠定的基礎,繼續譜寫著宿遷質監事業的新篇章。
工作中的劉家勤,是嚴肅認真、嚴格要求、嚴厲自警的嚴領導,在生活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他的每一個角色都演繹得非常充分。
如果不是那天媽媽在殯儀館的哭訴,劉娟不可能知道,爸爸讓媽媽記了一輩子,感恩了一輩子的故事。
1980年的時候,在生了一個個女兒之後,董伏蘭生了第二個孩子,本來全家期盼著是個男孩,結果還是個女兒。董伏蘭心裡不是個滋味。坐月子的一個月里,劉家勤天天騎著腳踏車,從泗陽縣城騎到葛集鎮,那時董伏蘭在葛集鎮做老師,每天近兩個小時的路程,這一騎就是30天,每天就是為了陪妻子說說話,安慰安慰她。
劉娟眼中的爸爸:“爸爸非常疼我們,雖然是兩個女兒,但是爸爸一點也不重男輕女。一有空就陪我們姐妹倆,我清楚地記得,爸爸特別喜歡幫妹妹梳辮子,搽胭脂。一到禮拜六,我坐在前面,媽媽抱著妹妹坐在後面,騎著一輛腳踏車,到20里外的爺爺家看望爺爺奶奶。每個禮拜如此,風雨無阻。”
一向原則性很強的劉家勤沒有幫家中的弟弟妹妹找工作、打招呼,一開始家人也是不理解甚至怨恨。劉娟說“爸爸並不是沒有感情,只不過他不會在原則外給家人謀利。三叔叔依然踩他的三輪車,但是三叔叔家裡起房子,孩子上學,爸爸都是儘自己的力量在幫他。後來家人也理解認同他了,爸爸在生病的時候,三叔叔是照顧他照顧得最無微不至的,甚至超過了當初照顧爺爺。”親人的理解成為劉家勤最大的安慰。
2010年9月,病重的劉家勤開始中風,講不出話來,指著小黑板,讓家人遞給他,他歪歪曲曲的寫下,“國慶葉子要回來,買點吃的。”以往外孫女葉子回來,都是他樂呵呵的跑到超市買一大堆吃的。
“我爸爸很平凡,他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信念。人一開始都會有自己的信念,但是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的並不是很多。我爸爸一輩子堅持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則,這是讓我們真正敬佩的。”身為公務員的劉娟在工作若干年後,意識到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他永遠活在質監人心中…
袁秀梅,宿遷質監局監督處處長。她說:十年當中,劉家勤沒有為自己謀一分錢利益、做一分錢事情。對自己平時過於苛刻,對別人過於寬厚,有委屈都是自己受,有困難都是自己的,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學習的榜樣,感覺他還在我們當中,共事十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單位年年蓋房子,白手起家,劉家勤為宿遷事業的發展留下永遠不能磨滅的貢獻,他永遠活在質監人的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