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宓慶翻譯散論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新里程 翻譯理論研究展望 翻譯的風格論

基本信息

作 者: 劉宓慶 編 王建國 譯
出 版 社: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ISBN: 9787500115434
出版時間: 2006-07-01
版 次: 1
頁 數: 457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外語學習>外語教學/學術著作

內容簡介

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2005—2006)共十一部,各部著作主要內容如下: 《文體與翻譯》(1998):選取了新聞報刊、論述、公文、描述及敘述、科技和套用等文體進行了英漢翻譯的探討。其中,作者指出了各個文體所包含的範疇、文體特點以及漢譯要點。除了第七個單元主要是理論探討之外,其他六個單元都有專門的翻譯方法論的探討。 《翻譯美學導論》(2005,修訂本):從翻譯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的觀點出發,探討了譯學的美學淵源、翻譯的審美客體、翻譯的審美主體、翻譯審美意識系統、翻譯藝術創造的基礎層級、翻譯藝術創造的綜合層級、翻譯審美理想和審美再現問題,以及西方美學對中國譯學的借鑑意義等課題。 《翻譯與語言哲學》(2001):探討了翻譯理論研究方法論、本位與外位、主體與客體、翻譯理論的哲學視角、語言觀與翻譯理論、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中國翻譯學意義理論架構、翻譯思維、翻譯中語言邏輯、翻譯的價值觀、新翻譯觀和翻譯批評等課題。 《文化翻譯論綱》(2006,修訂本):從翻譯學視角對語言中的文化信息、文化翻譯觀念、文化與意義、語義的文化詮釋、文本的文化解讀、翻譯與文化心理、文化翻譯的表現論展開了探討。 《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2003):對翻譯與翻譯教學、翻譯實務教學、翻譯理論教學等課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口筆譯理論研究》(2004):首先闡述了維根斯坦的語言觀與翻譯的關係,而後對口譯的傳播行為、口譯傳播的認知論證、口譯的對策論、口譯的方法論進行了研究,並對譯學研究做了回顧與展望。 《中西翻譯思想比較研究》(2005):立足於中西譯學的對比。一方面,探討了中國的翻譯傳統、中國翻譯理論的特色,其中重點討論了嚴復的翻譯思想以及墨家思想對譯學研究的啟示,提出了中國譯學的建設必須重視反思.超越.重構等三個階段,以及“還形式以生命”的觀點;另一方面對西方當代譯論的源頭、西方當代翻譯思想及流派以及西方當代譯論的局限性進行了正本清源的探究,對維根斯坦的意義觀與翻譯研究的關係再次做了概括,指出了翻譯作為一種“語言遊戲”的特徵;此外,還對班傑明的翻譯觀、翻譯的原創性,以及翻譯超越原語的途徑和特徵進行了討論。 《英漢翻譯技能指引》(2006):主要指導自學者如何提高翻譯能力,並對譯文操控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新編當代翻譯理論》(2005):是劉宓慶翻譯思想的一個總體概括。其中涉及到翻譯學的性質及學科架構、翻譯理論基本模式、翻譯的意義理論和理解理論、翻譯過程解析、翻譯思維、可譯性及可譯性限度、翻譯的程式論、翻譯的方法論、翻譯美學、翻譯風格、翻譯的技能與技巧、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等課題。 《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2006):以翻譯為本位進行了漢英對比研究。其中,作者系統地考察了漢英語法特徵,探討了漢英主語、謂語和賓語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進行雙語轉換的問題;同時,作者還對漢英語言結構的多個層次和範疇進行了對比研究:漢英短語、句式、語段、語序、被動語態、時體差異、“虛擬”表示法、表現法、詞、思維方式等。 《劉宓慶翻譯散論》(王建國編,2006):主要包括劉宓慶各個時期的論文。

圖書目錄

《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內容概要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劉宓慶翻譯思想研究
四十年學術人生
中國翻譯理論要不要有“中國特色”
中國翻譯界要樹立文化戰略觀
從“對應”到“代償”——中國翻譯理論對策論核心思想的發展
關於翻譯學性質與學科架構的再思考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新里程
翻譯理論研究展望
翻譯的美學觀
關於中國翻譯理論的美學思考
中國現代翻譯理論的任務——為楊自儉編著之《翻譯新論》而作
思維方式、表現法和翻譯問題
漢英句子擴展機制對比研究
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上
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下)
翻譯的風格論
中國翻譯理論的基本模式問題
論中國翻譯理論基本模式
西方翻譯理論概評
論翻譯的技能意識
翻譯美學基本理論構想
漢英對比研究概論
英語口語語體研究
論翻譯思維
漢譯英教學中的若干問題
交際語法的意義層次論與翻譯理論的探討
英語可讀性芻議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英語
試論英漢詞義的差異
文風散論
試論英語與漢語的詞類優勢
編後記
編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